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台版]汉阳一七七○年/郑胜谟/联经出版/韩国古代历史/精装彩印

【中商原版】[台版]汉阳一七七○年/郑胜谟/联经出版/韩国古代历史/精装彩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韩国历史
  • 古代史
  • 汉阳
  • 郑胜谟
  • 联经出版
  • 台版
  • 原版
  • 精装
  • 彩印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44603
商品编码:1444828429

具体描述

《漢陽一七七○年》


作者:鄭勝謨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44603

分類:歷史 > 世界歷史 > 地域及國別史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64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平裝

叢書/系列:東亞歷史漫遊


内容简介

在初春的大望日,走進繁華的漢陽城

度過宮殿與街巷中的一日,拜訪朝鮮時代的黃金年華


隨著趕集的農人走進市廛,靜候兩班官員穿街而過

分享庶民生活的辛勤與安逸,體會帝王貴族的威儀與煩憂

遇見尋求突破的文士和追趕流行的婦女

在喧鬧緊湊的城市生活中,看見十八世紀朝鮮的生命力


《漢陽一七七○年》以繪本的型式,將十八世紀漢陽城中的生活風俗與文化藝術重現你我眼前。從戒備森嚴的皇宮官廳漫遊至茶樓飯館戲院林立的松坡場,拜訪九重宮闕裡面的帝王,也走近開川橋下市井乞丐的身邊,透過簡單易懂的文字及鮮明豐富的繪畫呈現漢陽都城的生活百態。閱讀這本深入淺出的歷史繪本,能了解漢陽都城的形態和構造、當時的宵禁及關卡制度、十二時辰和更等當時的時間概念、漢陽的住宅分佈和家庭構成、兩班貴族與平民百姓的食衣住行、身份制度等,仔細地解釋漢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並呈現商業的繁榮、身份制度的變化、真景山水畫和肖像畫的流行、古董書畫收藏之風潮、兩班文化、租書店和韓文小說的流行等朝鮮後期的社會現象。


這套書是《東亞歷史漫遊》系列叢書之一,希望「從圖畫來看歷史」,從日常生活中介紹漢陽的文化史。本書的目的是要畫出鮮明的的日常生活,因此著重的不是制度及抽象的觀念思想,而是人的日常生活,不是只關注統治階級而是各階層的人民。根據史料和考古的考證,再由專家執筆將過去的歷史具體形象化。《東亞歷史漫遊》叢書希望以細膩的繪圖及考證嚴謹的文字,為讀者帶來輕鬆卻深入的閱讀經驗,從政治經濟、日常生活、信仰文化等各面向,切入東亞不同時期的重要都市,不但展現一國之都的社會百態,也能一窺東亞文化的交流互動。



作者簡介

鄭勝謨,1954年出生於麗水,成長於首爾。畢業於首爾大學人類學系,並取得同校研究所碩士學位及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博士學位。在泰東古典研究所進修過,曾任國立民俗博物館學藝研究士。現為區域文化研究所所長,正致力於探討韓國各地區的文化多樣性,以及各地歷史、地理、風俗民情、社會等相關資料的發掘與研究。作品包括譯成韓文的洪錫謨《東國歲時記》等朝鮮時代歲時記,著有《韓國的歲時風俗》、《韓國的農業歲時》、《韓國傳統社會的市場》、《韓國的族譜》、《朝鮮後期地區社會結構的研究》等。



