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宗通(第6輯)

金剛經宗通(第6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平實導師 著
圖書標籤:
  • 金剛經
  • 宗通
  • 佛教
  • 佛學
  • 經論
  • 注解
  • 中國佛教
  • 大乘佛教
  • 智慧
  • 般若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正智
ISBN:9789866431494
商品編碼:1605651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4-01
頁數:343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成佛之修證內容,是諸地菩薩之所修;般若則是成佛之道(實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入門,若未證悟實相般若,即無成佛之可能,必將永在外門廣行菩薩六度,永在凡夫位中。然而實相般若的發起,全賴實證萬法的實相;若欲證知萬法的真相,則必須探究萬法之所從來,則須實證自心如來─金剛心如來藏,然後現觀這個金剛心的金剛性、真實性、如如性、清淨性、涅槃性、能生萬法的自性性、本住性,名為證真如;進而現觀三界六道唯是此金剛心所成,人間萬法須藉八識心王和閤運作方能現起。
  如是實證《華嚴經》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後,由此等現觀而發起實相般若智慧,繼續進修第十住位的如幻觀、第十行位的陽焰觀、第十迴嚮位的如夢觀,再生起增上意樂而勇發十無盡願,方能滿足三賢位的實證,轉入初地;自知成佛之道而無偏倚,從此按部就班、次第進修乃至成佛。第八識自心如來是般若智慧之所依,般若智慧的修證則要從實證金剛心自心如來開始;《金剛經》則是解說自心如來之經典,是一切三賢位菩薩所應進修之實相般若經典。
  《金剛經宗通(第6輯)》是將平實導師宣講的《金剛經宗通》內容,整理成文字而流通之;書中所說義理,迥異古今諸傢依文解義之說,指齣大乘見道方嚮與理路,有益於禪宗學人求開悟見道,及轉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

前言/序言


般若之境:對《心經》與《金剛經》思想精髓的深度探微 一部關於佛法核心義理的宏大論述,探尋空性與實相的究竟之道。 本書並非對既有經典的簡單注釋或匯編,而是一部立足於傳統教理,力求洞察般若智慧精髓的深度思考之作。它聚焦於佛教思想中最核心、也最常被誤解的兩個基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作者以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力,帶領讀者穿越文字的迷障,直抵般若空性的核心。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上下兩大部分,並輔以數個專題論述,力求在理論體係上構建一個完整而有力的框架。 第一部分:空性的源流與心法的體認——《心經》的結構性剖析 本部分深入解析《心經》那六十四個字(或六十八個字,根據不同版本考量)所蘊含的無上智慧。作者認為,《心經》的價值不在於其篇幅的簡短,而在於其對“空”義的層層遞進的揭示。 一、五蘊皆空:破除對“我”的執著 首先,本書詳細拆解瞭“照見五蘊皆空”的基礎。作者並不滿足於傳統上對“五蘊”的簡單定義,而是結閤阿毗達摩(論藏)的觀點,闡述“蘊”的流變性、無常性和無自性。這裏的“空”,被視為一種對五蘊運作機製的徹底瞭知,而非虛無主義的否定。特彆針對現代人對“自我同一性”的固執,本書提齣瞭“緣起性空”如何瓦解我們對恒常主體的錯認。 二、超越對立:從“無眼耳鼻舌身意”到“無色聲香味觸法” 書中著重探討瞭“無十二處”與“無十八界”的深層含義。作者指齣,這並非是說感官和對象不存在,而是指它們不具備獨立、永恒、自存的“界”的屬性。這種分析極具辨析性,旨在區分世俗的“有”與究竟的“空”——即“假有的存在”與“實體的空無”。通過細緻的比對,讀者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佛法所破斥的,是“我所執”的客體,而非客觀現象本身。 三、究竟涅槃:無智亦無得的實踐路徑 《心經》的高潮在於“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本書用大量的篇幅來闡釋“無所得”的動態意義。作者強調,“無得”是修行的結果態,是心境自然安住於實相的錶現。如果“得”被視為一個可被把握的成就,那麼這種“得”本身就構成瞭新的“我執”。因此,真正的般若智慧,是連“智慧本身”也要觀空。這種圓融無礙的境界,被視為“心經”教授給眾生的終極法門。 第二部分:相與無相的辯證統一——《金剛經》的六重“破相”理論 第二部分則將焦點投嚮瞭《金剛經》,這部以“空”為體,以“破相”為用的典籍。作者著重梳理瞭《金剛經》中反復齣現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實踐指導。 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相”的層次化解構 本書細緻地考察瞭“相”的三個層次:名相(語言概念之相)、境界之相(感官所緣之相)、以及法相(教理結構之相)。作者認為,《金剛經》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不僅破除瞭世俗的“境界之相”,更進一步指嚮瞭連“佛法”本身的“法相”也應捨棄。這種對“法”的放下,是超越一切知解的關鍵。 二、如夢幻泡影:對“三界”與“涅槃”的等同觀照 書中深入探討瞭“三界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比喻。作者通過引入印度中觀學派對“比喻”的解析方法,論證瞭緣起法的本質就是無自性。但與《心經》的側重“體”不同,《金剛經》更側重“用”。它要求修行者在“瞭知虛妄”的基礎上,依然要“入世行化”,這構成瞭“不離世間覺”的實踐張力。 三、應無所住:度化眾生與自性清淨的交融 全書的收束部分聚焦於“發菩提心,滅度無量無邊無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作者詳細辯析瞭“度生”的方便與“實無眾生”的真實。這裏的核心觀點是:“度”是順應世間因緣的方便之舉,而“無眾生可度”是體認到緣起性空的究竟智慧。行菩薩道,需要在“住於實相”與“不住於相”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這種平衡,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動態體現。 結語:迴歸“不二法門”的實踐指嚮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認識到,《心經》是體性的彰顯,《金剛經》是功用的展現。兩者異名同義,共同指嚮一個不可言說的、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實相——那便是般若的妙用。全書以如探幽微的筆觸,力求使讀者在理論上獲得清晰的認知,並在修行上獲得明確的指引,是研習大乘般若思想不可多得的深度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金剛經宗通(第6輯)》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散發齣的古樸典雅的書香氣息。即便我並非佛學研究的專傢,但書中所呈現齣的嚴謹邏輯與深邃智慧,依然讓我為之摺服。它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將“金剛經”的精髓,以一種極富條理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麵前。作者對於經文的解讀,可謂是深入淺齣,既保留瞭原典的莊重,又融入瞭現代的思辨,使得古老的教誨在當下依然煥發生機。我特彆欣賞其中對“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闡釋,這幾個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筆下變得具象而易懂,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平靜的門。書中的每一個論點都經過細緻的考究,引經據典,層層遞進,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是被動接受信息,更像是與作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共同探索智慧的海洋。這種體驗是極其難得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

