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精)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维迎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未来
  • 社会发展
  • 政治经济
  • 文化思潮
  • 改革开放
  • 意识形态
  • 国家战略
  • 社会问题
  • 中国特色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西北大学
ISBN:9787560434957
商品编码:141952124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精)
  • 作者:张维迎
  • 定价:49
  • 出版社:西北大学
  • ISBN号:978756043495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10-01
  • 印刷时间:2014-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83
  • 字数:111千字

编辑推荐语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涵盖了**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来所主张、研究主要观念,书中论点涉及市场、法治、改革、未来发展等重要领域,列出了作者长期思考的影响社会的二十四个重大理念。本书没有专业的经济学术语,而是用简单形象的类比说明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改革*前沿的**经济学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经济学读物,也是获取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的**手资料。 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对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目共睹,他的许多观点和预言已被事实所证明,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极具预见性的理念,相信也会为我们如何改变现实、面对未来提供重要的参考。

内容提要

张维迎教授著的《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 未来)》阐述的是:理念是重要的,人的行为不仅受 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念的支配。
    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 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改变 。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理念变化的结果, 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一些错误 的理念陷阱,而没有思想市场,就很难有新的理念的 出现和传播,从而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变革的源泉。
    

作者简介

张维迎,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包括:《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4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中国改革30年》(2008)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2011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理论的贡献获得“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目录

序言 理念的力量
01 经济学中的利益和理念
02 无知与无耻
03 人类合作的制度基础
04 市场是*有效的合作制度
05 市场与道德
06 和谐社会的三个要素
07 中国经济的奇迹来自市场化改革
08 从职权经济到产权经济
09 中国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了什么?
10 未来经济增长靠企业家精神
11 企业家精神依赖于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12 从特权到权利
13 天理与王法
14 建立市场经济需要落实宪法
15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16 未来三十年重点是政治体制改革
17 语言腐败及其危害
18 既得利益者能否成为改革者?
19 社会矛盾激化源自改革停滞
20 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21 未来十年是改革的**窗口期
22 中国需要制度企业家
23 改革,要从功利主义转向权利优先
24 没有思想市场就没有中国的未来


《时代的回响:中国百年变迁的深度透视》 一、 引言:历史的巨幅画卷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图景。我们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历史叙事,而是试图穿透时间的迷雾,探究塑造今日中国格局的关键力量与内在逻辑。从晚清的挣扎求变到民国的风云变幻,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如同巨石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前进方向。本书的核心任务,是解析那些驱动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复杂动因——政治制度的演进、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思潮的碰撞,以及全球格局对中国命运的牵引。 二、 帝国黄昏与现代曙光(1840-1911) 本章将细致剖析鸦片战争前后,清王朝所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深入探讨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旧有体系如何一步步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瓦解。重点分析了内部的抗争与自救,包括洋务运动的功与过。洋务运动,作为一场由上而下的技术引进与体制修补尝试,其局限性何在?为何它未能阻止危机的深化?我们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进行个案研究,揭示了在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政治诉求之间,改革派所遭遇的结构性阻碍。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清末的政治光谱。从立宪派的温和改良呼声到革命派的激进主张,不同知识群体对“中国应该如何存在”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政权更迭,更是对数千年帝制传统的根本性告别。本章力求还原那个激情澎湃、充满希望与幻灭的年代,探讨中央集权如何瓦解,地方势力如何崛起,以及民族主义如何在冲击中催生成形。 三、 战乱中的探索与重塑(1912-1949)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碎片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剧烈动荡的试验场。本章将深入分析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现象,探究其背后的权力基础和经济逻辑。军阀并非简单的土皇帝,而是区域性利益集团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随后,我们将重心转向思想界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构成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底层精神结构。我们不再将“德先生”与“赛先生”视为简单的口号,而是分析它们如何渗透到教育、文学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是塑造现代中国历史的决定性事件。本章详细梳理了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再到抗日战争期间两党关系的复杂演变。抗日战争,作为民族存亡的考验,是如何在民族主义的熔炉中,重新定义了中国的政治版图和社会动员能力?我们分析了国民政府在战争中的经济治理困境,以及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所进行的社会实验。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后来的国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四、 理想主义与集体建设(1949-1978)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机器的最终确立。本章分析了建国初期,政权如何迅速巩固其合法性与控制力。我们重点考察了“一五计划”时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本土化尝试,分析了工业化初期资源配置的战略选择。 随后的社会改造运动,如农业合作化、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这些运动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更重塑了人与人、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审视了“大跃进”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分析了其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的恢复性作用。 文化大革命是这段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篇章。本书力求超越简单的好坏评判,从政治权力结构、群众运动的内在逻辑、以及意识形态的极端化这三个维度,来剖析这场运动的成因、过程及其对社会肌理造成的深刻创伤。我们考察了这场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冲击,以及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暂时性中断。 五、 转型期的巨变与选择(1978至今) 改革开放,被视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开眼看世界”。本章分析了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何为经济体制改革松绑。我们详细梳理了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式改革路径。为什么中国选择了不同于苏联和东欧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在优势和长期风险是什么? 市场经济的引入带来了财富的爆炸性增长,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社会矛盾,如收入分配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环境压力。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在加入全球化体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中心”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关系调整。 进入新世纪,中国在政治、社会治理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调整与再平衡。我们分析了反腐败斗争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以及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如何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技术革命迭代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本书的收尾部分,将对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层结构性挑战进行前瞻性思考,而非简单的政策解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中国复杂性的分析框架。 结语:持续的自我超越 纵观百年风云,中国历史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强大的整合能力。从晚清的积贫积弱到今日的全面崛起,其间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内部的社会需求与外部的历史机遇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本书试图向读者证明,历史并非一条预设好的轨道,而是无数决策、冲突、妥协与梦想交织而成的动态过程。中国的未来,依然是无数“理念”碰撞与实践的结果。

