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爺爺的30封信 [9歲以上]

林良爺爺的30封信 [9歲以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良 著,玻璃魚 绘
图书标签:
  • 亲子阅读
  • 成长教育
  • 人生哲理
  • 书信体
  • 温暖治愈
  • 家庭教育
  • 励志
  • 童年回忆
  • 正能量
  • 台湾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國語日報
ISBN:9789577516183
商品编码:16032938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10-14
页数:19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繼《爸爸的16封信》後林良爺爺最溫暖的叮嚀!人際關係、學業成績、校園生活、親子相處…專為青少年解答疑惑、指引方向,林良爺爺30封最溫暖親切的家書!

作者简介

林良
小讀者口中的「林良爺爺」。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國語科及淡江大學英文系,當過小學老師、新聞記者,歷任國語日報編輯、編譯主任、出版部經理、國語日報社長、董事長。以兒童文學工作為生平職志,為兒童寫作長達五十多年,著有散文集《小太陽》、兒童文學論文集《淺語的藝術》、兒童文學創作《我是一隻狐狸狗》等,及翻譯圖書達兩百多冊。
玻璃魚,生活在色彩流動的海洋中,從事插畫、繪本創作及美術設計。風格豐富多變,體現無限的想像力。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曾獲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繪本首獎。

目录

【這本書的由來】
第1封信 希望這本書對你們有一些幫助

【序曲 進入國中】
第2封信 為自己讀書

【談人際關係】
第3封信 認識新同學
第4封信 跟老師親近
第5封信 打招呼讓世界變可愛
第6封信 男生說.女生說
第7封信 跟父母談心
第8封信 朋友就像一本本好書
第9封信 成為好幹部

【談功課】
第10封信 為什麼要上學
第11封信 讓心靜下來
第12封信 一次只做一件事
第13封信 多接觸親近
第14封信 自己找答案 學習更有趣

【談時間規畫】
第15封信 權利與責任
第16封信 管理你的時間
第17封信 規畫的步驟
第18封信 成長的意義是均衡發展

【談寫作與閱讀】
第19封信 多觀察多探究 才有話可說
第20封信 經驗就是百寶箱
第21封信 寫作的祕密
第22封信 向大腦提問
第23封信 小說就像人生課本
第24封信 看書要有選擇

