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通史(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印度哲学通史(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心川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哲学
  • 哲学史
  • 印度文化
  • 宗教哲学
  • 东方哲学
  • 哲学
  • 历史
  • 印度
  • 思想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2306
版次:1
商品编码:164840085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0
套装数量:2
字数: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形态繁复多样,宗教则是印度文化里面最优活力的思想文化要素。中国佛教经典中的印度哲学资料,过去很少被人注意,研究印度哲学最活跃的欧美哲学家主要是从梵文资料寻找研究素材,日本学者注意到这些资料,并在以往的研究中加以充分利用。《印度哲学通史》是对《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研究》三本书的整编重版。

内容介绍:

印度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提出和探讨了很多问题: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的实在性、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途径、思维的辩证发展、语言逻辑与实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社会苦难的方法等,这些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不涉及的问题。

作者介绍:

黄心川,1928年生,江苏常熟人,汉族。1946年-1948年,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195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玄奘研究中心主任,印度龙树大学荣誉教授等。兼任国际印度哲学研究协会执行会员、国际梵文研究协会顾问、印度罗摩克里希那——辨喜国际研究运动顾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南亚学会副理事长等。

对东方哲学、宗教特别是印度哲学、宗教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印度佛教哲学》、《印度近代哲学家辩喜研究》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分科主编、编委)、《南亚辞典》、《宗教辞典》(副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亚太地区的宗教》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一部分已经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孟加拉文。

目录:

上 编

印度古代哲学

第一章 导言

一、印度概说

二、印度哲学史概观  

(一)古代哲学

(二)中世纪哲学

三、印度哲学的基本特征

四、研究印度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二)当前印度哲学史研究中的主要倾向

五、印度哲学与中国

第二章 吠陀中的哲学思想萌芽

一、《梨俱吠陀》时代

二、名称和内容  

三、多神论与一神论

四、哲学思想萌芽

五、社会伦理思想  

第三章 奥义书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时代

二、名称  

三、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

(一)梵我同一

(二)轮回解脱

四、素朴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五、对立的时空观  

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阵营、两条路线的斗争

———邬达罗迦与耶若婆佉

第四章 沙门思潮

一、沙门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六师”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富兰那·迦叶的道德否定论

(二)阿耆多的唯物论

(三)婆浮陀的七原素说

(四)拘舍罗的命定论

(五)散惹耶的不可知论

(六)尼乾子的多元实在论

四、对“六师”的评价

五、“六师”在中国的影响

第五章 顺世派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基本特征

(二)自然观

(三)认识论

(四)社会伦理思想

三、顺世论的历史发展线索

四、在中国的影响

第六章 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生活派的历史发展线索

(一)前期的生活派

(二)后期的生活派

三、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  

(一)命定论

(二)原子论

(三)宇宙观

(四)认识论

四、余论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哲学思想  

(一)非一端论

(二)世界观

(三)认识论

三、宗教和社会思想  

四、耆那教的历史发展线索及其影响  

第八章 佛教哲学

一、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  

(一)佛陀的生平

(二)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学思想

三、部派佛教  

(一)成立的时代

(二)佛教的结集

(三)统一佛教的派别分裂和原因

(四)部派佛教所争论的主要问题

四、大乘佛教  

(一)兴起的时代

(二)大乘思想的特性

(三)大乘佛教兴起时期的经典和思想

(四)大乘的主要派别———中观派与瑜伽行派

五、密教  

(一)兴起的时代

(二)派别和经典

(三)哲学思想

六、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九章 数论派的哲学

一、婆罗门教系统诸派哲学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与派别斗争情况  

二、数论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数论的起源和发展

三、古典数论的二元论学说  

(一)世界观

(二)认识论

(三)社会伦理学说

(四)古典数论的社会作用

四、简短的结论  

第十章 瑜伽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瑜伽的起源和发展  

(一)早期瑜伽

(二)古典瑜伽

(三)后期瑜伽

三、瑜伽与佛教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四、对瑜伽的几点评价

第十一章 胜论派的哲学  

一、名称、经典和主要思想家

二、胜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早期胜论

(二)古典胜论

(三)后期胜论

三、古典胜论的世界观  

(一)原子论

(二)范畴论(句义论)