用户评价

评分

沉醉于思想的海洋,探寻文明的脉络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息,那种“精”字的点缀更是增添了一份厚重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当我沉浸在书页之间,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思想殿堂,每一页都在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理念是如何孕育、演变并最终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跨越时代、跨越地域的思想流派的梳理所吸引,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具象,仿佛能够触摸到它们的力量。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观点,思考它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深层逻辑。它教会我,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未来,不能只看表面的经济数字或者政治格局,更要深入其精神内核,探究那些根植于其民族文化、历史传承中的核心理念。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一本真正好书带来的最大馈赠。

评分

探寻精神土壤,理解发展密码 这本书的书名“理念的力量”极具启发性,它提示我们,任何一个国家或文明的未来走向,都与其深层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我被作者描绘的宏大图景所震撼。他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范畴,而是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着不同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思想演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关键性理念的剖析,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又是如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和行动。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解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和政治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其精神土壤,去理解那些根植于其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中的核心理念。这种理解,就像是掌握了一把解锁未来发展密码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洞察事物发展的本质。它让我对“为什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思想的火花碰撞,照亮前行的道路 初见此书,便被其简洁而有力的书名所吸引,它直指核心,暗示着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深刻力量。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领略到作者的独特之处。他并非那种枯燥的理论家,而是善于将宏大的思想体系,以一种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书中对不同思想流派的比较与分析,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节点上的论述,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微妙变化,并将其与接下来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仿佛在揭示历史演进的密码。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启发。它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去寻找事物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受到思想的火花在脑海中碰撞,那些曾经模糊的疑问,似乎也因此找到了解答的线索。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学习体验,让人感觉自己在精神世界里不断成长。

评分

历史的洪流与未来的回响:一种全新的视角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理念的力量”,这四个字足以激发人们对深层原因的探究。然而,当我翻阅至书中,我发现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而是将这种“力量”巧妙地与现实世界的演变紧密相连。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的方式,将历史事件、社会变迁与那些隐藏在背后的核心思想理念一一对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严谨态度,他并非简单地断言,而是通过详实的论述和逻辑严密的推理,一步步将读者引向一个结论。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历史的长河,看到了那些曾经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人文思潮,也看到了那些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的观念。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意识到很多问题的根源,并非是偶然的事件,而是由更深层次的理念所驱动。这种从“因”到“果”的洞察,让我对未来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充满敬畏。

评分

智慧的镜子,映照现实的迷思 拿到这本书,一股沉静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那“精”字的点缀更显其内容的珍贵。在翻阅的过程中,我被书中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以一种极具洞察力的眼光,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想、历史事件以及当下的社会现象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伟的思想画卷。我尤其为书中对一些看似难以解释的社会现象的解读感到惊叹,它们在作者的笔下,仿佛都找到了可以追溯的源头,那就是那些隐藏在深处的理念。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它像一面智慧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种种迷思,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更根本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那些曾经困扰我的疑问,在书中的论述下,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不仅拓宽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用更深刻的思想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

一本男人应该看的书

评分

评分

朋友推荐,有内容但还是浅啊

评分

noce

评分

noce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noce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