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箓是道教的重要法器,授箓,或称授符箓,是 道教*为基本的组织制度。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课 题,却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由刘仲宇 编著的这本《道教授箓制度研究》考察了授箓制度的 形成,概述了它在古代社会中的演变,以及当代授箓 的情况。成果考察了授箓的仪式,授箓与道教徒的修 行、与道教的法术科仪的密切关系。深入探讨了法箓 的结构、特点,对于授箓活动在当前的发展方走向, 作了初步的探索。现在的成果,填补了一项学术研究 的空白。这部书入选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 库。
序
绪论
**节 一个久缺的研究课题
第二节 厘清授箓研究中的几个概念
第三节 研究授箓制度的文化视野
**章 符箓与授箓制度的来历
**节 符与箓的来历
第二节 道教授箓仪的形成
第三节 早期正一盟威策特点分析
第二章 授箓制度在古代社会中的演变(上)
**节 正一符箓的改革与整顿
第二节 各新出符箓与南北朝时授箓制度的普及
第三节 在“正一”名义下各派符箓的整合
第三章 授箓制度在古代社会中的演变(下)
**节 大量出现的新符箓
第二节 三山授箓宗坛的确立与“正一教主”
第三节 “万法宗坛”与三山滴血派的出现
第四节 《正乙天坛玉格》与授箓的进一步规范
附:走上统治阶层**的授箓——帝王贵族受箓的重要影响
第四章 当代授箓仪的恢复与演变
**节 清中期以来道教的衰落与授箓仪的不正常情形
第二节 当代道教授箓活动的恢复和发展趋势
第五章 授箓的仪式
**节 授箓仪式在道教仪式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授箓仪的准备——写箓及所用的法物
第三节 仪式过程
第四节 所授法箓的整体性和针对性
第五节 授箓仪所用文书及其特殊样式
第六章 授箓与道士的修炼
**节 受箓后的炼气
第二节 守戒与修德
第三节 炼暴与炼将
第四节 阅箓仪与存想的训练
第七章 授箓与道教的科仪法术
**节 法术的传授与符箓
第二节 箓中反映的法术和法术体系
第三节 科仪使用符箓举隅
重要名词索引
附录
一 正乙天坛玉格
二 箓中部分图版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学术雄心和扎实的功底。它不仅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梳理和记录,更像是一次对传统制度体系的深层解构和再认识。作者显然不是在做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试图建构一套全新的分析框架来审视这些历史遗存。书中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尤为可贵,面对传统观点时,作者从不盲从,而是坚持以证据为基础进行质疑和重构。这种积极的学术探索精神,是激励后学的重要动力。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它提供的思考深度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的用心。封面设计得很有韵味,那种古朴又不失庄重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纸张的质量也非常好,印刷清晰,排版考究,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物理体验至关重要。我记得我上次拿到一本印刷质量差的书时,那种阅读体验简直是灾难性的,而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不仅内容扎实,光是捧着它,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件艺术品。书脊的设计也很巧妙,在书架上摆着也很有气势,体现了内容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在今天的出版界越来越少见了,确实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逻辑脉络非常流畅。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让人在阅读复杂概念时,也能够保持清晰的思路。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的严谨性,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史料或理论支撑,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尤其是当涉及到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制度细节时,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者清晰的图表来辅助说明,这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这种对读者体验的重视,让一本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书,变得引人入胜。读完一个章节,你不会感觉信息量过载,而是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好的入门向导;对于研究者而言,它也是一本值得反复参阅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访谈。作者对历史背景的勾勒极其到位,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对相关制度形成和演变的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的结合,使得整本书的论述立体而丰满。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个关键转折点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解释角度,挑战了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认知。这说明作者在材料的梳理和解读上,下了极大的功夫,绝非泛泛而谈。书中的引文和注释体系也做得非常专业,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靠路径,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操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学术著作中算得上是难得的具有文学色彩的。它避免了那种死板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用了一种相对生动、富有节奏感的笔调来展开论述。虽然主题严肃,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沉闷。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准,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仪式化、程式化的内容时,那种恰到好处的描述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当然,这种风格的拿捏非常不易,稍有不慎就会滑向过于通俗或过于晦涩的两端,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掌握了完美的平衡点。这使得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知识增益,拓宽了学术普及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