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

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照 著
图书标签:
  • 诗经
  • 古典诗歌
  • 中国古典文学
  • 民歌
  • 诗歌
  • 文化
  • 文学
  • 经典
  • 传统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42746
版次:1
商品编码:16067563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11-20
页数:19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13.5×1.5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附原典選摘,直取精華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周人征服商王朝之後,遣使者四出採集民歌,以便了解新領地裡的社會狀況和人心。合理的推測,最初收集的數量應該有成千上萬首,經過汰選之後留下的精華,就是今日所見的《詩經》。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詩經》就是三千年前黃河畔的浮世繪。
  活在21世紀的我們,有什麼必要知道三千年前的人在想甚麼?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其實,閱讀不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把閱讀看成一場心靈的旅行,離我們越遙遠的事物,通常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奇。
  三千年來,已經出現過無數種「《詩經》導讀」,有些作者主張《詩經》蘊藏著儒家義理,努力闡發其微言大義;另一些作者用自身歷練或時代經驗去解讀,通常只能帶著讀者去到他們所處的時空,而非西周時代的黃河畔。楊照認為這些作品可能都偏離了《詩經》的原貌。
  楊照在《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一書裡的導讀簡單而真實,他讓讀者知道《詩經》裡頭這些歌謠是什麼人在什麼情境下創作詠唱的;歌謠被記錄下來之後,人們如何利用它在不同的場合裡傳情達意。這就是「歷史式的讀法」、「文學式的讀法」。
  透過《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楊照並不打算高聲疾呼「人人都應該讀《詩經》」,他只是提供讀者一個選擇:如果你想知道《詩經》裡頭寫甚麼,不妨打開這本書,它可能最貼近《詩經》的原貌。

作者简介

  楊照,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並在「98新聞台」及「Bravo91.3」主持電台節目。
  楊照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
  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1963》。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
  《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
  作者相關著作:《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還原馬克思,讀懂《資本論》》、《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精裝版)》、《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尋路青春(親筆簽名+有聲CD版)》more…

目录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三千年的民歌
中文的獨特系統
周朝人如何唱歌
封存起來的聲韻
不一定是大道理
採集民歌與封建統治
詩裡的副歌
「風雅頌」與「賦比興」
聲音與文字的規律
三種文類

第二章 貴族的基本教材
從關雎開始
桃樹的變化
採車前子的少婦
潔淨的女孩
熟讀詩經的太子
貴族的對話基礎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女性的聲腔