目......................录

前言:變遷的時代


都城圖:一眼看盡漢陽都城


駱山下:小望日,孩童們以敲打草人來除厄


南大門:四大門一開,整個城市甦醒過來


南大門路:人潮喚醒了漢陽的早晨


北村:北村的晨景


南村:南村朴生員的大望日早餐


六曹大街:官廳林立的六曹大街


慶熙宮:七十七歲的國王英祖忙碌的


掌管國計民生的地方:王宮與官廳


西大門外:和煦冬陽下的午後漢陽


鐘路市廛:雲集的人潮與貨物


商業的蓬勃發展:遍地都是市場,處處都有店鋪


白塔附近:聚集在白塔下的人們


仁王山山麓 :首都兩班金判書的舍廊房


登峰造極的朝鮮文化與藝術:畫中的朝鮮


中村:漢陽婦女的流行


成均館:成均館權儒生的夢想


街頭巷尾:漢陽的後巷風景


燦爛的庶民文化:形形色色的人匯集在漢陽


廣津:日暮時分,沐浴在晚霞中的漢陽


松坡津:松坡市場裡熱鬧的山台戲


開川岸邊:大望日月色下,排隊人潮絡繹不絕


結語:漢陽依然存在於首爾中


索引


參考文獻



内页试阅



穿越时空的对话:探寻东亚历史的多元脉络 本书并非聚焦于18世纪的朝鲜半岛,也无意于详述1770年汉阳的社会风貌。它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史学著作,旨在以更广阔的视野,勾勒出东亚世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互动与深刻变迁。我们试图跳脱出单一民族国家的叙事框架,深入探讨在18世纪,影响了朝鲜半岛、中国乃至更广阔区域的结构性力量。 第一部分:全球变局下的东亚权力结构 本书的开篇,将着眼于18世纪中叶,东亚地区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内部调整。彼时,欧洲列强的触角已然延伸至亚洲沿海,虽然对朝鲜半岛的直接影响尚未如晚清时期那般剧烈,但全球贸易网络的重塑,已经悄然改变了区域内的经济平衡。我们详细分析了清朝“康乾盛世”的内部张力,探究其在维持中央集权的同时,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边疆治理挑战。朝鲜王朝作为清朝的藩属国,其外交策略和内部政治的稳定,无不受到北京决策的深刻制约。然而,这种从属关系并非单向的,朝鲜独特的文化输出(如朝鲜燕行使的见闻记录)反过来也为清朝精英阶层提供了观察外部世界的独特窗口。 我们并未详细描写1770年汉阳的街景,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权力棋盘中进行考察。例如,通过分析当时的官方档案和私人信件,我们重建了朝鲜王朝在应对外部信息冲击时,其内部士大夫阶层所经历的思想挣扎。这包括对西方科学技术(特别是天文历法)的有限接触,以及对自身儒学正统性的再确认。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基础的转型与挑战 历史的演进,根植于经济基础的变动。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剖析18世纪东亚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关键转型点,这些转型对后续两百年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在中国,我们侧重于人口压力、土地兼并以及白银货币化的深入影响。这些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催生了如白莲教起义等大规模社会动荡的根源。我们运用社会学方法,试图描绘出在看似稳定的帝国表面下,潜藏的阶级矛盾是如何激化的。 在朝鲜半岛,虽然本书不聚焦于1770年的具体事件,但我们详述了朝鲜后期“商品化”的早期迹象。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商业资本的萌芽以及新兴商业阶层的崛起,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构成了严峻挑战。我们考察了当时的税收制度(如均输、统共等改革的尝试)是如何试图缓解财政困境,但最终却未能扭转权力结构固化的趋势。这些改革的动因和失败的教训,为理解朝鲜王朝末期的衰落提供了历史纵深。 第三部分: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层互动 文化和思想是塑造历史认同的关键。本书的第三部分,则致力于剖析东亚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内部危机与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思想活力与困境。 我们细致考察了中国“实学”思潮的流变,尤其关注那些致力于制度改革和关注民生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活动,为后来的自强运动提供了思想资源。 在朝鲜半岛,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特定人物在1770年的著述,但我们描绘了“朝鲜实用学风”(即后来的实学)的形成背景。这股思潮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朝鲜社会自身矛盾和对清朝先进思想(如李贽、顾炎武等人的著作通过燕行使带入)的吸收与消化。我们探讨了朝鲜学者如何在一个儒学传统异常严谨的环境中,努力为社会改革寻找合理的理论依据,以及他们与保守派之间的张力。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区域间的文化传播模式。信息和观念是如何通过使节、商人、僧侣等多种渠道,在京城、汉城(今首尔)和江户(今东京)之间流动的。这些互动并非简单的文化输入输出,而是在接受国进行本土化的创造性转化。 第四部分:东亚视角下的“现代性”探讨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角拉远,尝试以东亚自身的话语体系来探讨“现代性”的起源。我们挑战了那种将“现代性”等同于“西方化”的传统叙事。 通过比较中国、朝鲜和日本在18世纪面临的相似困境——如如何整合新的经济活动、如何应对等级制度的松动、以及如何确立知识权威——我们发现东亚各国都在进行着各自版本的“现代化”尝试。这些尝试虽然在当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却构成了理解东亚历史轨迹不可或缺的基础。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对权力、经济和社会结构细致入微的分析,提供一个多角度、去中心化的东亚历史图景,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某一特定年份、某一特定地点的孤立事件。它是一部关于区域整合、权力制衡与思想演进的通史性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的编排和排版是否流畅易读。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没有让文字显得过于拥挤,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作者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大众可读性的平衡艺术。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古代史料,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娓娓道来。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叙述逻辑,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牵引着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索那个遥远时代的社会结构、文化变迁和政治风云。我发现自己常常因为某个观点或某个历史细节而停下来,反复咀嚼,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感受是近年来少有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那种厚重而精致的触感所吸引。精装的硬壳赋予了它一种庄严感,仿佛捧着一部沉睡了几个世纪的史诗。内页的彩印技术运用得恰到好处,色彩的过渡自然流畅,无论是历史地图的细节还原,还是人物肖像的刻画,都显得细腻入微。尤其是那些古籍拓片和文献资料的呈现,文字清晰锐利,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仿佛能亲手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光是翻阅这些图文并茂的页面,就已经是极大的享受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不得不佩服联经出版在制作高品质学术著作上的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和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是普通平装书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对历史著作的期待,往往集中在其史料的扎实程度和论证的独到之处。从初步的翻阅来看,这部作品在史料的搜集和运用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已知观点,而是通过对特定年份和地点的聚焦,试图挖掘出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侧面。那种对地方性、微观层面的深入挖掘,往往能带来“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种研究的深度,使得它不仅仅是为历史爱好者提供谈资,更能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重要的参考坐标。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历史框架的固有认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已成定论的“历史事实”。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或者说其语言的本土化处理,是决定其能否成功跨越文化藩篱的关键。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涉及特定历史名词和文化概念的表述。译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力求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同时,使用地道且富有表现力的中文。没有那种生硬的、机器翻译般的痕迹,而是充满了对语境的深刻理解。这种高质量的文字转换,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读者能够更顺畅地进入作者构建的历史情境之中。对我来说,好的译本就像一面清晰的镜子,完美地映照出了异域历史的精彩,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倒影。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所代表的学术立场和出版社的信誉去的。联经出版在东亚历史研究领域一直享有盛誉,他们出品的书籍往往代表着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因此,我对这本书在史学方法论上的创新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如何处理历史事件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张力,以及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史料中构建出最合理的历史图景的。这种对方法论的关注,使阅读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而变成了一场与作者思维方式的深度对话。这是一部真正能激发思考,提升阅读者批判性思维的重量级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