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峤内篇-道教西派李涵虚内丹修炼秘籍-唐山玉清

圆峤内篇-道教西派李涵虚内丹修炼秘籍-唐山玉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李涵虚著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内丹
  • 修炼
  • 李涵虚
  • 西派
  • 圆峤内篇
  • 玉清
  • 唐山
  • 秘籍
  • 内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王府井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1108
商品编码:1584891897
丛书名: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圆峤内篇-道教西派李涵虚内丹修炼秘籍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5-01
作者:(清)李涵虚著 译者:陈毓照编纂;盛克琦校点 开本: 16开
定价: 54.00 页数:381 印次: 1
ISBN号:978780254110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首次汇集中国道教内丹西派祖师李涵虚(1806-1856)的内丹修炼秘籍;展现中国道教博大精深的内丹学理论体系、内修思想和实修体验;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道门印之书,名山深藏之典。经书流通,可辅正道之传承;道术修炼,能健国民之身心。仙学丹道,摄生要术,最宜普世而利民者也。

内容提要

本书为“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中的一本。全书首次汇集了中国道教内丹西派祖师李涵虚的内丹修炼秘籍。主要包括《道窍谈》、《三车秘旨》、《后天串述文终经》、《后天串述文终经》、《太上十三经注解》、《黄庭内外景经注解》、《道情诗词杂著》等。本书展现中国道教博大精深的内丹学理论体系、内修思想和实修体验。
西派创立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乐山李涵虚,是道教内丹诸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道窍谈;三车秘旨;后天串述文终经;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太上十三经注解;黄庭内外景经注解;《无根树词》注解;道情诗词杂著。

作者简介

河北滦县人,1958年7月1日出生。全具
龙门派第二十六代传人,道名董崇文,号犬
道子;河北省政协委员、唐山市道教协会会
长、唐山玉清观住持、唐山市侨商会会长,
研究生学历(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硕士)。
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喜读道家经典,尤其
推崇商祖陶朱公(范蠡);亦好道家养生文
化,遍游道教洞天福地,寻仙访道,拜师学
艺,研习养生术,体悟道教之奥妙精深:荏
苒光阴、人生如梦;世间芸芸众生求财、求
禄、求寿、求平安者,如过江之鲫,然其中
最难求者就是‘‘寿”。而道教之仙学养生文
化(内外丹术)中:服食、服药、辟谷、导
引、胎息诸术,恰是养生长寿、长视久生之
妙术。遂于经商致富后,出巨资复建唐山开
平玉清观,整理道教圣典,助印道教经典善
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录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
新编《圆峤内篇》序
前言
校点说明
李涵虚真人传
第一卷 道窍谈
《道窍谈》读者须知
张序
道窍谈
附录:戊己二土篇
第二卷 三车秘旨
《三车秘旨》读者须知
三车秘旨
收心法
第三卷 后天串述文终经
第四卷 后天串述文终经
九层炼心道言
附录:《九层炼心》直讲
第五卷 太上十三经注解

自序
纯阳先生序
题《东来正义》诗
《道德经》注释
老子真传
《阴符经》类解
《清静经》解
《玉枢经》约解
《护命经》约解
《日用经》约解
《大通经》约解
《赤文洞古经》约解
《定观经》约解
《五厨经》解
《明镜匣经》
《金谷经》
辩惑论
第六卷 黄庭内外景经注解
太上黄庭经注解
黄庭内景经详注
《太上黄庭外景经》
《黄庭经》征验
仙女征验
《黄庭》考纪
第七卷 《无根树词》注解

张三丰祖师《无根树词》注解
三教真经
前三教上圣灵妙真经
中三教大圣灵应真经
后三教大圣灵通真经
第八卷 道情诗词杂著
道情诗
李涵虚诗序辑录续编
附录一:金丹真传
附录二:大江西派概考
附录三: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附录四:静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后记