(三)因中无果论

(四)简单的结论

四、认识论  

五、社会伦理思想

六、胜论在中国的影响  

第十二章 正理派的哲学和逻辑思想

一、正理派的起源与演变  

二、十六谛义论  

三、认识论  

(一)认识的定义和分类

(二)知觉

(三)推理

(四)类比

(五)证言

(六)真理的标准

四、自然观  

五、社会伦理思想  

六、正理论的近代影响  

第十三章 弥曼差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

二、弥曼差的起源和发展  

三、认识论

四、世界观  

(一)范畴论

(二)“无前”与无神论

(三)言语不灭论

五、弥曼差的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斗争

六、社会伦理思想  

第十四章 吠檀多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吠檀多哲学的主要派别及其分野

(一)《梵经》的哲学思想

(二)乔荼波陀的不二论

(三)商羯罗的不二论

(四)罗摩奴阇的制限不二论

(五)摩陀婆的二元论

(六)尼跋迦的二元不二论

(七)筏罗婆的纯粹不二论

三、吠檀多的现代影响  

下 编

……

附录一 罗摩克里希那的生平、哲学和社会思想

附录二 辨喜言论选译

附录三 辨喜著作分类目录及主要研究文献

后记

附录 梵汉译名对照

在线试读:

第四章 沙门思潮

大约在古奥义书中期,印度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当时自由思想家的各种观点、派别的通称,其中有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顺世派和不可知论派。本章仅就沙门思潮的基本观点和派别,特别是对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六师,作一概括的评述。

一、沙门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沙门思潮兴起的时期,一般认为是公元前6 ~ 前5 世纪左右,相当于我国百家争鸣的时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形成和希腊智者派积极开展活动的时代。

沙门思潮兴起的时期正是古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大批城镇国家兴起的时期。由于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当时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了奴隶社会,但有的地区还保留着氏族公社制或它的残余,在若干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已较普遍地使用铁器。农业生产占有主导的地位,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业也有巨大的发展。据《本生经》载,当时商人已有相当规模的陆运和航运的商队,使用大块铜币,重量大的竟达146克,其贸易范围东北到缅甸,西北达波斯、阿拉伯等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城镇也开始建立起来,这些城镇在公元前6 世纪顷约有60个。如舍卫城、瞻波、王舍城、赏弥、迦尸、坦叉尸罗等,并以其中某些城镇为中心建立了城市国家。另外,在这个时代,印度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已有一定的发展。外科医生已懂得使用局部开刀术、鼻工术、矫形等。

在印度奴隶制加速发展过程中,由于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民族矛盾逐渐激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机构———比较强大的国家也就产生了。据希腊派遣印度的使臣麦加斯忒尼记述,在公元前4 世纪前后印度境内曾经存在过180个不同的种族和部落,其中大多数是不久前合并成的一些极小的城镇国家。据佛教和耆那教经典记载,在公元前6世纪时,由喀布尔流域到哥达瓦里河岸存在着16个国家。其中政治文化比较发达的有摩揭陀、拘萨罗、阿槃提和跋耆四国。这些国家有的是由君主统治的,有的则是共和形式的贵族寡头统治的,但它们的性质都是奴隶主占有制国家。另外,在一些地区还残存着若干民主的部族或部落组织,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释迦、摩罗和梨车毗等。

印度奴隶制国家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印度各个阶级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婆罗门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以祭祀为职业的祭司贵族集团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已不是靠所谓“布施”而是靠剥削奴隶来维持生活。刹帝利是当时新兴的专制国家统治者,也是奴隶制的主要代表,被称为罗阇(王者,rajan)。他们拥有肥沃的土地,在建立和管理国家中要求加强自己的权力以及扩大自己剥削的范围,但是由于传统种姓制度的障碍(婆罗门最高),从而在经济上、政治上与婆罗门发生了矛盾,因而他们在与婆罗门争夺权力斗争中有时也不得不从下级的种姓中寻求自己的支持者。但刹帝利和婆罗门都属于奴隶主统治阶级,他们的利益也有着基本一致的方面,特别是在他们与广大被剥削下层的斗争中,刹帝利就不仅不愿彻底打击婆罗门的势力,而且感到有与他们组成政治—精神联盟的必要,因之印度古代的很多典籍常常宣说:“得助于婆罗门的刹帝利永盛不衰。”吠舍种姓在当时已开始分化,其中一小部分上升为富有的工商业奴隶主,商人的首领常常被称为长者(s'res·thin),受到罗阇的尊敬,而大部分则是农奴、佃户、手工业者等,其中也有一部分为奴隶。印度的佃户(karshaka)拥有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首陀罗是当时受剥削和受压迫的阶级,他们被剥夺一切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平等权利,奴隶主可以任意宰割和奴役他们。婆罗门法典

