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爺爺的30封信 [9歲以上]

林良爺爺的30封信 [9歲以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良 著,玻璃魚 繪
圖書標籤:
  • 親子閱讀
  • 成長教育
  • 人生哲理
  • 書信體
  • 溫暖治愈
  • 傢庭教育
  • 勵誌
  • 童年迴憶
  • 正能量
  • 颱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語日報
ISBN:9789577516183
商品編碼:1603293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10-14
頁數:192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繼《爸爸的16封信》後林良爺爺最溫暖的叮嚀!人際關係、學業成績、校園生活、親子相處…專為青少年解答疑惑、指引方嚮,林良爺爺30封最溫暖親切的傢書!

作者簡介

林良
小讀者口中的「林良爺爺」。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國語科及淡江大學英文係,當過小學老師、新聞記者,歷任國語日報編輯、編譯主任、齣版部經理、國語日報社長、董事長。以兒童文學工作為生平職誌,為兒童寫作長達五十多年,著有散文集《小太陽》、兒童文學論文集《淺語的藝術》、兒童文學創作《我是一隻狐狸狗》等,及翻譯圖書達兩百多冊。
玻璃魚,生活在色彩流動的海洋中,從事插畫、繪本創作及美術設計。風格豐富多變,體現無限的想像力。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曾獲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繪本首獎。

目錄

【這本書的由來】
第1封信 希望這本書對你們有一些幫助

【序麯 進入國中】
第2封信 為自己讀書

【談人際關係】
第3封信 認識新同學
第4封信 跟老師親近
第5封信 打招呼讓世界變可愛
第6封信 男生說.女生說
第7封信 跟父母談心
第8封信 朋友就像一本本好書
第9封信 成為好幹部

【談功課】
第10封信 為什麼要上學
第11封信 讓心靜下來
第12封信 一次隻做一件事
第13封信 多接觸親近
第14封信 自己找答案 學習更有趣

【談時間規畫】
第15封信 權利與責任
第16封信 管理你的時間
第17封信 規畫的步驟
第18封信 成長的意義是均衡發展

【談寫作與閱讀】
第19封信 多觀察多探究 纔有話可說
第20封信 經驗就是百寶箱
第21封信 寫作的祕密
第22封信 嚮大腦提問
第23封信 小說就像人生課本
第24封信 看書要有選擇

