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作品(套装共3册):岁岁年年有光+拾贝集+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 后浪

周有光作品(套装共3册):岁岁年年有光+拾贝集+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 后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有光 著
图书标签:
  • 周有光
  • 语言学
  • 教育
  • 语文
  • 文化
  • 回忆录
  • 散文
  • 拼音
  • 孔子
  • 后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11870
商品编码:10434049205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31717
定价:28.00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510031717
  • 定价:28.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11-03-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77
  • 字数:15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拾贝集》周有光先生继《朝闻道集》后的又一力作。一百零六岁学人的醒世警言。内容简介《拾贝集》收录了周有光先生的近百篇文章,是继《朝闻道集》后这位106岁的世纪老人新的研究心得,以及他近年积累的读书笔记和摘抄,他定名为《拾贝集》,昵称它是一本“休闲读物”。
然而,虽谦称“休闲”,但与《朝闻道集》一样,周老以他独特的风格对人类文明和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新的审视,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反思。这些文章平实而高远,简练而睿智,有的几乎达到了见所未见、思所未思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周老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开阔而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
《拾贝集》共分为三辑:清流拾贝、浊浪淘沙、以史为鉴。文章虽短小精悍却汪洋恣肆,平淡如水而意蕴深厚;句句真话,字字珠玑,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体现了这位百岁学人的赤子之诚。
作者简介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1923-1927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1928-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1955年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和委员。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聋人手指字母方案》。国际标准化组织投票认定,汉语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三人之一。提倡现代汉字学和比较文字学。出版《汉字改革概论》、 《世界文字发展史》、 《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语文专著30余种,发表论文300多篇。1989年离休。
目录增订版编辑前言
原版前言
第一集 清流拾贝
101 窗外的大树风光
102 《(伊索)的舞台艺术》序
103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
104 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105 从“河东河西”到“双文化论”
106 “拼盘”与“杂炒”
107 “不爱祖国爱美国”
108 “多极化”与“一体化”
109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110 “简化”与“今译”之辩
111 东亚四小龙的起飞
112 芬兰:手机大国
113 不丹王国的民主化
114 江南在哪里?
115 《百岁新稿》自序
116 动物的恩仇意识
117 走进世界
118 漫说太平洋
119 学写八股文
120 有书无斋记
121 天圆地方说
122 20世纪的来客
123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124 文化穿梭机
125 残酷的自然规律
126 看守高粱地
127 《现代汉字学》序言
128 东洋变西方
129 日本新语文的旗手
130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
131 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
第二集 浊浪淘沙
201 冥王星下岗
202 人在水中千万年
203 梦想飞机的虚拟工厂
204 日本孩子少于狗
205 鹦鹉捉贼
206 大雁粪雨
207 光绪被害新证
208 卢作孚之死
209 老舍之死
210 辩证法和唯物唯心
211 马克思的哲学推理
212 剩余价值和信息化
213 伪科学和假教授
214 思想控制的新技术
215 大同与小康
216 “国将兴,听于民”
217 历代的学生运动
218 “打倒孔家店”的误传
219 伊比利亚文化
220 玛雅文化
221 “食衣住行信”
222 诗歌之页(11首)
223 胡美和湘雅医院
224 郭秉文和东南大学
225 经济学的沉浮
226 心理学的沉浮
227 京杭大运河
228 蒙古世系
229 奥斯曼帝国简记
第三集 以史为鉴
301 苏联历史札记
……
附录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201099927
  • 定价:35.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16-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92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推荐一:

  壮心存,老骥千里;忧天下,仁人奋起

  聆听文化名宿漫谈百年人生智慧

  推荐二:

  用世界的眼光看,没有悲观的理由……民主思想是国际性的,世界各国都主张民主。世界的道理很简单,就是科学和民主……五四运动提出这个口号完全正确。

  推荐三: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定要做官,学而优则仕,这是一条道路。现在不同了,道路很多。知识分子不做官,不是好坏的分别,当官不一定坏,问题是要坚持真理,就是坚持民主。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汇集了周有光先生百岁之后所思所想所虑。近十年来,除了写作,周有光先生还在他的小书房里与许多来自各地的文人访客谈笑对答,这也成为他晚年表达自己观点的极具特色的方式之一。这本谈话集分为对谈和采访两部分,既有他对自己一生难忘经历的回顾,更有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思考,对世界历史的走向、社会制度的变迁、国家未来的发展的关注。在一问一答之中,浓缩了百年的人生智慧。本书也是周有光先生晚年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与呈现。