规定:“杀死首陀罗的人只需简单地净一次身,同杀死牲畜一样。”奴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大量逃亡,破坏水利建设,谋杀奴隶主等)和奴隶主进行了斗争。

沙门思潮就是在上述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上述社会变化的反映。恩格斯曾说:“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

二、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公元前6至前5世纪,印度思想界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社会思潮有二:一为婆罗门教的正统思潮及其支流;二为非婆罗门教的思潮,后者通称为沙门思潮。

婆罗门教自梵书以后一直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严格地执行着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他们制作了一系列的经书,发展了婆罗门教的仪式主义,使宗教的仪式变得愈来愈复杂、僵死和神秘化,实行这种仪式需要宰杀大量的耕牛,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遭到不少群众的抵制和唾弃。另外,在婆罗门教文化向东迁移后,在下层人民中间出现了一种俗信思潮或运动,他们力图摆脱官方祭司的管理,轻视吠陀的权威,反对用大量的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崇仰当地土著的神灵(夜叉、蛇神、树神、圣牛、林加即生殖器)和神化了的山川、动植物等。例如反映在佛经中有一首对牛的赞诵:“牛是我们的朋友,它像我们的双亲和亲属一样,因为耕耘需要依赖它。牛给予我们食物、力量、鲜嫩的皮肤和幸福。高贵的婆罗门懂得了这些,他们就不会宰牛了!”这种俗信运动与婆罗门教是格格不入的,实际上是对婆罗门教的反抗。另外,奥义书的思想家们对吠陀祭祀、仪式等的“内在含义”作了深入的哲学探索和思考,他们力图对宇宙和人生问题作出种种合乎理性和科学的解释,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吠陀的神话,并且表现出与吠陀的神学体系是相对立的。以上这些俗信运动和新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婆罗门教已开始衰颓,婆罗门教的信仰在一些群众中已动摇,很难适应当时正在发展中的奴隶制国家精神统治的需要。


