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
| 中译本序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 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 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 XX章 姆庇之家 第二章 雪人 第三章 部落偶像 第四章 身体 第五章 名字 第六章 语言 第七章 历史与起源 第八章 宗教 第九章 民族 第十章 新多元主义 推荐一 读历史,也读预言 推荐二 两种时间意识 译后记 从“民族”到“国家” 译名对照表 |
| 内容简介 | |
| 哈罗德·伊罗生编著的《群氓之族》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八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对于民族主义方兴未艾,终将改变世界的政治面貌,率先发出警讯。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今天,人类各种族问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显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三十多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
| 作者简介 | |
| 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跃于中国,曾任职《大陆报》,后主办《中国论坛》杂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与鲁迅等人关系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65年以后任政治学教授,1980年曾到中国访问,拜访宋庆龄、丁玲与茅盾等人。28岁即写成探索1925—1927年中国革命的经典作品《中国革命的悲剧》,其间曾赴挪威访问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亚洲殊无和平》、《心影录: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国犹太人》等。 邓伯宸,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现为《新观念》杂志专栏作者。曾获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译作包括《丘吉尔的黑狗》、《时间等候区》、《说谎:揭穿商场、政治、婚姻中的骗局》、《觉醒风:东方与西方的心灵交会》等。 |
整套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虽然这三本书的侧重点和写作年代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清晰的、令人不安的“群体动力学”全景图。从个体心理的脆弱性(《乌合之众》),到极端信仰的形成与爆发(《狂热分子》),再到当代社会中身份认同的重塑与工具化(《群氓之族》),我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似乎总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两条轨道之间摇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告诉我们“群体是愚蠢的”,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深刻的工具箱,帮助我们识别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政治辩论、甚至社交媒体互动中的群体驱动力。它挑战了我们对“个体自由意志”的传统认知,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做出的很多选择,其实是被环境和潜意识中的归属感所裹挟的。对于任何想要理解现代社会运行机制,想要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头脑清醒的人来说,这三本书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阅读。它们不是让你感到舒服的,而是让你感到“被揭示”的,这种揭示感极其宝贵。
评分《狂热分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感,完全是另一种维度的体验,它更像是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抽丝剥茧地展示了“信仰”是如何将人类从理性的轨道上彻底拉偏的。作者深入挖掘了宗教、政治运动中那种近乎偏执的、不计后果的热情。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边缘人物”如何被吸纳进狂热运动的描写,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失落、找不到意义的人,一旦被一个宏大的、排他性的叙事捕获,便找到了“救赎”和“使命感”。这种“全盘投入”的状态,是极其迷人又极其危险的。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声势浩大的革命和清洗运动,它们往往不是从精英阶层开始,而是从那些对现状不满到极点、渴望彻底颠覆一切的群体中爆发出来的。书里对狂热信徒的心理描绘非常细致入微,你会看到他们如何合理化自己的极端行为,如何将所有反对意见视为魔鬼的诱惑。它让你明白,有时候,比起逻辑,情感上的“确定性”才是驱使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燃料。读完后,我对一切“极端的热情”都多了一层深深的敬畏和警惕,那份狂热,真能吞噬掉一切良知和理性。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册合集的精髓,那就是:它揭示了为什么人类在群体中会做出个体永远不会做出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如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我个人觉得,这套书的精装版本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阅读体验上也是一种享受。我之前尝试过看单行本,但感觉像在看片段,而把这三本放在一起研读,才真正感受到它们论述的递进关系和相互印证的强大力量。比如,对“领袖崇拜”的分析在三本书中都有不同的侧面描写,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概念。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琐碎的政治新闻,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心理学原理。我甚至觉得,这套书对于任何希望从事公共事务、市场营销,或者仅仅是想更好地理解家庭关系中那种微妙的“群体影响”的人,都是极具启发性的。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一剂清醒剂,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可以冷静观察的制高点。
评分《群氓之族》这本书,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现代政治变迁的实战手册,着重探讨了在媒介技术爆炸的今天,群体认同是如何被构建、操纵和利用的。它不像前两本那样侧重于“心理本质”,而是更关注“环境与工具”对群体的塑形作用。书中对身份政治和部落化的分析尤其到位,在这个信息茧房越来越密集的时代,人们不再需要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领袖”来聚集,只需要一个共同的“敌人”或一个共同的“标签”。这种扁平化的、去中心化的群体认同,反而更难被瓦解,因为病毒式的认同感是瞬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符号政治”的探讨,一个简单的口号、一个特定的手势,就能迅速点燃一个群体的集体情绪,这背后是复杂的媒介生态在支撑。读这本书时,我常常在想,当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族群”中获取安全感时,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化回了更原始的、以群体为单位的生存模式?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当代社会碎片化和极化现象的全新视角,非常具有现实批判性。
评分哇,这套书真是让人读完后忍不住要和身边的人好好聊聊的类型!我得说,光是这名字摆在那儿,就够吸引眼球的了。《乌合之众》那本,我年轻时就听说过,但真正沉下心来读,才发现古斯塔夫·勒庞的洞察力简直是穿越时空的预言。他描述的那种个体在群体中智力退化、情感被放大的现象,在今天的网络舆论场里看得不要太真切!你看着那些平时看起来挺理智的人,一旦加入了某个网络“部落”,立马就变得盲目、易怒,像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操控了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领袖”的部分,那些领袖不需要多么高深的逻辑,只需要足够强烈的断言和重复,就能将复杂的议题简化成口号,然后像病毒一样扩散。这种对群体心理机制的剖析,简直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各种“现象级”事件的底层逻辑钥匙。说实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下意识地审视自己:我是不是也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某个“乌合之众”的一员?那种自我审视带来的震撼感,比单纯的知识输入要深刻得多,它迫使你重新思考“独立思考”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本书不仅仅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更像是对现代社会病理学的一份精妙诊断书,读完后看新闻的心情都变得复杂起来了,充满了理解背后的无奈和警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