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個好父母

我想做個好父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穎卿 著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父母成长
  • 教育心理学
  • 沟通技巧
  • 儿童发展
  • 行为习惯
  • 正面管教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9281553
商品编码:16088960
包装:平裝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16-03-03
页数:19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章**章是因感想而引發的實作,有些是因實作而歸納出的感受。無論從哪一處開端,兩種都生活是生活的實貌。除了感謝長輩的教導有方,蔡穎卿也希望與後生晚輩同享此樂,共蒙此愛。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蔡穎卿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於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習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並從中探尋工作與生命成長的美好連結。

著有《媽媽是*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我的兔子朋友 BitBit》《小廚師》《漫步生活》《我想學會生活》《廚房劇場》《空間劇場》《五十歲的書桌》。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藹玲
趨勢科技文化長/ 陳怡蓁

目录

作者序
獻詞
推薦導讀

PART 1 身教
01冬至的溫暖想念
02打扮新年的心情
03 生活傳承
04 孩子在廚房學到的事
05 孩子需要真心誠意的陪伴
06 真正的禮物
07 愛的補習
08熱愛生活就能激發創作與驚喜

PART 2 食育
09 一個家的中心
10 在家吃飯
11 快樂家宴
12 春遊便當
13 愛與愛宴
14 感恩餐
15 滿溢回憶的飲食時光

PART 3 行導
16 不會做與不想做
17 耐力磨出真功夫
18 生活常規*可愛
19 先學體貼再學愛
20 收與送的真意
21 相信自己的眼睛
22 深入學習
23 *難的一課
24 藏在鍋底的功課

PART 4 言諭
25 真心學習,用話教導
26 真心話的力量
27 話裡的路

結語
《历史的褶皱:中世纪欧洲的社会与信仰》 导言:穿梭时空的迷雾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与日常生活状态。这个时代常被误解为“黑暗时代”,然而,正是这段漫长而复杂的时期,奠定了现代西方世界的诸多基石。我们将摒弃对中世纪的刻板印象,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与解读,揭示其内部的活力、张力与深刻的内在逻辑。本书将聚焦于权力结构(封建制度)、精神生活(天主教会的主导地位)以及日常经济与技术革新,力求描绘一幅立体而多维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权力与秩序的构建——从蛮族入侵到封建契约 中世纪的开端,是罗马帝国衰落后权力真空的重塑过程。本书第一部分将详述西欧地区是如何在蛮族(如法兰克人、西哥特人、伦巴底人)的迁徙与定居中,逐渐形成新的政治实体。 第一章:帝国灰烬上的新王权 我们首先探讨查理曼帝国短暂的统一与随后的分裂对欧洲格局的影响。查理曼的加冕如何试图重振罗马的荣光,而其继承者的无能如何导致地方权力的碎片化。重点分析了“采邑制”的初步萌芽,即土地作为政治权力的载体如何开始取代中央集权。 第二章:封建制度的诞生与运行机制 封建制度是理解中世纪社会的核心。本章将详尽解析“效忠宣誓”、“采邑分封”和“领主-附庸”之间的双向义务。我们不仅关注国王、公爵、伯爵等上层贵族的互动,更深入探讨了骑士阶层的兴起——他们是如何从单纯的战士演变为拥有特定社会地位和道德准则(如骑士精神的早期雏形)的阶层。通过分析《卡佩王朝的土地文书》和一些地方性的习惯法,我们得以窥见这套复杂契约的实际运作细节,以及它在维护地方稳定中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与自治权的萌芽 尽管农业是经济的主体,但中世纪晚期城市复苏的意义不容忽视。本章考察了11世纪后城市(如佛兰德斯、意大利北部城市)如何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并与领主进行谈判,争取“特许状”和“自治权”。城市市民阶层(Bourgeoisie)的出现,为日后的社会结构变迁埋下了伏笔,他们代表着一种基于财富而非血统的新兴力量。 第二部分:精神的穹顶——天主教会的塑造力 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几乎完全被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所笼罩。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教会如何成为当时欧洲唯一的跨国界组织,以及它在文化、教育、法律乃至世俗政治中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修道院:知识的守护者与经济的引擎 在早期中世纪,修道院不仅仅是祈祷的场所,更是保存古典文献、发展农业技术(如酿酒、水利)和进行早期科学观察的中心。本章将重点介绍本笃会(Benedictine)的“祈祷与劳动”的原则,以及克吕尼改革运动对教会内部纪律的重塑。 第五章:教权与王权的拉锯战 教皇权力的崛起是中世纪后期的关键主题。我们将详细分析“授职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格里高利七世与亨利四世的对峙,这一冲突标志着教会试图将自身置于世俗权力之上的努力。通过对比教皇的“两剑论”和皇帝的世俗主权诉求,展现了权力合法性的激烈争夺。 第六章:信仰的实践与异端的阴影 本书探讨普通民众如何体验信仰生活:朝圣、圣物崇拜、以及对末日的集体焦虑。同时,教会对正统教义的维护也催生了对异端的严厉打击,如对卡塔里派(Catharism)的清洗。本章考察了宗教裁判所的早期运作方式,以及教会如何通过教义和仪式来整合一个文化上多元的欧洲社会。 第三部分:生活与思想的变迁——从乡村到学术殿堂 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中世纪的日常生活、技术进步以及知识的复兴。 第七章:农业革命与人口重塑 11世纪后半叶,欧洲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是社会变革的基础。本章细致描述了重犁的使用、三圃制的推广以及马匹替代牛作为主要耕畜带来的影响。这些技术进步直接支撑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城市的扩张提供了劳动力和食物基础。 第八章:经院哲学:理性与信仰的对话 中世纪的大学(如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是思想的熔炉。本章聚焦于经院哲学,探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重新引入对欧洲知识界造成的巨大冲击。我们将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如何试图调和信仰(启示)与理性(哲学)的鸿沟,构建出一部宏大的神学体系,并讨论其在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上的贡献。 第九章:哥特式建筑与世俗文学的兴起 视觉艺术与文学是时代的镜子。本章分析了哥特式大教堂的工程学奇迹——飞扶壁、肋拱、花窗玻璃,它们如何象征着对上帝的无限仰望和对光明的追求。同时,我们也考察了世俗文学的发展,如游吟诗人的叙事诗(Chansons de geste),它们反映了贵族阶层的荣誉观念和英雄主义情结,标志着非宗教叙事在文化中的地位提升。 结语:通往现代的桥梁 中世纪并非一个静止的、等待被超越的时代。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重重、且在不断适应与演进的时期。通过对权力、信仰、技术和思想的全面考察,本书旨在证明,中世纪欧洲在政治试验、法律概念的形成、学术机构的创立以及城市商业的复苏等方面,为文艺复兴和近代早期的到来铺设了不可或缺的桥梁。理解这些“褶皱”,才能真正理解欧洲历史的连续性与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宽容。我之前可能对孩子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总希望他们能达到我设定的各种标准。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和发展轨迹。作者鼓励我们去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去欣赏他们独特的闪光点。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从而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放慢脚步,去观察和了解我的孩子,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且用一种更积极、更鼓励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我不再纠结于孩子那些“小缺点”,而是更关注如何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品格。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让我自己感到轻松了很多,也让我的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愉快。我感觉我正在一步步地走向一个更平和、更懂得爱的父母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试图传达的那份平静与力量。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是我的孩子进入了一个让我有些措手不及的叛逆期,每天的沟通都像在打仗,我感到非常疲惫和无助。当时我甚至不敢翻开这本书,生怕里面的内容会加剧我的焦虑,或者让我觉得我做得更差。然而,当我在一个难得的安静的午后,终于下定决心翻开它时,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任何压力,而是以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引导我去看待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指令,而是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案例,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亲子沟通时,那种细腻的笔触,能够触碰到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被触及的角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沟通方式,是否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带来了伤害。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静静地坐在你身边,用她的智慧和经验,为你点亮前行的路。