印度哲学通史:探寻智慧的千年脉络 印度,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更诞生了波澜壮阔的哲学思想。从吠陀时代的神话歌谣,到奥义书的形而上思辨,再到佛教、耆那教的伦理觉醒,直至近现代印度哲学的新发展,印度哲学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存在、生命、宇宙乃至解脱的多元视角。 本书《印度哲学通史》并非对某一特定哲学流派的浅尝辄止,也不是对抽象概念的空洞堆砌,而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挖掘思想根源的宏大叙事。我们将沿着时间的长河,系统地梳理印度哲学自萌芽、发展、成熟直至演变的完整脉络,呈现各个时代、各种思想体系的特点、成就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碰撞。 第一卷:吠陀时代的黎明与奥义书的智慧之光 旅程始于印度文明的摇篮——吠陀时代。在庄严宏大的《吠陀》经文中,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印度人对宇宙生成、自然神祇以及祭祀仪轨的朴素认知。《吠陀》并非孤立的神学文本,其背后蕴含着对宇宙秩序的初步探索,对善恶、生死等基本命题的隐约触及。我们将解析吠陀赞歌中蕴含的宇宙观,以及祭祀活动所体现的早期宗教伦理。 然而,真正将印度哲学推向深邃境界的,是紧随其后的奥义书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深化,人们开始超越对外部神祇的崇拜,转而探索内在的真实。奥义书,字面意思是“坐于近旁”,代表了弟子向师父求教的智慧传承。在这里,“梵”(Brahman)——宇宙的终极实在,“我”(Atman)——个体的真实自我,成为核心的哲学范畴。“梵我合一”的洞见,将个体生命与宇宙本质联系起来,提出了灵魂不灭、轮回转世等深远命题。本书将深入剖析奥义书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其对“业”(Karma)和“解脱”(Moksha)概念的早期阐释,揭示其如何为后来的印度哲学奠定了基础。我们将重点解读《唱诵奥义书》、《歌者奥义书》、《巴西咤奥义书》等经典,分析其中的哲学论证和思想精华。 第二卷:六派哲学争鸣与佛教、耆那教的革新 进入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思想界迎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在印度哲学传统中,最为主流且影响深远的,是被称为“六派”(Shad-darshana)的哲学体系。它们分别是: 数论派(Sankhya): 以“二元论”为核心,将宇宙的本体归结为“神我”(Prakriti,自性、物质)和“神灵”(Purusha,精神、意识)。数论派的贡献在于系统地阐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演化过程,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框架。我们将详细介绍其“二十五谛”的宇宙模型,以及“区分”作为解脱途径的论述。 瑜伽派(Yoga): 在数论派的基础上,加入了“神”(Ishvara)的概念,并强调通过瑜伽的修行方法实现身心的统一与解脱。瑜伽派的实践性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对心理的洞察和训练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本书将重点讲解瑜伽八支分(Yama, Niyama, Asana, Pranayama, Pratyahara, Dharana, Dhyana, Samadhi)的内涵与修习要义,以及其与数论派在理论上的联系与区别。 胜论派(Vaisheshika): 关注物质世界的构成,将实在分解为“实”(Dravya)、“德”(Guna)、“业”(Karma)、“共相”(Samanya)、“别相”(Vishesha)和“内持”(Samavaya)等范畴,是一种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实在论哲学。胜论派对逻辑和认识论的贡献不容忽视。我们将分析其“七句”(Padartha)说,以及如何运用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 正理论派(Nyaya): 以逻辑推理为核心,注重认识方法和论证技巧,旨在通过正确的认识来获得解脱。正理论派对印度逻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深入探讨其“四种量”(Pramana:现量、比量、类比量、圣言量)的理论,以及其著名的“辩论四要素”(Argument, Rejoinder, Refutation, Test of Rejoinder)。 弥曼差派(Mimamsa): 主要研究《吠陀》中的祭祀仪式和其蕴含的意义,强调法的执行和功德积累。弥曼差派对语言哲学和经文解释学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将解析其对“法”(Dharma)的理解,以及其对吠陀权威性的论证。 吠檀多派(Vedanta): 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的思想,是印度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吠檀多派的观点多样,从强调“非二元论”(Advaita Vedanta)的一元论,到强调“限制非二元论”(Vishishtadvaita Vedanta)和“二元论”(Dvaita Vedanta)等,都对印度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详细阐述商羯罗、拉曼努阇、摩陀瓦等大师的学说,分析他们对“梵”、“我”、“解脱”等概念的不同诠释。 与此同时,在同一时期,印度也涌现出对传统婆罗门教思想构成挑战的新兴宗教哲学体系: 佛教: 由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以“四圣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为核心,强调“缘起”、“无常”、“无我”。佛教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印度哲学的内容,其伦理思想和人生哲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深入剖析佛教的缘起论、业报观、涅槃说,以及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哲学上的发展演变。 耆那教: 由筏駄摩那(即大雄)集大成,强调“不害”(Ahimsa)、“不占有”(Aparigraha)和“诚实”(Satya)等戒律,以及“业”的观念和对轮回的摆脱。耆那教以其严格的苦行和对生命尊重的态度而闻名。本书将探讨耆那教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其独特的“业”的物质化理论。 这六派哲学以及佛教、耆那教,共同构成了印度哲学史上的辉煌篇章。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借鉴和融合,也有激烈的辩论和批判,这种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使得印度哲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第三卷:中世纪的演变与近现代的复兴 随着历史的进程,印度哲学在漫长的中世纪经历了进一步的演变和发展,并与伊斯兰文化产生了新的互动。如回教苏菲主义对印度教神秘主义的影响,以及不同学派之间更为精细的论辩。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殖民的冲击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印度哲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致力于重新诠释古老的哲学传统,并将其与现代科学、民主思想相结合,为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独立运动注入了精神动力。 罗摩克里希那(Ramakrishna): 强调宗教的统一性,认为各种宗教殊途同归,都是通往同一真理的不同道路。 毗韦卡南达(Vivekananda): 继承和发展了罗摩克里希那的思想,积极将印度哲学和宗教推向世界,强调吠檀多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泰戈尔(Tagore): 印度文学巨匠,其诗歌、散文和哲学思想充满了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融合了东西方哲学智慧。 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印度杰出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对印度哲学,特别是吠檀多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并将其介绍给西方世界。 奥罗宾多(Aurobindo): 提出“整体瑜伽”的哲学体系,融合了科学、哲学和神秘主义,对人类意识的进化和精神的完善提出了宏大的构想。 这些近现代的思想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印度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世界哲学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印度哲学通史》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扇通往印度智慧之门。通过系统梳理印度哲学的发展历程,本书旨在帮助读者: 理解印度文明的深层精神内核: 哲学思想是文明的灵魂,《印度哲学通史》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印度文明之所以独特的深层精神根源。 掌握不同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 从吠陀的宇宙论到奥义书的本体论,从六派哲学的逻辑思辨到佛教、耆那教的伦理实践,本书将清晰地呈现各派的理论框架和核心观点。 认识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哲学并非静止不变,本书将展现思想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演变,以及相互影响、吸收和批判的过程。 借鉴古老智慧以应对现代挑战: 印度哲学中关于生命意义、个体价值、宇宙和谐等方面的思考,对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书的写作将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深入浅出,避免艰深的学术术语,注重哲学思想与历史背景的结合,以及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相信,通过阅读《印度哲学通史》,您将对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出的智慧宝藏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启发,拓展生命的视野。这是一次关于存在、意识、宇宙和生命终极意义的伟大探索,欢迎您一同踏上这段壮丽的哲学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煌煌巨著,甫一捧读,便觉思绪被卷入印度次大陆深邃而悠远的历史长河之中。作者的笔触如同经验老到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婆罗门教的早期神话世界,领略奥义书的精妙思辨,随后又步入佛教和耆那教兴盛的时代,感受那股对世间苦难的深刻洞察与解脱的执着追求。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不同哲学流派之间复杂交织与相互批判的梳理,那种宏观的视野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使得原本在我脑海中模糊不清的六派哲学(Nyaya, Vaisheshika, Samkhya, Yoga, Mimamsa, Vedanta)的脉络变得清晰无比。他不仅仅是罗列观点,而是将这些思想置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中进行考察,让人理解为何这些思想会在特定的历史节点爆发并持续影响至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梵我同一”、“业力轮回”的论述,那种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感是如此强烈。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用理性去分析,更需要一种近乎冥想的心态去体悟,才能真正触碰到印度思想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富有节奏感的叙事美学。它很少使用浮夸的形容词,但通过对哲学概念的精确界定和历史场景的沉静描摹,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一种庄严的历史厚重感。特别是当谈及那些试图超越语言和概念的终极实在时,作者的笔调似乎也变得更加内敛和谦卑,仿佛他本人也在这探寻真理的漫长旅途中得到了某种洗礼。我最喜欢的是,它成功地跨越了“印度”与“哲学”的地域和学科限制,将这些思辨提升到了关乎人类普遍经验的层面。它让我思考,当我们探讨“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时,这些古老的、在恒河岸边萌芽的思想,依然能为我们当下的困惑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慰藉。阅读完毕后,我感觉我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校准了,对东方智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