寻道九歌:涵虚真人丹道心传 本书并非一本寻常的道教典籍,它不以繁复的图谱、晦涩的符咒来炫人耳目,亦非堆砌古籍、泛泛而谈的考据之作。其核心,在于“心传”。它是一份凝结了无数代丹道求索者心血的修炼指南,是李涵虚真人以其深厚的体悟与实践,为后世众生点亮的一盏明灯。 “圆峤内篇”之名,本身便蕴含着深邃的意境。“圆”,象征着宇宙万物的浑然一体,大道之本然,亦指人心之圆满;“峤”,则寓意着高耸的山峦,隐秘的仙境,此处比喻人心深处那个不易触及的,却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内景”。“内篇”则点明了此书的性质,它聚焦于个体身心的内在修炼,而非外在的仪轨与术法。 李涵虚真人,作为道教西派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其丹道思想博大精深,独树一帜。“西派”,顾名思义,其修炼方法与后来的东派、南派等有所区别,更注重“性命双修”,以“性”为本,以“命”为基,最终达到“性命合一”的境界。涵虚真人并非凭空捏造,而是继承了历代丹道先贤的精髓,并结合自身实践,将原本隐秘难传的内丹之法,以一种更为精炼、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唐山玉清,则是这段丹道传承的地理坐标与精神象征。“唐山”,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天地灵秀、人文荟萃之地相关联;“玉清”,则是道教三清之一,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清净与元始的能量,象征着丹道修炼所追求的纯净与神圣。故而,“唐山玉清”不仅是地域的标识,更是精神境界的指向,暗示着此书所传达的丹道,源于清净之地,直指玉清仙境。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速成的秘方,而在于它揭示了一条通往身心自在、返璞归真的古老道路。它不是一本“如何做到”的说明书,而更像是一位慈悲的长者,在耳边低语,引导你观察自己,理解自己,并最终唤醒自己沉睡的潜能。 修炼之道,在于“求己”而非“求人” 在许多关于修炼的描述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寻找“名师”、“高人”,寄希望于外力的帮助。而本书的核心理念,恰恰在于强调“求己”。涵虚真人深谙,天地万物,皆有其道,而人身之内,更是一个无穷的宇宙。“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内丹修炼的根本,在于开发自身固有的智慧与能量,而非向外索求。 书中不会告诉你如何去拜访某位传说中的神仙,也不会告诉你需要供奉什么样的神祇才能获得庇佑。它引导的,是让你向内看,去审视自己的心念,去体悟自己的身体。你内心的杂念,是你修炼的障碍;你身体的衰败,是你需要唤醒的潜能。一切的答案,都在你自己的生命之中。 “炼己”为始,“炼药”为功,终达“脱胎” 内丹修炼,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炼己、炼药、脱胎。 “炼己”,是丹道修炼的基石。它并非指炼制什么丹药,而是指修炼者在心性上的“炼磨”与“纯净”。一个浮躁、贪嗔痴念缠身的凡夫俗子,是无法真正踏入丹道之门。“炼己”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如静坐、观照、持戒等,逐渐铲除内心的杂念,收束散乱的心神,培养平和、宁静、慈悲的品德。这是一种对自我欲望、情感的深刻反思与改造,是将心性打磨到足够纯净,如同一个光滑的容器,才能承载接下来的“炼药”之功。 “炼药”,则是丹道修炼的核心技法,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部分。此处的“药”,并非指草木或矿物所炼制的凡间药物,而是指人体之内所能采集、转化、升炼的精、气、神。书中不会提供具体的药方,因为“药”的采集与运用,完全是个体化的体验。它引导的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吐纳、意念引导、形体导引,来采集人身先天之“气”,将后天之“精”转化为“气”,再将“气”升华为“神”。这个过程,需要精准的体悟和持续的实践,是将生命能量进行精炼、提升、凝聚,最终化为一颗“内丹”。 “脱胎”,是丹道修炼的终极目标。当“内丹”炼成,并在体内运行成熟,便能引发身体的“脱胎换骨”。这种脱胎换骨,并非是肉体的简单改变,而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升华。它意味着摆脱了物质的束缚,超越了生死轮回,达到一种逍遥自在、与道同存的境界。书中不会描绘具体的神通,也不会承诺让你立即长生不老,因为“脱胎”的真正含义,是生命本质的解脱与圆满。 “性命双修”,是天人之道的和谐 李涵虚真人所传的西派丹道,尤其强调“性命双修”。“性”是指人的本心、本性,即那个未被后天污染的纯净灵明;“命”是指人的生命、身体,即那个承载生命的物质载体。 许多修炼方法,可能侧重于性,而忽视了命,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精神饱满而身体衰弱;也有些方法,侧重于命,而忽视了性,虽能延年益寿,却依然被烦恼所困。而“性命双修”,则是在性与命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平衡。 书中会教导你如何通过修炼“命”,来滋养和巩固“性”,例如通过调息养气,使身体充盈,精神焕发,从而为心性修养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会教导你如何通过修养“性”,来引导和提升“命”的品质,例如通过内观自省,净化心灵,减少消耗,使生命能量得以更有效地循环与转化。