第三章 庶民生活的切片
閒置的人才
媽媽的辛苦
河濱散記
悲憤的離婚女子
從怨女等成怨婦
愛情來了
熱鬧的青春戲謔
破碎的家庭
翻牆求愛的男子
附錄:《詩經》選摘
《丝绸之路上的风:唐代诗歌的流变与光影》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诗歌的繁荣图景及其复杂演变脉络。从初唐的奠基与模仿,到盛唐的恢弘气象与多元风格,再到中唐的社会关怀与个人探索,直至晚唐的苍凉与回响,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完整而富有细节的唐诗发展全景图。作者通过对代表性诗人作品的细致解读,结合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探讨了诗歌体裁、意象选择、语言风格如何随时代潮流而流动、蜕变。尤其关注了“诗与时代精神”的互动关系,以及边塞、山水田园、宫廷宴饮、讽喻批评等不同题材的兴衰与融合。本书不仅梳理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巨匠的独特贡献,更挖掘了如王维、孟浩然、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杜牧等重要诗人的创新之处,力求展现唐诗艺术成就的广度与深度。 --- 第一章:初唐的奠基与宫廷的回响 (618-712年) 1.1 隋唐之变与文学自觉的酝酿 唐朝的建立不仅是政治格局的重塑,更是文化自信逐步建立的开端。初唐诗歌承袭了南北朝的遗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带有宫廷文风的雕琢与靡丽之气。然而,在“贞观之治”的稳定之下,一种追求健康、简朴的文学风气开始萌芽。此阶段的诗人,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开始摆脱宫体诗的束缚,将视野从单纯的应制酬唱扩展到对个人情感、边塞风光以及社会现实的初步关怀。 王勃的《滕王阁序》(尽管是骈文,但其气象影响了诗歌的格局)展现了初唐知识分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杨炯与卢照邻的边塞诗,虽不如盛唐的雄浑,却为后来的边塞诗派积累了题材和技巧。骆宾王在反抗中的诗篇,则预示了讽喻诗的潜力。 1.2 “上官体”的消亡与格律的成熟 初唐的文学主流深受上官仪父子的影响,形成了注重辞藻对仗、结构繁复的“上官体”。这种风格一度占据主流,但也因其僵化和缺乏真情实感而广受批评。随着初唐君主对文学品味的转变,对诗歌“意在笔先”、“自然天成”的呼唤日益强烈。 格律的最终确立是初唐诗歌最重要的历史功绩。近体诗,特别是律诗的格律标准,在初唐被反复锤炼和固定下来。这种形式上的规范化,为后世诗人提供了精密的表达工具,使得唐诗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章:盛唐气象:自信、雄浑与全景式的抒写 (713-765年) 2.1 开元盛世的文化自信与诗歌的黄金分割 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力达到鼎盛,文化氛围空前开放包容,这直接催生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盛唐”时代。诗人不再满足于模仿前人,而是转向对自我、对宇宙、对国家的宏大抒写。 2.2 李白的浪漫主义:仙气、酒气与天才的奔放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集中体现。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权力的蔑视,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洞察。其浪漫主义手法,如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奔放的语言,彻底打破了诗歌的既有藩篱。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盛世气象下个体精神解放的讴歌。本书将细致分析李白如何将道家思想融入其豪迈的风格,以及他如何将乐府旧题赋予新的时代生命。 2.3 杜甫的现实主义:史诗精神与“诗史”的建立 与李白的飘逸相对,杜甫立足于现实的土地,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安史之乱是杜甫创作的分水岭,他将个人的苦难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深沉的忧患意识、对民间疾苦的体察,以及语言的凝练与锤炼。从对宫廷宴乐的讽刺,到对战乱流离的描摹,杜甫确立了儒家“兼济天下”的诗歌伦理,其对仗的工整和情感的深厚,树立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2.4 边塞诗派的勃兴:西北边陲的铁血与辽阔 盛唐的拓土开疆,使得边塞题材成为诗歌的显学。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以雄浑的笔力描绘了西北大漠的壮阔景象和戍卒生活的艰辛。高适的诗风沉郁顿挫,重在表现军旅的责任与抱负;岑参则更富浪漫色彩,善于捕捉异域风光与奇特经历。他们将边塞诗从单纯的应制、应景之作,提升到了具有史诗气质和独特地域美学的独立诗歌流派。 2.5 山水田园诗的回归:王维与孟浩然的禅意与静谧 在追求宏大叙事的时代,王维和孟浩然则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栖居。王维的诗歌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他将禅宗的空寂境界融入山水描写,创造出一种清幽、宁静、淡泊的艺术境界。孟浩然的田园诗则更贴近生活本真,流露出一种不慕荣利、安于隐逸的洒脱。他们的作品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逃离尘嚣、净化心灵的审美范式。 第三章:中唐的转折:社会批判与个人心性的探求 (766-835年) 3.1 安史之乱的深远影响与“诗史”的延续 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的繁荣幻象,中唐的诗人面对的是一个破碎的帝国和严峻的社会现实。诗歌的重心开始从外在的辉煌转向内在的审视和对时局的批判。 3.2 沉郁顿挫的韩孟诗派:古文运动的诗歌侧影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文学革新的旗手。他们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将这种革新精神也带入了诗歌创作。韩愈的诗歌力求“以文为诗”,追求奇险、怪诞和议论性,风格雄奇冷硬,旨在振聋发聩,恢复诗歌的教化功能。柳宗元则在山水诗中融入更深的哲理思考和被贬谪的孤独感,其诗作体现了一种冷静的悲剧美。 3.3 白居易的平易近人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是中唐影响力最为深远的诗人之一。他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并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其诗风力求通俗易懂,老妪能解,通过对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的直白描绘,实现了诗歌对现实的直接干预,使得唐诗的社会责任感达到了新的高度。 3.4 晚唐的先声:韩孟的技艺与李杜精神的再整合 中唐后期,如元稹、刘禹锡等诗人,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探索了新的表达方式。刘禹锡的七言绝句,在议论和感慨中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此阶段的诗人开始在盛唐巨匠的风格之间寻求平衡与融合,为晚唐的细腻情感铺垫了道路。 第四章:晚唐的精致与感伤:宫廷的衰落与情感的内敛 (836-907年) 4.1 帝国黄昏下的感伤情调 晚唐的政治日益黑暗,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使诗人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感。诗歌主题随之转向对个人命运的忧患、对逝去美好的追忆,以及对爱情与友情的细腻描摹。 4.2 “小李杜”的对仗与意象的精炼 李商隐和杜牧被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的诗歌,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风格清俊、用典精妙,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尤为深刻,常流露出一种对往昔繁华的留恋。李商隐的诗歌则达到了意境晦涩、用典繁复的极致。其无题诗和咏物诗中,蕴含着朦胧、伤感、华丽的独特美学,对后世的唯美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3 晚唐的收束:诗歌的极致与向五代的过渡 晚唐的诗歌艺术在形式上趋于完美,情感表达高度内敛和精致,但在整体的磅礴气势上已不如盛唐。随着唐朝的灭亡,诗歌的重心逐渐转移,诗人们开始关注更个人化、更精致的审美趣味,这为五代十国及宋代的词体兴盛埋下了伏笔。唐诗,以其在三个世纪中的不断自我超越和风格的完备性,在中国文学史上铸就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 结论:唐诗的永恒遗产 唐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唐代社会精神风貌的编年史。它以其体裁的规范化、风格的多样性、题材的广博性,以及艺术成就的巅峰性,成为中华文明史上最耀眼的文化符号。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脉络的梳理,使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唐诗的艺术美,更能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重量与文人心灵的律动。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来看,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力气的,他们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单纯按篇章顺序排列的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阅读路径。初读时,我发现它似乎是按照“风、雅、颂”的经典结构来组织材料的,但深入阅读后才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宏观的框架。在具体的章节划分上,编者似乎更侧重于主题的串联,比如将那些描写农耕劳作的篇章归入“时令与耕耘”的单元,将描写离别相思的诗篇集合在了“游子与思妇”的板块下。这种主题式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不熟悉《诗经》传统背景的现代读者,也能迅速抓住诗歌表达的核心情感。更妙的是,每篇诗的旁边,都配有几行非常精炼的“现代语境阐释”,它不是直白的翻译,更像是一种文化背景的补充说明,比如解释了某句诗中提到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背后所蕴含的婚姻观,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原本遥远的古诗词立刻变得鲜活和可理解,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或晦涩之感。