作者简介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现居北京,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曾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改变学术方向,并从次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此后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85岁之后,其关注点转向文化学。曾出版《拾贝集》《朝闻道集》等多部文化随笔。


目录

对谈

百岁学者纵谈天下事

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

壮心存,老骥千里——许戈辉专访周有光

我是一个“科普工作者”

一个人要为人类有创造才是人生的意义

中国落后惊人,没有经济奇迹

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

知识分子没有被收买

教育要给孩子留有空间

回顾辛亥百年

漫谈华夏文化与传统文化

谈21世纪的“入世”与“出世”

忆己怀人

儒学要与现代化握手

回归文明的常识

百岁智者的幸福秘籍

采访

和百岁老人周有光聊天

再访百岁老人周有光

六访周有光

107岁的年轻思想者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身居斗室,心怀天下

书房一角——访周有光先生记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510034190
  • 定价:22.8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11-06-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95
  • 字数:128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内容丰富、开拓视野、启发思考: 收入本书中的文章涉及了中国现代语文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拼音的现代改革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前景,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小书迅速了解中国现代语文的几本面貌。
  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于消遣中增益见闻:本书保持了作者一贯的幽默风格,常常从生活小事入手,阐述语文变革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读者可以在轻松阅读中增长知识。
内容简介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收录了周有光先生近年来有关语言学、文字学的文章24篇,全面总结了周老对语言文字长达半个世纪的思考。
  作为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创制人,周老亲历亲睹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风风雨雨,这就使得周老能够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栩栩如生地描述由废除繁体字、中文拉丁化激起的论战场面,有理有据地论证语文改革为今天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妙趣横生地揭示语言文字与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轻松的阅读中,语言学、文字学不再是枯燥的学问,重新散发出了我们习焉不察、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1923-1927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1928-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1955年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和委员。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聋人手指字母方案。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该组织经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三人之一。提倡现代汉字学和比较文字学。出版《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等语文专著30余种,发表论文300多篇。1989年离休。
目录01 从“胡琴”变为“国乐”说起
02 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03 《汉语拼音·文化津梁》序言
04 三原则和三不是
05 孔子教拼音
06 人类文字的鸟瞰
07 文字学的轮廓画
08 字母学略说
09 什么是比较文字学
10 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11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
12 语文现代化的先驱黎锦熙
13 中文拉丁化的创导人瞿秋白
14 龙虫并雕的语言学家王力
15 几个文字学问题
16 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
17 汉字性质和文字类型
18 语文规划和社会建设
19 三个国际语言问题
20 记两次语文现代化国际会议
21 彝文的规范化
22 土耳其的文字拉丁化
23 英语是怎样成为国际共同语的?
24 文房四宝古今谈
周有光著作单行本目录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01 从“胡琴”变为“国乐”说起
  在“国乐演奏会”会场里,二胡奏出一曲《空山鸟语》。袅袅的余音还没有完毕,就响起了一阵暴风雨似的掌声。
