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在京东平台上的图书基本信息,仅作参考。 | |
| 图书名称: | 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 |
| 作者或编译者: | 陈少明 著 甘阳 编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
| ISBN: | 9787108052636 |
| 原价: | 42元 |
| 出版日期[仅参考]: | 2015年5月 |
| 装帧及开本: | 平装32K |
| 页数[仅参考]: | 364页 |
| 其他参考信息: | Tangren其他参考信息 |
|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 |
| 如书名所示,《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的主旨是“做中国哲学”。这个表达结构是维特根斯坦的“做哲学”(do philosophy)的衍生形式。它强调的重点,一是区别于只述不作的哲学史论述,一是追求“做”出它的中国特色,“中国哲学”有经典哲学与当代哲学两层含义,前者就其包含经典文化与思想经验而言,后者则是时间概念,前者也包含在后者中,因此,经典中国哲学是否有力量,还取决于它与其他当代哲学(来自西方的,或意识形态)的竞争能力。至少它得令人信服地显示,经典思想对现代精神文化具有独特的解释与塑造功能。 |
| 作者简介 | |
| 陈少明 1958年生,广东汕头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儒学的现代转折》(1992)、《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1997)、《等待剌猬》(2004)、《lt;齐物论gt;及其影响》(2004);合著有《被解释的传统》(1995)、《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1995);编有《经典与解释》(1999)、《现代性与传统学术》(2003)。另外,联合主编《经典与解释》从刊(2003年军今)。 |
| 目录 | |
| 自序 知识谱系的转换 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 论比较哲学 从现代中国学术的经验看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 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 什么是思想史事件? 哲学与论证 格义之外 想象的逻辑 中国哲学的经典例证 兑换观念的支票 中国哲学的新探索 为什么是思想史? 徐复观的思想性格与学问取径 穿越理解的双重屏障 论本杰明·史华慈的思想史观 来自域外的中国哲学 耿宁《心的现象》的方法论启示 附录一答问录:探求中国哲学的多样形态 附录二作者关于哲学史方法论的论文目录 |
| 精彩内容及插图 | |
| 梁著实际是一部讲演录,背景如绪论所言,就是面对西方化一边倒,中国文化面临被连根拔起的情势下,他要为中国文化价值进行辩护。西化的主张在逻辑上有个前提,就是存在着一种普遍意义的文化,西方文化就是它的代表,而中国文化则只具有特殊意义,所以应该被“化”掉。或者说所有的文化都服从共同的进化法则,西方文化的发展程度高,而中国文化的进化水平低,所以应当弃旧迎新。这些观点当然也是某种比较的结论,是一种普遍主义的立场。梁漱溟也是比较,但他持相对主义的态度,强调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一样,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而不是一普遍一特殊,或一先一后的问题,所以不能一味讲西化,而是同时要“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梁比较的系统包括中西印,内容从文化进展到哲学。由于其论述策略,其笔下的中国哲学就与胡适的中国哲学大异其趣,胡著中的许多问题是被西方哲学的观点“化”过了,而梁则尽力发掘与西方对比的特点。同时,梁氏选择做比较的具体范畴,不论是文化的还是哲学的,大都采用西学的概念。从述理的方法讲,已是按西方知识的要求来进行的了,所以我们现在才有机会把梁著当比较哲学的文本来讨论。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并不算惊艳,但那种沉静的、略显学术的质感,反而让人对其内容抱有一份敬意。我是在寻找对当代中国思想脉络进行梳理的著作时偶然翻到它的。初读之下,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试图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中,为我们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哲学探索,开辟一条更为坚实可靠的方法论路径。这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介绍,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到思维深处的“考古挖掘”。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宏大叙事,而是小心翼翼地剥开那些被时代标签化、或者被西方哲学框架过度解读的中国思想的“外壳”,试图触摸其最核心的“骨骼”。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千年、语境变迁巨大的概念时,那种严谨的考据和审慎的措辞,让我体会到了进行严肃哲学思辨的艰难与必要。它迫使我反思自己过去阅读中国经典时,是否过于依赖二手解读而错失了文本本身的张力与歧义。那种在字里行间寻找“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存的努力,是极其动人的。
评分关于其论述的精深程度,我深感震撼,但这种震撼不是来自那些艰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源于作者对“问题意识”的精准把握。他似乎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当前研究中国哲学时,所面对的真正困境——是概念的异化?是语境的断裂?还是方法论的自我设限?其中对某些经典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所进行的细致辨析,展现了一种近乎“显微镜式”的观察力。许多我自认为已经理解透彻的段落,在作者的梳理下,立刻显露出过去被忽略的深层结构。这让我意识到,做哲学,特别是研究本土哲学,绝非简单的继承,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对历史保持足够的敬畏,又要对当下的问题保持足够的敏锐,这是一种极高的平衡艺术。
评分从整体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雄心可见一斑,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如何“进入”和“操作”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框架。我个人特别喜欢作者在论及具体方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他并未将自己局限在纯粹的文本考据中,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其他学科的洞察力,来激活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思想能量。这种“激活”的过程,是令人兴奋的。它表明,真正的哲学探索,永远是开放和生长的,绝不是封闭的学问。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产生一种冲动,想要立刻抛开手头的工作,重新去阅读那些被我视为“陈旧”的经典文本,用作者提供的这些新“工具”,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段落。这正是优秀的方法论著作所能带来的最大价值——它改变了读者的认知工具,从而拓展了读者的思想疆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论辩”,不如说是“对话”。作者似乎一直在跟远方的古人、以及眼前的青年读者进行一种低声的、却无比集中的交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体悟”这一中国哲学独特认知方式的梳理。在当代语境下,我们太习惯于用逻辑和符号去“捕捉”真理,一旦遇到那些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感受到的“道”与“理”,便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陷入玄学的泥潭,而是从操作层面探讨了如何“重现”那种体悟的过程。这种方法论的引入,对于那些试图将中国哲学从“文史研究”的附属品地位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种鲜活的、可以实践的思维模式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箱。读到后半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拉入了一个精心构建的思维迷宫,每一步都需要谨慎验证,但每穿过一道门,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那种认知上的“顿悟”感,是阅读其他哲学著作中难以体会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富有“重量感”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可以立刻高谈阔论、收获几条金句的“速食”读物。相反,它更像是一块需要时间去浸泡、去摩挲的玉石。每一章节的论证都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极其严密,以至于你必须放慢语速,甚至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其他参考资料,反复咀嚼作者的论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的严谨性也体现了其方法论的自觉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论述的扎实度,避免了空泛的议论。对于严肃的学者或者对哲学方法论本身抱有强烈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如何思考中国哲学”的蓝图,而不是直接给出“中国哲学是什么”的答案,这种谦逊而有力的姿态,令人由衷钦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