评分

这本书在“意境营造”方面的功力,着实令人叹服。很多关于《诗经》的解读,都过于注重考据和文本分析,反而失去了诗歌本身应有的那种自然韵味。但“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这本书,却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性与抒情的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仿佛自带一种“情景再现”的能力,让你在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耳边真的能浮现出河畔的悠扬和鸣声;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时,那种离别的愁绪和对春日景色的留恋,能瞬间充盈胸腔。这种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译文的选择和处理——译者似乎是深谙现代诗歌的节奏感和画面感,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既保留了原诗的古朴韵味,又注入了现代读者能够共鸣的细腻情感。它不是在“翻译”文字,而是在“再创作”一种感觉,让千年之前的叹息,依然能触动当下的心弦。

评分

整体来看,这套书更像是为那些渴望“亲近”古代文化而非“钻研”古代文献的普通读者量身定制的礼物。它的体量控制得非常好,既有足够的深度来满足对《诗经》有基础了解的读者,又不会因篇幅过大而让人望而却步。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出的那种“克制的美学”。比如,全书的配图,如果说有配图的话,也是那种极其淡雅的水墨晕染风格,只勾勒轮廓,绝不喧宾夺主,而是作为一种意境的补充,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诗篇的主旨。它没有试图用现代的色彩和笔触去“重新解释”古代的场景,而是用留白和意象,邀请读者自己去填补想象的空间。这种对待经典的谦逊态度,使得整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文化气息,让人感到,阅读的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次与三千年前先民的私密对话。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注释系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保姆级”的贴心服务。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诗经》的魅力往往被那些生僻的古字和复杂的典故所阻碍。但在这本书里,几乎每一个关键性的名词、动词,都被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进行了处理。它不是在页脚用密密麻麻的小字堆砌脚注,而是采用了“开窗式”的注释法,即在正文的特定词语旁,用极小的、几乎不打断阅读流畅度的字体,标注出最核心的解释。比如,当读到“彼黍离离”时,旁边会清晰地注明“黍:一种古代谷物”,而非大段的植物学介绍。这种处理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保证了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又维护了诗歌文本的完整性和美感。我甚至发现,对于一些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词汇,作者还会附上简短的方言考证,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足见其考据之严谨,体现了作者对尊重原文的执着。

评分

这本“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就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封面选用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边缘似乎还特意做了仿旧处理,仿佛刚从古老的竹简上拓印下来一般。字体设计上,正文和书名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风格,书名“唱了三千年的民歌”用了一种飘逸却又不失遒劲的魏碑体,而副标题“詩經”则用了一种更为古朴的篆书,两者交相辉映,立刻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周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不是那种光滑刺眼的现代铜版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纤维感的,即使用现代的阅读灯光照射,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反光,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适。装帧上最让我惊喜的是,在书脊侧面,他们巧妙地用了一种烫金的细线勾勒出了几组古代的纹饰,那图案的寓意我没有深究,但单从视觉效果来看,它为整本书增添了一种低调的奢华感,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工艺品。这样的用心程度,让我在翻开正文之前,就已经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