  出乎意外,谁在我的肩上拍了两下?回头一看,原来是好久不见的老陈。掌声太响,我又坐在他的前面,无法跟他谈话。只听得他附着我的耳朵说:“胡琴真好!胡琴真好!”
  休息时间,老陈一把把我拉到休息室,从多年前的那一次会面说起,滔滔地一路谈来。
  话停了。他丢了烟头,把手伸进口袋,慢慢地拿出一个小册子。我以为是一份折叠着的说明书。当我看到上面印着《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几个红字,才知道他是在准备转移话题了。
  “这是我方才买来的。我们需要一套拼音字母,这很对,我非常赞成!不过,”他放低了声音,“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为什么自己不创造一套字母,而要去抄袭英文字母呢?”
  “唔--”,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见四周的吸烟者和他们吐出的浓烟向我挤逼过来。
  老陈发现我是一个不吸烟的人而被浓烟包围着,就拉着我走到休息室的门外。
  “你很喜欢听胡琴吧?”我问。
  “不但喜欢听,还能拉两把呢!”他爽快地笑起来了。
  “胡琴是国乐,你不觉得不调和吗?”我说完就仔细看他的反应。
  “你不喜欢方才的《空山鸟语》吗?”他感觉我的话奇怪,就这样反问我。
  “你有没有想过,国乐不应当用胡琴?”我继续观看他的反应。
  他一时摸不着我说的话是什么用意。
  “胡琴的'胡'字跟国乐的'国'字,你以为是可以联得起来的吗?”我把题目点清。
  他立刻明白了,又哈哈大笑起来。“你说得对!我拉了这么久的胡琴,没有想过这个'胡'字的来历。今天被你一语道破了!”
  我趁此作了一番宣传:“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不是英文字母。26个汉语拼音字母念起来是两句'七言',两句'六言',像一首诗词,句句押韵。从来源来说,拉丁字母尽管是外来的,但是它能拼写出地道的汉语,因此是我们自己的拼音字母。正如胡琴尽管是外来的,但是它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国乐',而且能奏出《空山鸟语》这样地道的民族乐曲。六亿人口的大国应当有所创造,同时也应当采用国际通用的文化和技术工具,例如字母、度量衡单位、历法等等。中国文化伟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吸收一切人类的创造……”
  老陈连连点头,“对!对!”他十分珍视那本小册子,把它慢慢地放进了口袋。
  (编者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之后,这篇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受到读者重视,对当时反对拉丁字母的意见有化解作用。刘少奇打电话给作者,表示高兴,但是刘又说,“胡”也可以指中国的少数民族。)
  载《人民日报》1958年1月18日
  05 孔子教拼音
  两位青年朋友来到我家,他们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我国即将在世界各国开设100所孔子学院,孔子即将周游列国,宣讲华夏文化。
  青年:在世界各国开设100所孔子学院,大家说这有重大意义。可是,什么重大意义呢,各人说法不同。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主人: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中外之间需要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文化交流。孔子学院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相互了解的咨询场所。文化交流以学习语文为起点。孔子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华语华文的教学。
  青年:孔子学院用什么字母给汉字注音,成了一个难题。有人说,汉字是孔子的文字,拼音不是孔子的文字。如果用拼音给汉字注音,等于勉强“孔子教拼音”,对孔子大不敬!不如跟台湾一样,用注音符号。
  主人:孔子,圣之时者也。利用拼音,帮助汉字,不是代替汉字,孔子一定欢迎,决不会反对。拼音已经通行全球,外国人学习特别省事。注音符号大陆不用已久,恢复使用不可能了。
  青年:有人说,孔子学院的教师应当穿唐装。穿西装,孔子看不惯。
  主人:唐装也不是孔子时代的原装,孔子看得惯吗?各民族原来都穿各自的民族服装。后来,西装成为国际公用的男装。我不反对穿唐装,只要教师们愿意。
  青年:一位老先生兴奋地说,孔子学院可以“变夷为夏”。
  主人:今天,夷夏平等,相互学习。孔子学院是夷夏交流,不是变夷为夏。
  青年:有人说:“21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这个预言将由孔子学院来实现。
  主人:设立孔子学院,当然要扩大传播汉字文化。国外目前学习中文的人数还远少于学习日文的人数。语文平等,学习自由。谈不上什么“发挥威力”!
  青年:孔子学院不能回避解释《论语》。如果外国人问,“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何解释呢?
  主人: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他的言论中有时代烙印,不足为怪。读古书要用历史观点。过时的语句要加以历史的说明。欧美人读希腊经典和基督教《圣经》也是如此。基督教经过宗教改革,《圣经》中过时的语句,不再妨碍科学的发展。孔子书中有大量名言至理,值得今天深入学习。儒学是不断发展的;儒学,学之时者也。
  青年:有人说,开办100所孔子学院,就是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
  主人:历史上,汉字文化发展较早,古代邻国都学习中国,中国和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形成汉字文化圈。西学东渐之后,他们各自发展现代化,不再依赖汉字文化。汉字在中国本土,实行文字改革:简化汉字,制订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普及义务教育,公布语言文字法,保障语文现代化的前途。识字率从人口极少数增加为人口大多数,这是脚踏实地的发展汉字文化。但跟孔子学院无关,不要胡吹“伟大复兴”!
  2006年6月8日
  时年101岁
  ……