这种性命互荣、相互促进的修炼模式,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静”中求动, “动”中含静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修炼就是“静坐”,就是不动不语。然而,本书所揭示的丹道,并非是死寂的“静”。“静”是外在的安详,是心念的止息,但“静”的深处,却孕育着无限的“动”——那便是生命能量的内在循环与转化。 书中会引导你体悟,真正的“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宁静,是如同大地一般厚重而又生生不息的宁静。在这样的“静”中,你可以观察到身体内部微弱的生命律动,感受到能量的流动与升腾。 反之,“动”并非是奔波劳碌,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节制的“动”。例如,一些导引术,看似是身体的运动,实则是以形助气,以气助神,通过特定的动作,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引导能量的运行。这些“动”是有意识的,是有方向的,其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达到更深层次的“静”与和谐。 “意”在其中,方为真诀 在丹道修炼中,“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是简单的想法,而是带有能量的、指向性的精神力量。李涵虚真人深谙此道,书中会反复强调“意”的运用。 “意”可以用来引导呼吸,使气息绵长深远;“意”可以用来观照身体,发现能量的滞碍之处;“意”更可以用来凝聚精神,将散乱的心神汇聚于丹田,积蓄能量。书中不会提供具体指令式的“意念”,因为“意”的运用,必须与修炼者的当下状态、以及身体的感受相结合。它要求的是一种灵动而又精准的“用意”,如同一个优秀的指挥家,能够恰到好处地调动整个生命乐团的演奏。 本书非图说,而是心授 因此,本书并非一本可以简单阅读、理解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份“心授”的秘籍,需要修炼者全身心地投入,去体悟,去实践,去验证。书中不会提供详细的图解,不会告诉你某个穴位应该如何刺激,也不会告诉你某个时间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因为这些“形”上的东西,只是“意”和“气”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意”和“气”的指引,图解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看待生命的角度,是一种体悟身心奥秘的钥匙。当你读懂了它,便会发现,曾经困扰你的种种问题,或许都有了新的答案。曾经难以逾越的瓶颈,或许都在“求己”的道路上,逐渐化解。 这本书,是给那些真正愿意踏上自我探索之路的人准备的。它不承诺奇迹,但它指引的,是通往生命圆满与自在的真实路径。它是一份传承,一份邀请,一份对每一个渴望在生命中找到真正意义的人的召唤。在“圆峤内篇”的指引下,愿你能在这条求道之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唐山玉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编排,体现出一种非常古典的“渐修”理念。它并非一上来就抛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上乘心法”,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打磨基础,从养生、调息、入静这几个看似平淡的环节入手,循序渐进。我对比了自己过去尝试的几种功法,发现这本书对“筑基”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作者似乎深知,内丹修炼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根基是否扎实。例如,书中关于“意守玄关”的论述,反复强调了在未达纯熟之前,切忌“用力过猛”,提倡“如猫捕鼠,如鸡孵卵”的自然状态。这种对“火候”的精微把握,展现了作者对修炼过程深刻的洞察力。它不是一本追求速成的“速效药典”,而更像是一部详尽的“田园耕作指南”,告诉你如何松土、如何播种、如何等待,才能最终收获真正的道果。对于那些追求稳健、不急不躁的修炼者来说,这种扎实的教导方式,比任何浮夸的承诺都来得更为珍贵和实在。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李涵虚西派丹法本身的阐述,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哲学思辨和实践指南的综合性典籍。书中对“人与天地之交泰”的理解,融入了大量的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对“太极”和“无极”的论述,既有理论上的深度,又与实际的炼功体验紧密结合。每当功法进行到某个瓶颈期时,作者总能适时地引用古训或哲理来开解,帮助修行者在心性上找到突破口。这种将“术”与“道”完美结合的处理,使得整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它不只是教你如何炼气,更是教你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与周遭的世界和谐共处。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内丹修炼来提升生命质量、寻求精神超越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它引导人们认识到,真正的修炼,是身心的全面重塑,而非仅仅身体上的某种技术操作。它给予的,是智慧,是长远的指引。