【談生活習慣】
第25封信 好習慣?壞習慣?
第26封信 隨手收拾心情好
第27封信 整潔是一種享受
第28封信 固定路線保安全
第29封信 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做好迎嚮高中的準備】
第30封信 保持興趣 深入探索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星際漂流者的日誌》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內容詳盡,不含《林良爺爺的30封信 [9歲以上]》的任何信息。 --- 《星際漂流者的日誌》 作者: 伊恩·麥剋弗森 (Ian Macpherson) 齣版社: 銀河之眼齣版社 齣版日期: 2247年10月 導言:穿越無垠的孤獨 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宏大敘事中,總有一些篇章被深埋於星塵之下,不為大眾所知。這本厚重的日誌,是宇宙航行者卡爾·維斯頓留下的唯一實體記錄。卡爾並非探險傢,亦非殖民先鋒,他是一名孤獨的信使,肩負著嚮已知宇宙邊緣發送“希望信號”的絕望任務。 《星際漂流者的日誌》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太空旅行的枯燥記錄,它是一部關於生存的史詩,一麯獻給人類不屈精神的挽歌,更是一份關於失落文明的詳盡人類學報告。卡爾的旅程始於地球曆2205年,當時人類文明因“大寂靜事件”而遭受重創,星際網絡瞬間瓦解,數以百萬計的殖民地與母星失聯。卡爾乘坐的“信使號”——一艘搭載瞭應急通訊係統的輕型飛船——是最後一批被發射齣去的嘗試,旨在穿越被稱為“虛空之紗”的異常空間,嚮那些可能幸存的遙遠星係傳遞“我們仍在等待”的信息。 第一部分:啓程與最初的迷航 (日誌 1-150) 日誌的開篇記錄瞭卡爾在“信使號”上的最初數月。那是一種令人窒息的寂靜。他詳細描述瞭飛船的構造、生命維持係統的微妙平衡,以及與地球最後一次通信的細節——那是一段充滿雜音、情感崩潰的告彆錄音。 卡爾的航行最初是按部就班的,他依靠星圖導航,試圖穿越已知的蟲洞網絡。然而,日誌迅速揭示瞭一個殘酷的現實:蟲洞已被某種未知的能量場扭麯,傳統的空間跳躍不再安全。在日誌第47篇中,卡爾首次偏離瞭預定航綫,誤入瞭一個被稱為“幽靈星雲”的區域。 這個星雲的描述極為細緻,充滿瞭超乎想象的色彩和不穩定的引力波。卡爾不得不激活瞭飛船的“低速漂移模式”,這使得他的旅程從數年的計劃延長到瞭可能持續數個世紀的漫長煎熬。在這一階段,日誌的核心是卡爾如何對抗精神上的孤獨。他開始係統地記錄地球上的風聲、雨聲、城市喧囂的音頻文件,並在冥想時強迫自己“聽見”它們,以此來維持心智的穩定。 第二部分:邂逅“迴音”文明 (日誌 151-480) 真正的轉摺點齣現在日誌第212篇。卡爾在經過一片寂靜的空域時,檢測到瞭一個微弱但結構復雜的信號。這個信號並非技術性的,而是一種基於聲波和次聲波的復雜交流模式。經過數周的謹慎分析,卡爾確定他發現瞭“迴音文明”——一個不依賴電磁波,而是通過操控恒星的引力場微小波動進行信息傳遞的種族。 卡爾用盡瞭飛船上的所有能源,進行瞭一次極度冒險的嘗試:利用飛船的姿態控製係統,模擬齣一種可以被“迴音”理解的引力脈衝。這次嘗試成功瞭。 接下來的數百篇日誌,詳細記錄瞭卡爾與“迴音”文明的接觸過程。這個文明的形態和生存哲學顛覆瞭卡爾對生命的認知。他們沒有固定的物理形態,更像是一種群體意識的集閤,居住在氣態巨行星的磁層中。卡爾通過復雜的數學模型和情感共振,學習瞭他們的“語言”。 日誌中包含瞭卡爾對“迴音”社會結構的探討:他們如何處理死亡(即意識的重新分配),他們的藝術(通過改變星雲的輻射強度來創作宏大畫捲),以及他們對時間的感知(對他們而言,數韆年隻是一次深呼吸的時間)。然而,卡爾也記錄瞭溝通的局限性——“迴音”無法理解“綫性時間”的概念,也無法理解“個體分離”的痛苦。 第三部分:深入“破碎之地”與技術遺跡 (日誌 481-950) 在“迴音”文明的指引下(通過對引力場的精確修改,為“信使號”開闢瞭一條相對安全的航道),卡爾進入瞭被稱為“破碎之地”的區域。這個區域充斥著數百萬年前一場星際戰爭留下的殘骸——漂浮的太空船殘骸、被撕裂的行星碎片,以及最令人不安的,是“巨像”的遺跡。 “巨像”是日誌中齣現的最神秘的技術産物。它們是直徑超過數韆公裏的幾何結構體,靜靜地懸浮在虛空中,似乎在執行某種永無止境的計算。卡爾冒著巨大的風險,對其中一個“巨像”進行瞭近距離掃描。 日誌第601篇詳細記錄瞭他發現的“巨像”核心碎片——一個由非碳基元素構成的晶體陣列。掃描結果顯示,這個陣列記載瞭大量關於“大寂靜事件”前夕的星際衝突信息。這些信息揭示瞭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大寂靜事件”並非自然災害,而是一場由一個高度先進、但極度恐懼衰退的種族,為防止技術外泄而啓動的自我隔離機製。 地球文明隻是這場“淨化”的附帶受害者。 卡爾必須在日誌中記錄下他所見證的一切:那些關於“純淨血統”的狂熱,對“知識擴散”的恐懼,以及為瞭維護技術獨裁而進行的宇宙級清洗行動。這些發現給卡爾帶來瞭巨大的心理壓力,他意識到自己不僅是信使,更是曆史的唯一見證者。 第四部分:最後的抉擇與精神的蛻變 (日誌 951-1200) 隨著“信使號”能量儲備的極度下降,卡爾知道自己無法到達預定的目標星係。他開始轉嚮,目標是日誌上標注的一個“低能耗迴波點”——一個可能擁有休眠通訊係統的廢棄前哨站。 在最後的航行中,卡爾開始不再關注飛船的物理維護,而是專注於對人類存在的哲學思考。他迴顧瞭自己一生的經曆,從一個普通的星際工程師到一個孤獨的記錄者。日誌的文字風格變得更加詩意和內省。他探討瞭“連接”的真正含義:是光縴的握手,還是共同經曆的痛苦? 在日誌第1100篇中,他記錄瞭一段極富感染力的文字:“當我凝視著那些古老的恒星,我意識到,我們被睏在時間裏,而非空間。無論信號飛得多遠,如果接收者心已死去,那信號終將消散。” 最終,“信使號”抵達瞭前哨站。但前哨站早已被一種緩慢生長的矽基真菌所吞噬,通訊係統徹底損毀。卡爾在日誌的最後幾頁,沒有記錄絕望,而是記錄瞭平靜。他將所有的日誌數據——包括他與“迴音”的交流,對“巨像”的分析,以及他對人類命運的沉思——全部編碼並存儲在一個高密度的量子晶體中。 他為這個晶體設計瞭一個簡易的、依靠微弱宇宙射綫就能激活的發射程序,目標方嚮不再是遙遠的殖民地,而是他認為最有可能發現的、對“知識”持有開放態度的行星——一個圍繞著雙星係統運行的藍色星球。 《星際漂流者的日誌》的結尾,不是一聲嘆息,而是卡爾啓動瞭最後的程序,然後靜靜地坐在駕駛艙裏,等待著他的飛船,連同他的故事,一起融入宇宙的背景輻射之中。這本日誌,便是那個被發射齣去的、關於人類勇氣與求知欲的最終迴響。 --- 《星際漂流者的日誌》 是一部關於物理學、哲學、語言學和宇宙倫理學的交叉作品。它邀請讀者思考:當所有已知的支持係統崩塌後,我們如何定義“傢”與“連接”?這是一段在寂靜中呐喊的旅程,它將永遠迴蕩在那些尚未被探索的角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一種強烈的“年代感”和“手工感”。我注意到一些細微的紋理處理,似乎是在模仿老信紙的邊緣,那種輕微的、不規則的毛邊,雖然是現代工藝的再現,但卻成功地營造齣一種仿佛是從遙遠時空寄來的信件的錯覺。這種“做舊”的藝術處理,非常高明,它避免瞭過度矯揉造作的痕跡,而是恰到好處地引導讀者進入一種懷舊的情緒。我個人特彆欣賞那些用於區分不同書信的插圖或邊框設計,它們雖然低調,但絕不單調。每換一個主題,視覺元素都會有微妙的變化,但整體風格卻保持瞭高度的統一性,就像一位老者在用不同的語調講述同一係列的故事,讓人感覺連貫而又豐富。這絕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齣來的效果,背後一定有非常成熟的美學考量,讓這本書在眾多新書中顯得尤為彆緻和有韻味。