《岁岁年年有光:周有光先生的学术人生与思想片段》 这本书并非对周有光先生已出版作品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从一个更贴近人物的视角,去呈现这位“汉语言文字学之父”丰富而独特的学术人生。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一本生平事迹的流水账。相反,它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周有光先生思想的源头活水,以及他如何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去观察、理解和评论世界。 一、 思想的基石:从经济学家到语言学家 我们常常称周有光先生为“汉语言文字学之父”,但他的学术生涯起点并非语言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经济学家。这本书将追溯他早年的求学经历,他在经济学领域的探索与贡献,以及最终为何会“跨界”进入语言文字研究的广阔天地。这里将展现的,不仅仅是知识领域的转变,更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这种洞察如何为他日后在语言学上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中会详细探讨周有光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经济发展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以及他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国家建设中贡献才智。然而,正是这段经济学家的经历,使他比许多纯粹的语言学家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影响思想、塑造文明的关键要素。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是他日后语言学研究中独树一帜的基石。 二、 汉字改革的筚路蓝缕:汉语拼音化的历史叙事 本书的核心篇章之一,将深入剖析周有光先生在中国汉语拼音化运动中的关键作用。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性论述,而是带有丰富历史画面感的叙事。我们将看到,在信息时代尚未来临的上个世纪,一位学者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凭借其前瞻性的眼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推动一项可能改变亿万中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进程的宏大事业。 这里将详尽梳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以及周有光先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的设计,更在于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普及汉字、提高国民素质的强烈愿望。书中会引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珍贵回忆,展现当时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讨论与争议,以及周有光先生如何在重重困难下,坚持科学的原则,化解矛盾,最终促成拼音方案的形成。 我们还将探讨汉语拼音化对中国教育、出版、文化交流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周有光先生对此的深沉思考。他并非将拼音视为一种“废汉字”的工具,而是看作一种“活化汉字”、“方便学习”的桥梁。这种辩证的思维,体现在他对汉字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汉语未来发展的理性判断。 三、 语言是活的:周有光先生的语言观与文化观 与许多将语言视为静态符号系统的学者不同,周有光先生始终强调“语言是活的”这一核心观点。本书将围绕这一理念,深入解读他关于语言发展、演变、创新的思想。他如何看待汉语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他对新词、新语的出现持何种态度?他对语言的规范与活力的平衡之道有着怎样的理解? 书中会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展现周有光先生对语言生命力的洞察。他会用他特有的幽默和智慧,去分析一些社会现象中语言的演变,比如网络语言的兴起,以及他对这些现象的解读,往往能超越表象,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变迁。他对待新事物,总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从中发现语言的活力所在。 更重要的是,周有光先生的语言观与他的文化观紧密相连。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他对“文化交流”的理解是什么?他为何如此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书将通过解读他的文章、演讲和访谈,展现他作为一个文化学者的深邃思考,以及他对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的独特见解。 四、 思想的延展:从汉字到世界文明 周有光先生的思想边界,远不止于汉语言文字学。他的目光,如同他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一样,总是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本书将展现他如何从对汉字的研究,延展到对世界文字、世界语言,乃至世界文明的宏观观察。 他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他对“全球化”的理解有何独到之处?他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何预判?书中将节选他关于国际文化、文明对话、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精彩论述,展现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他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知识融会贯通,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他提出的“文化交流三原则”,以及他对“文化自觉”的反复强调,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文化讨论。本书将对他这些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进行梳理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他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五、 “有光”的一生:智慧、幽默与人格魅力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试图展现周有光先生的个人魅力。他的学术成就斐然,但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位充满智慧、风趣幽默、人格高尚的长者。 书中将穿插许多关于周有光先生的 anecdotes,展现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他与家人、朋友的互动,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从他早年留学 abroad 的经历,到他晚年依然保持的学习热情,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教材。 我们将看到,周有光先生如何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如何以一种不倦的好奇心拥抱新事物,如何以一种温和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他的“有光”,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成就,更体现在他身上散发出的智慧、善良和乐观。 结语 《岁岁年年有光》并非一本简单的纪念文集,而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对智慧的追溯,一次对思想的致敬。它希望通过对周有光先生学术人生、思想片段的细致呈现,让读者不仅了解他的成就,更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度、人格的魅力,以及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本书,献给所有对语言、文化、思想以及人生抱有好奇与热爱的人们。它希望能在阅读中,点亮您心中的“有光”之处。 --- 《拾贝集:周有光先生的随感与杂文》 《拾贝集》犹如一位智者在海边漫步,随手拾起的每一枚贝壳,都蕴含着独特的光泽和纹理。这本书收录了周有光先生一系列篇幅不长但思想精辟的随感、杂文、评论,它们并非针对某个单一的学术领域,而是他丰富人生阅历、广博知识视野下的随性而至,却字字珠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 语言的温度:在日常中体察汉字与汉语的生命力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之一,在于周有光先生如何从日常的观察中,发掘出汉语言文字的生命力。他看待汉字,并非仅仅将其视为僵化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生长。 书中会收录他关于汉字演变、形体变化、读音变迁的有趣观察。比如,他可能会探讨一些常用字的字形变化,为何会产生某些俗字,以及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原因。他对新词新语的出现,也抱持着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他善于从这些鲜活的语言现象中,捕捉社会发展的脉搏,并对语言的未来走向做出富有洞察力的判断。 他对于汉语的“白话化”和“国际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并非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西化”或“本土化”,而是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生命力。他会用生动的例子,说明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汇、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这些文章,读起来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对语言本身的亲切感和趣味性。 二、 文化的脉搏:在世界视野下审视中国文化 周有光先生的思考,从未局限于国界。在《拾贝集》中,他以一种开阔的国际视野,审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发展。他关注的,并非仅仅是“中国文化有多么伟大”,而是如何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被理解、被接受,以及如何从中汲取养分,促进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他会探讨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方式,比如他关于“文化交流三原则”的论述,强调了尊重、平等和互鉴的重要性。他会分析中西方文化在不同领域的碰撞与融合,例如在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他对“文化自觉”的强调,贯穿在许多文章中。