評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書能夠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思維空間。《金剛經宗通(第6輯)》便是我最近一次這樣美妙的體驗。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對“金剛經”的解讀,更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法”與“非法”辨析的段落所吸引。作者通過層層深入的論證,揭示瞭我們常人認知上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跳齣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去思考作者提齣的問題,反觀自己的內心。書中所蘊含的邏輯力量是如此強大,它迫使我去挑戰自己固有的觀念,去擁抱一種更廣闊、更包容的視角。這是一種“頓悟”的過程,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響聲,但內心卻有豁然開朗之感。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是能夠穿透錶象,直達事物的本質。

評分

作為一名對東方哲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金剛經宗通(第6輯)》無疑是一本讓我倍感驚喜的書。它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美感,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某個觀點時,常常會引用一些經典的公案或者故事,這些生動形象的例子,就像黑暗中的燈塔,瞬間照亮瞭我對復雜佛理的理解。我感覺作者並非隻是在講解佛經,更是在引導我們如何去實踐,如何去體悟。特彆是關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章節,我反復閱讀瞭數遍。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抽絲剝繭般地剖析瞭“住”與“生”的辯證關係,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執著,以及如何纔能讓內心保持一種清淨的狀態。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佛法的智慧並非高不可攀,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為我們提供解決煩惱、提升境界的切實方法。

評分

購買《金剛經宗通(第6輯)》這本書,最初是齣於好奇,但讀過之後,我纔發現它遠超我的預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容易引起爭議的佛學概念時,所展現齣的客觀與中立。他並非一味地強調某種說法,而是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探尋真理。書中的論述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每一章節都像是為前一章節做鋪墊,又為後一章節埋下伏筆,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般若智慧”時,將其與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相結閤的寫法。這使得抽象的佛學概念,變得生動而貼切,讓我看到佛法在解決現實問題方麵的巨大價值。它讓我不再將佛法僅僅視為一種宗教信仰,而更看作是一種指導我們如何過好生活、如何實現自我完善的智慧體係。

評分

《金剛經宗通(第6輯)》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與啓發。它以一種極其精煉的文字,卻承載著無比深邃的智慧。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流露齣的對佛法的深刻理解與悲憫情懷。他並非簡單地復述經文,而是用一種充滿智慧的方式,去引領讀者體會經文的精髓。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如是觀”的解讀。作者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深入的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世間萬物的無常,以及如何纔能擺脫對這些“有為法”的執著。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在於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我更加注重內心的修行,而非外在的得失。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且每次都能有新收獲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