评分

我一直觉得,作为父母,最难的不是付出时间和精力,而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的头脑。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的书,而更侧重于如何“陪伴”和“引导”。我记得读到关于建立亲子信任的那一章时,我深受触动。我之前可能过于强调规矩和服从,却忽略了建立一种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信任关系。这本书用了很多例子说明,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时,他们会更愿意去尝试,去承担责任,甚至在犯错后也更敢于承认和改正。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实践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且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而不是直接干预。我惊喜地发现,这样做不仅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也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总是紧绷着神经、担心一切会出错的家长,而是变成了一个更有耐心、更懂得倾听和支持的引导者。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真的非常吸引人,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听一位非常睿智的长辈在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育儿过程中的挑战时,那种坦诚而又不失乐观的态度。她并没有回避为人父母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那些棘手问题,比如孩子的不听话、情绪失控,或者夫妻之间的育儿分歧。相反,她选择将这些普遍的难题置于阳光下,然后用一种非常务实和充满智慧的方式,去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我读到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发脾气的那部分时,感觉像是醍醐灌顶,很多时候我都会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然后忍不住提高嗓门,结果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处理孩子的情绪,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去压制。它教会我如何去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如何去安抚他们的不安,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情绪管理和自我成长的指南,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让我对与孩子的相处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理论,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分享了她在为人父母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经历,包括她的困惑、她的挣扎,以及她最终如何找到解决之道。这种坦诚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仿佛在和一位经历过相似旅程的朋友交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父母的自我成长”这一部分的论述。我之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作为一个人,我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内心丰盈、不断成长的父母,才能给孩子带来更积极的影响。它鼓励我关注自己的需求,学会自我关怀,并且在育儿的过程中,也保持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这种观点让我感觉卸下了很大的包袱,我不再觉得必须牺牲一切才能做一个好父母,而是可以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继续成长,成为一个更有活力和魅力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