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深刻理解自身的基础上,才能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保持独立性,并实现真正的创新。他鼓励人们反思自身文化的根源,发掘其独特的价值,并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这些文章,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其在现代世界中的定位。 三、 思想的火花: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与深刻反思 《拾贝集》中,也收录了周有光先生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评论与反思。这些评论,往往篇幅不长,但却切中要害,充满智慧。他以一种超然的姿态,观察和评论世事,既有深刻的洞察,又不失幽默与风趣。 他会对一些流行的社会思潮、学术观点进行解读和评价,有时是赞同,有时是商榷,但总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他对科技发展、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也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关注科技对人类生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判断。 即使是看似微小的社会现象,他也能从中发现其背后所反映的深层原因。他善于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偏激,不武断,总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展现出其深厚的思想功底和广阔的格局。阅读这些文章,能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学会独立思考。 四、 人生智慧的闪光:豁达、乐观与进取 除了学术和社会层面的思考,《拾贝集》也流露出周有光先生丰富的人生智慧。他的文字中,常常闪烁着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他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并非炫耀,而是从中提炼出对生活的感悟。他如何面对时代的变迁,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与人相处,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都蕴含着宝贵的人生经验。 他对待晚年的态度,尤其令人敬佩。他没有因为年迈而停下思考的脚步,反而以一种更加从容和开放的心态,去学习新知识,去观察新事物。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以及一种永不枯竭的求知欲。 结语 《拾贝集》就像一个宝藏,每一篇都值得细细品味。它不像一本宏大的学术专著那样需要系统地阅读,你可以随手翻开任何一篇,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这些篇章,如同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它们或许不以数量取胜,但每一颗都闪耀着周有光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辉。通过阅读《拾贝集》,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一位语言学大师的智慧,更能从中汲取生活的养分,学习一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 这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探索之作,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拼音规则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去思考“如何教好语文”,以及“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与现代语言文字教学相结合,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和实效性的语文教育理念。 一、 儒家智慧与现代语文教育的融合 本书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它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融入到现代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知道,孔子“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原则,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本书作者,将这些古老的智慧,用现代的语言和方法进行阐释,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 例如,书中会探讨如何借鉴孔子“举一隅以三隅反”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如何将“温故而知新”的理念,应用于词汇、语法、文章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反复的巩固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如何运用“教学相长”的原则,构建一种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同时,本书也关注儒家思想中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如何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的。作者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更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二、 汉语拼音的“通论”:不只是认读,更是理解与运用 本书对汉语拼音的讨论,超越了单纯的认读和拼写层面,上升到了“通论”的高度。作者认为,拼音不仅仅是帮助识字的工具,更是理解汉语语音系统、掌握汉语发音规律、乃至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基础。 书中会深入浅出地讲解汉语拼音的科学原理,例如声母、韵母的构成,声调的准确发音,以及拼读规则的应用。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导读者去理解拼音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利用拼音去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汉语。 例如,作者可能会探讨如何通过拼音,来纠正一些普遍存在的发音误区,如何利用拼音来学习和掌握地方方言的读音特点,甚至是如何利用拼音来设计更科学的汉语教学材料。对于非汉语母语者而言,本书提供的“通论”性讲解,将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音的魅力,并更有效地进行汉语学习。 三、 语文教学的“新视角”:注重理解、运用与创新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则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语文教学视角,强调理解、运用与创新的结合。 理解先行: 作者强调,在学习任何语言知识之前,首先要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逻辑。例如,学习一个词语,不仅仅是记住它的读音和写法,更要理解它的语源、词义、用法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效果。 注重运用: 语言最终是为了运用。本书会提供大量练习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口语交流、阅读理解中。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鼓励创新: 作者认为,真正的语文能力,在于能够用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本书会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勇于表达,鼓励他们在写作、演讲等方面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它提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四、 跨越时空: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成功地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孔子两千多年前的教育智慧,与现代的语言文字教学需求相结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同时,不应忘记我们自身文化中蕴含的宝贵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去思考如何让语文教育更加富有温度、更有深度、更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下一代。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并非一本枯燥的教材,而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读物。它适合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所有对语文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领你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意义,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你或你的孩子,更好地掌握汉语,传承文化,并从中获得智慧与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的部分,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毕竟“孔子”和“拼音”听起来像是两个时代的东西,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的。结果大跌眼镜,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和深刻。作者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解,绝非停留在简单的应试技巧上,而是直指语言学习的本质——如何理解符号背后的意义系统。他论述的条理之清晰、逻辑之严密,简直可以拿来做高等教育的教材。尤其是在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衔接问题时,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纵深感和对教育规律的洞察力,令人叹服。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拼音系统本身,而是将拼音视为一把钥匙,用来开启理解汉字复杂构造和语音流变的宏大工程。读完这一册,感觉自己对整个汉语言文字体系的认知,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太棒了。

