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
| 书名: | 中国哲学史(第2版) |
| 作者: |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
| ISBN: | 9787301049303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定价: | 58.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 | 装帧: |
| 出版时间:2015-06-01 | 版次:2 |
| 页码: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暂无内容 |
| 图书目录 |
| 暂无内容 |
| 文摘|序言 |
| 暂无内容 |
| 作者介绍 |
| 暂无内容 |
作为一个对西方哲学有一定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好奇,中国哲学那种强调“内在修养”和“实践智慧”的特点,与西方强调“逻辑建构”和“本体论思辨”的传统,究竟有何本质区别。这本书在论述中,不经意间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是带着一种平和而坚定的姿态。它并没有贬低任何一方,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思想体系的“向内求”的特质。比如,对禅宗公案的解读,那种直指本心的顿悟论,与西方哲学步步为营的论证过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介绍道这种差异时,非常注重文化语境的解释,他让我们明白,在一个农业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群体的和谐统一,必然会催生出不同于西方重视个体原子化思考的哲学路径。这种宏观的比较视野,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国学”教材。它提供了一种跨文化的理解框架,让我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传统,不再将其视为“落后”或“原始”,而是理解为另一种完全自洽且深刻的生存智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焦虑和迷失,是否恰恰是因为偏离了这种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思考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需要清晰逻辑的读者量身定制的。我讨厌那种资料堆砌、脉络不清的“百科全书式”著作,读起来像是在沙滩上找贝壳,费力却不得章法。这本书则不然,它构建了一张清晰的时间轴和思想谱系图。每一个主要学派、每一个核心人物,都有明确的定位和承继关系。作者在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都会进行精炼的总结和承上启下的过渡,让你时刻清楚自己正处在哪条思想长河的哪个阶段。特别是涉及到宋明理学那段,学派林立,术语繁复,我原本头疼欲裂。但作者采用了一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方式,先区分“心学”与“理学”的基本立场,再细致地对比朱熹和陆九渊在“格物穷理”上的根本差异,这种对比性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了这场思想的建构过程。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确保了阅读体验的流畅和高效,即便偶尔遇到晦涩难懂的段落,也能通过整体的框架迅速找到支点,不至于迷失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教科书那种枯燥的腔调,更像是在聆听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在暖黄的灯光下,为你讲述那些波澜壮阔的智者故事。作者的用词精准到位,尤其在引用经典原句时,总能挑选出最能体现原意的片段,并给出精妙的解读,使得那些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他分析道家对“有”与“无”的辩证时,那种对语言边界的审慎描述,充满了哲学家的克制与诗意。而且,书中对一些争议性极强的历史评价,作者也处理得非常老练,他倾向于呈现多种观点,而非强行给出单一的“标准答案”,这极大地培养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我特别喜欢那种在论述中偶尔流露出的洞察力——那种仿佛穿透历史迷雾,直击人性本质的瞬间。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一个哲学问题,如何以一种更深邃、更富有历史感的目光去观察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看封面就觉得分量十足,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原本对中国哲学这块儿只是粗浅的了解,知道老庄孔孟,但具体的脉络和流变就有些模糊不清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他没有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缓缓走进那个思想的迷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先秦诸子百家的介绍,简直是把一个个鲜活的思想家从历史的尘埃里重新挖掘了出来。比如讲到墨家,不再是简单地把“兼爱非攻”贴上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其社会背景和逻辑体系,让你明白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墨家会产生那样激进的思想。再比如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他没有陷入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仁”和“礼”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演变,那种精细入微的考证功夫,让人不得不佩服。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拓宽了一圈,对“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有了更丰富也更复杂的思考。我喜欢这种能让人沉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的阅读体验,它不是快餐式的知识灌输,而是慢火细炖的文化滋养。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中国哲学史这种宏大主题时,我内心是有些抵触的,总觉得那套说辞太玄乎,太脱离现实。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接地气”的方式打开了我的眼界。它最巧妙的地方在于,作者总能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思潮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讨论魏晋玄学时,他没有停留在对“竹林七贤”风流倜傥的浪漫化描绘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士人阶层在政治高压下寻求精神出路的无奈与挣扎,将“越名教而任自然”理解为一种深刻的文化批判和自我救赎。这种结合,让那些原本冰冷的理论突然间有了温度和重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佛教传入与本土化过程的叙述,那段历史常常被简单化,但在这本书里,你看到了天竺的般若学是如何与中国本土的玄学思辨相互碰撞、相互渗透,最终孕育出禅宗这样极具东方智慧的独特形态。它让我意识到,哲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时代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产物。每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我都会合上书本,对着窗外发呆,思考如果我生在那样的时代,我的选择又会是什么。这本书成功地让“历史”和“思想”这两个原本可能疏离的词汇,在我心中完成了完美的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