坦率地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曾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学术泥潭,充斥着晦涩的梵文术语和难以企及的哲学辩证。然而,令我惊喜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老练。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引入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生平轶事,为冰冷的理论注入了人性的温度。例如,在描述到中世纪吠檀多学派内部的论战时,那种学术上的唇枪舌剑仿佛就在眼前展开,充满了张力与激情。尤其欣赏他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思想如何融入到印度世俗文化与政治结构中的分析,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哲学史”的理解——它绝非象牙塔内的空谈,而是塑造了整个文明形态的底层代码。即便是那些对我而言相对陌生的后期密宗哲学分支,作者也用极其克制而精准的语言勾勒出其核心关切,没有丝毫含糊或过度简化,保持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但又确保了非专业人士也能跟上其论证的步伐,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毫不回避印度哲学的内在矛盾性与庞杂性。它没有试图将印度思想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线性发展的体系,反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内部的张力、迭代与分裂。从对早期自然神学的质疑,到后期对实在本体论的精微区分,再到对心识活动(Pramana)认识论的反复拷问,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思想是如何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的过程。我个人对作者在处理佛教与正统印度教(尤其是新吠檀多)之间那种微妙的爱恨情仇时所展现出的中立与洞察力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将一方贬低另一方,而是深刻剖析了双方在对“永恒”与“变化”的理解上的根本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中获得不同的解释和应用。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使得全书的论述扎实可靠,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

评分

作为长期关注东方思想脉络的研究者,我必须指出,本书在信息密度上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纂的索引和地图集。书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文本引用和思想家的思想脉络连接,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的内部构造。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补充资料,以求完全掌握某些概念的细微差别——比如,如何在“实体”(Dravya)和“特质”(Guna)之间划清界限,或者印度认识论中“有效知识”(Pramana)的四大支柱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高强度的信息输入,虽然对读者的专注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回报也是巨大的。每当我感觉即将迷失在繁复的术语中时,作者总能及时通过一个精妙的比喻或一段回归历史背景的概述,将我重新拉回主线,这种对读者耐心的呵护,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教学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