评分

不得不说,《拾贝集》这个名字起得妙极了,活脱脱就是一位博学之人,在人生的广阔海滩上,信手拈来,拾起那些晶莹剔透、形状各异的“贝壳”——那些零散却又蕴含深意的思考和感悟。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民俗和生活哲学的短文,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最细微之处见真章。比如,作者对某种传统节日的描述,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那种独特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让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气,听到邻里间的欢声笑语。这些文字的妙处在于它的“烟火气”,它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脚踏实地,与读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强烈的共鸣。读完之后,你会开始用一种更温柔、更审慎的眼光去看待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发现它们原来也藏着不为人知的韵味和故事。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提升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力。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也值得称赞。在这个什么都追求快速和廉价的时代,能看到一套如此用心制作的书籍,实在是一种享受。内页的排版疏朗有致,字体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典雅古朴的气质。我甚至会特意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慢慢地去品味其中的文字,而不是囫囵吞枣地快速浏览。这种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是电子屏幕无法替代的。它鼓励你慢下来,去触摸文字的肌理,去感受墨香的沉淀。可以说,这本书本身的设计,就体现了作者所倡导的那种对文化和知识的尊重与珍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和世代传承的艺术品。

评分

总体来说,这三本书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们之间既有各自独立的精彩,又有相互印证的深意。我注意到,无论是在谈论岁月流逝的感慨,还是在探讨具体语言学问题时,作者总能将宏大的哲思融入到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笔触之中,使得全书充满了生命力。它不像是一些严肃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智慧。它更像是一份跨越时代的文化遗产的梳理和传递,让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能够驻足片刻,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和文化根基。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热爱思考、渴望在阅读中获得精神滋养的读者,这套书绝对值得你花费时间去细细品味和研究。

评分

这套书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和学问的烟火气,尤其“岁岁年年有光”这个标题,总让人联想到一位老先生的智慧之光,跨越时间的洪流,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我最近刚把这三本书都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文字的力量可以这么温润而有力。它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把你带入他构建的那个充满思辨和洞察力的世界。记得有一篇文章谈到语言的演变,作者的分析角度极其独特,他能把一个看似枯燥的语言学问题,阐述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让你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词汇背后,究竟承载了多少历史的重量和文化的烙印。阅读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思维的碰撞和拓展。这种阅读体验,是现在快餐式文化里很难寻觅的珍宝,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喜欢周老!敬重周老!周老的作品让人受益终生!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喜欢周老!敬重周老!周老的作品让人受益终生!

评分

好书。

评分

喜欢周老!敬重周老!周老的作品让人受益终生!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