【談生活習慣】
第25封信 好習慣?壞習慣?
第26封信 隨手收拾心情好
第27封信 整潔是一種享受
第28封信 固定路線保安全
第29封信 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做好迎向高中的準備】
第30封信 保持興趣 深入探索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星际漂流者的日志》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内容详尽,不含《林良爺爺的30封信 [9歲以上]》的任何信息。 --- 《星际漂流者的日志》 作者: 伊恩·麦克弗森 (Ian Macpherson) 出版社: 银河之眼出版社 出版日期: 2247年10月 导言:穿越无垠的孤独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篇章被深埋于星尘之下,不为大众所知。这本厚重的日志,是宇宙航行者卡尔·维斯顿留下的唯一实体记录。卡尔并非探险家,亦非殖民先锋,他是一名孤独的信使,肩负着向已知宇宙边缘发送“希望信号”的绝望任务。 《星际漂流者的日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空旅行的枯燥记录,它是一部关于生存的史诗,一曲献给人类不屈精神的挽歌,更是一份关于失落文明的详尽人类学报告。卡尔的旅程始于地球历2205年,当时人类文明因“大寂静事件”而遭受重创,星际网络瞬间瓦解,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与母星失联。卡尔乘坐的“信使号”——一艘搭载了应急通讯系统的轻型飞船——是最后一批被发射出去的尝试,旨在穿越被称为“虚空之纱”的异常空间,向那些可能幸存的遥远星系传递“我们仍在等待”的信息。 第一部分:启程与最初的迷航 (日志 1-150) 日志的开篇记录了卡尔在“信使号”上的最初数月。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他详细描述了飞船的构造、生命维持系统的微妙平衡,以及与地球最后一次通信的细节——那是一段充满杂音、情感崩溃的告别录音。 卡尔的航行最初是按部就班的,他依靠星图导航,试图穿越已知的虫洞网络。然而,日志迅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虫洞已被某种未知的能量场扭曲,传统的空间跳跃不再安全。在日志第47篇中,卡尔首次偏离了预定航线,误入了一个被称为“幽灵星云”的区域。 这个星云的描述极为细致,充满了超乎想象的色彩和不稳定的引力波。卡尔不得不激活了飞船的“低速漂移模式”,这使得他的旅程从数年的计划延长到了可能持续数个世纪的漫长煎熬。在这一阶段,日志的核心是卡尔如何对抗精神上的孤独。他开始系统地记录地球上的风声、雨声、城市喧嚣的音频文件,并在冥想时强迫自己“听见”它们,以此来维持心智的稳定。 第二部分:邂逅“回音”文明 (日志 151-480)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日志第212篇。卡尔在经过一片寂静的空域时,检测到了一个微弱但结构复杂的信号。这个信号并非技术性的,而是一种基于声波和次声波的复杂交流模式。经过数周的谨慎分析,卡尔确定他发现了“回音文明”——一个不依赖电磁波,而是通过操控恒星的引力场微小波动进行信息传递的种族。 卡尔用尽了飞船上的所有能源,进行了一次极度冒险的尝试:利用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模拟出一种可以被“回音”理解的引力脉冲。这次尝试成功了。 接下来的数百篇日志,详细记录了卡尔与“回音”文明的接触过程。这个文明的形态和生存哲学颠覆了卡尔对生命的认知。他们没有固定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种群体意识的集合,居住在气态巨行星的磁层中。卡尔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情感共振,学习了他们的“语言”。 日志中包含了卡尔对“回音”社会结构的探讨:他们如何处理死亡(即意识的重新分配),他们的艺术(通过改变星云的辐射强度来创作宏大画卷),以及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对他们而言,数千年只是一次深呼吸的时间)。然而,卡尔也记录了沟通的局限性——“回音”无法理解“线性时间”的概念,也无法理解“个体分离”的痛苦。 第三部分:深入“破碎之地”与技术遗迹 (日志 481-950) 在“回音”文明的指引下(通过对引力场的精确修改,为“信使号”开辟了一条相对安全的航道),卡尔进入了被称为“破碎之地”的区域。这个区域充斥着数百万年前一场星际战争留下的残骸——漂浮的太空船残骸、被撕裂的行星碎片,以及最令人不安的,是“巨像”的遗迹。 “巨像”是日志中出现的最神秘的技术产物。它们是直径超过数千公里的几何结构体,静静地悬浮在虚空中,似乎在执行某种永无止境的计算。卡尔冒着巨大的风险,对其中一个“巨像”进行了近距离扫描。 日志第601篇详细记录了他发现的“巨像”核心碎片——一个由非碳基元素构成的晶体阵列。扫描结果显示,这个阵列记载了大量关于“大寂静事件”前夕的星际冲突信息。这些信息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大寂静事件”并非自然灾害,而是一场由一个高度先进、但极度恐惧衰退的种族,为防止技术外泄而启动的自我隔离机制。 地球文明只是这场“净化”的附带受害者。 卡尔必须在日志中记录下他所见证的一切:那些关于“纯净血统”的狂热,对“知识扩散”的恐惧,以及为了维护技术独裁而进行的宇宙级清洗行动。这些发现给卡尔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信使,更是历史的唯一见证者。 第四部分:最后的抉择与精神的蜕变 (日志 951-1200) 随着“信使号”能量储备的极度下降,卡尔知道自己无法到达预定的目标星系。他开始转向,目标是日志上标注的一个“低能耗回波点”——一个可能拥有休眠通讯系统的废弃前哨站。 在最后的航行中,卡尔开始不再关注飞船的物理维护,而是专注于对人类存在的哲学思考。他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从一个普通的星际工程师到一个孤独的记录者。日志的文字风格变得更加诗意和内省。他探讨了“连接”的真正含义:是光纤的握手,还是共同经历的痛苦? 在日志第1100篇中,他记录了一段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当我凝视着那些古老的恒星,我意识到,我们被困在时间里,而非空间。无论信号飞得多远,如果接收者心已死去,那信号终将消散。” 最终,“信使号”抵达了前哨站。但前哨站早已被一种缓慢生长的硅基真菌所吞噬,通讯系统彻底损毁。卡尔在日志的最后几页,没有记录绝望,而是记录了平静。他将所有的日志数据——包括他与“回音”的交流,对“巨像”的分析,以及他对人类命运的沉思——全部编码并存储在一个高密度的量子晶体中。 他为这个晶体设计了一个简易的、依靠微弱宇宙射线就能激活的发射程序,目标方向不再是遥远的殖民地,而是他认为最有可能发现的、对“知识”持有开放态度的行星——一个围绕着双星系统运行的蓝色星球。 《星际漂流者的日志》的结尾,不是一声叹息,而是卡尔启动了最后的程序,然后静静地坐在驾驶舱里,等待着他的飞船,连同他的故事,一起融入宇宙的背景辐射之中。