评分

这本《圆峤内篇-道教西派李涵虚内丹修炼秘秘籍-唐山玉清》的入手体验,说实话,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最初是被封面上那种古朴的道家气韵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玄学著作。然而,实际翻阅下来,发现它在语言的组织上,虽然保留了传统典籍的韵味,但却意外地在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上显得颇为清晰。例如,对于“心肾相交”这一核心环节的描述,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不再是那种一笔带过、需要读者自行领悟的空洞概念。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导引和吐纳的具体操作指南,那些对于呼吸节奏和意守部位的精细描摹,比起我之前接触的其他几本入门丹诀,显得更为具体可操作。当然,道家修炼本就强调“悟”,但这本书在“引”的方面做得不错,让人感觉到,即便是一个初学者,也能找到一个相对稳妥的参照坐标,不至于像在迷雾中摸索。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理论的宏大叙事与实践的微观执行,这对于致力于探求内丹真谛的同道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指引,让修炼之路似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强烈的“地域性”和“传承性”。与那些泛泛而谈、仿佛从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能摘录出来的丹书不同,这部作品明显带有鲜明的地域烙印,尤其是关于“唐山玉清”的提及,让整个修炼体系显得有根有据,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历代先师们在特定山川河流间吐纳的身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功法流变时所展现的严谨态度,它没有简单地将某一个流派奉为圭臬,而是巧妙地将“西派”的精要熔铸其中,同时又对不同阶段的修行心境变化做了细致的描摹。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仅是功法的传授,更像是一部修行者的心路历程记录。它让我对道家修炼的整体脉络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这种融合了地方风物、特定门派精髓以及个人体悟的叙事方式,赋予了这部秘籍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感和真实感,仿佛是家族传承下来的珍贵手稿,而非印刷厂里批量生产的教本。

评分

从文风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值得称道。它成功地在保持“秘籍”应有的庄重感和神秘感的同时,避免了陷入过度晦涩的泥沼。书中对一些高阶境界的描述,没有采用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夸张辞藻,而是用了一种近乎诗化的、充满禅意的语言来表达。比如描述“虚极静笃”时,那种“万籁俱寂中,一息定乾坤”的意境,读来让人心神为之一震,瞬间就能感受到那种超越语言的宁静。这种“以文载道”的技巧,是很多现代修行书籍所欠缺的。很多当代作者急于将复杂的概念简化,反而丧失了原有的味道,但这部作品却将原汁原味的古韵保存了下来,同时又通过精妙的结构安排,让现代读者能够逐步渗透进去。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浸润和提升,它引导你的心神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那种清静无为的状态中去,功法在其中,静默中自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