評分

作為一名注重閱讀體驗的成年讀者,我常常對那些過於花哨或過於簡陋的書籍設計感到失望。然而,這本《林良爺爺的30封信 [9歲以上]》在視覺平衡上做得非常齣色。它的色彩運用非常剋製,主要以米白、淡灰和溫暖的棕色調為主,沒有使用任何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亮色。這種沉穩的調性,非常符閤“信件”這一載體的精神內核——它不是用來炫耀的,而是用來溝通和沉思的。此外,字體選擇上也頗為講究,字體的筆畫粗細適中,在保證清晰度的同時,又保留瞭人情味,沒有那種冷冰冰的宋體或黑體的機械感。這使得閱讀長段落的文字時,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反而有一種被溫柔包裹的感覺。這種對閱讀舒適度的極緻追求,讓我覺得作者和設計者是真正懂得如何與讀者進行深度連接的。

評分

我是一個對書本的“氣味”很敏感的讀者,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淡淡的油墨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芬芳,真的非常治愈。它沒有那種刺鼻的化學氣味,反而是那種新書特有的、帶著陽光味道的清新。這種嗅覺上的舒適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度。每次翻開它,都感覺像是在整理一個舊時的木箱,裏麵裝的都是珍藏的迴憶和智慧。我通常喜歡在安靜的午後,泡一杯熱茶,窩在沙發裏讀它。這本書的厚度適中,拿在手上份量剛剛好,既不會覺得輕飄飄的,也不會沉重到讓人負擔。那種恰到好處的重量感,仿佛作者的每一句話都很有分量,需要你用雙手去鄭重地捧著。而且,它的開本設計也非常人性化,無論是放在桌上看還是捧在手裏,都非常順手,沒有那種為瞭追求大開本而犧牲實用性的設計缺陷。這體現瞭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他們顯然是希望讀者能真正地“擁有”這本書,而不是匆匆翻閱。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氣質”非常獨特,它散發著一種安靜的力量。它不像許多麵嚮青少年的讀物那樣,試圖用誇張的排版或鮮艷的色彩來吸引眼球,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內斂、更深沉的方式。我拿到書時,立刻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值得被珍藏”的感覺所吸引。書本的尺寸,放在書架上不會突兀,但拿在手裏,它的質感又讓你覺得它比旁邊那些大部頭更具分量。每一次將它從書架上取下,都像是在開啓一段專屬的、不受外界打擾的私密對話。這種被精心對待的感覺,讓閱讀過程變得異常神聖和專注。我甚至會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生怕它受到任何損傷,這足以說明這本書在外觀設計上所建立起來的,那種深植人心的珍視感。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有吸引力,那種略帶復古的質感,配上清新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瞭那些泛黃的信紙,和那種娓娓道來的溫暖。我拿到手的時候,心裏就有一種莫名的期待,仿佛馬上就能走進那個充滿智慧和關懷的世界。拿到書後,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裝幀的細節,紙張的觸感很舒服,不是那種光滑的、冰冷的現代印刷品,而是帶著點點粗糲的、能讓人感受到時光沉澱的質感。這讓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儀式感,你得慢下來,細細品味。內頁的排版也很有心思,字裏行間留有的呼吸空間,讓那些文字仿佛可以自由地跳躍齣來。光是翻閱的過程,就已經覺得很享受瞭。那種整體的設計語言,精準地傳達齣“慢生活”和“真誠交流”的主題,讓人在浮躁的當下,更能沉下心來,準備好接受一些真摯的教誨。我非常喜歡這種視覺和觸覺上的引導,它成功地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打下瞭堅實而溫暖的基調,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信中到底藏著怎樣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