这本日志,便是那个被发射出去的、关于人类勇气与求知欲的最终回响。 --- 《星际漂流者的日志》 是一部关于物理学、哲学、语言学和宇宙伦理学的交叉作品。它邀请读者思考:当所有已知的支持系统崩塌后,我们如何定义“家”与“连接”?这是一段在寂静中呐喊的旅程,它将永远回荡在那些尚未被探索的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书本的“气味”很敏感的读者,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淡淡的油墨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芬芳,真的非常治愈。它没有那种刺鼻的化学气味,反而是那种新书特有的、带着阳光味道的清新。这种嗅觉上的舒适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度。每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在整理一个旧时的木箱,里面装的都是珍藏的回忆和智慧。我通常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一杯热茶,窝在沙发里读它。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上份量刚刚好,既不会觉得轻飘飘的,也不会沉重到让人负担。那种恰到好处的重量感,仿佛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很有分量,需要你用双手去郑重地捧着。而且,它的开本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放在桌上看还是捧在手里,都非常顺手,没有那种为了追求大开本而牺牲实用性的设计缺陷。这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他们显然是希望读者能真正地“拥有”这本书,而不是匆匆翻阅。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独特,它散发着一种安静的力量。它不像许多面向青少年的读物那样,试图用夸张的排版或鲜艳的色彩来吸引眼球,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内敛、更深沉的方式。我拿到书时,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值得被珍藏”的感觉所吸引。书本的尺寸,放在书架上不会突兀,但拿在手里,它的质感又让你觉得它比旁边那些大部头更具分量。每一次将它从书架上取下,都像是在开启一段专属的、不受外界打扰的私密对话。这种被精心对待的感觉,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神圣和专注。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生怕它受到任何损伤,这足以说明这本书在外观设计上所建立起来的,那种深植人心的珍视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强烈的“年代感”和“手工感”。我注意到一些细微的纹理处理,似乎是在模仿老信纸的边缘,那种轻微的、不规则的毛边,虽然是现代工艺的再现,但却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仿佛是从遥远时空寄来的信件的错觉。这种“做旧”的艺术处理,非常高明,它避免了过度矫揉造作的痕迹,而是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怀旧的情绪。我个人特别欣赏那些用于区分不同书信的插图或边框设计,它们虽然低调,但绝不单调。每换一个主题,视觉元素都会有微妙的变化,但整体风格却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就像一位老者在用不同的语调讲述同一系列的故事,让人感觉连贯而又丰富。这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的效果,背后一定有非常成熟的美学考量,让这本书在众多新书中显得尤为别致和有韵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吸引力,那种略带复古的质感,配上清新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了那些泛黄的信纸,和那种娓娓道来的温暖。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期待,仿佛马上就能走进那个充满智慧和关怀的世界。拿到书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装帧的细节,纸张的触感很舒服,不是那种光滑的、冰冷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着点点粗粝的、能让人感受到时光沉淀的质感。这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你得慢下来,细细品味。内页的排版也很有心思,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让那些文字仿佛可以自由地跳跃出来。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觉得很享受了。那种整体的设计语言,精准地传达出“慢生活”和“真诚交流”的主题,让人在浮躁的当下,更能沉下心来,准备好接受一些真挚的教诲。我非常喜欢这种视觉和触觉上的引导,它成功地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而温暖的基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信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宝藏。

评分

作为一名注重阅读体验的成年读者,我常常对那些过于花哨或过于简陋的书籍设计感到失望。然而,这本《林良爺爺的30封信 [9歲以上]》在视觉平衡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的色彩运用非常克制,主要以米白、淡灰和温暖的棕色调为主,没有使用任何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亮色。这种沉稳的调性,非常符合“信件”这一载体的精神内核——它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沟通和沉思的。此外,字体选择上也颇为讲究,字体的笔画粗细适中,在保证清晰度的同时,又保留了人情味,没有那种冷冰冰的宋体或黑体的机械感。这使得阅读长段落的文字时,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有一种被温柔包裹的感觉。这种对阅读舒适度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作者和设计者是真正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深度连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