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 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 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 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欧文·D.亚隆教授 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 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关怀”——死亡、 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 ,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 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本书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 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 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 进行反思的空间。
欧文D. 亚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当代精神病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曾因其在临床精神病学领域的贡献,于1974年获美国爱德华史崔克精神病学奖,1979年获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奖励基金。
致谢
**章 导论
存在主义治疗:一种动力性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取向:陌生却又似曾相识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领域
存在主义治疗与学术界
**部 死亡
第二章 生命、死亡与焦虑
生命与死亡相互依存
死亡与焦虑
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对死亡的忽略
弗洛伊德:与死亡无关的焦虑
第三章 儿童的死亡概念
儿童对死亡关注的普遍性
死亡概念的发展阶段
死亡焦虑与心理病理发展
儿童的死亡教育
第四章 死亡与心理病理现象
死亡焦虑:一种心理病理范式
独特性
**拯救者
心理病理现象的整合观点
精神分裂症与死亡恐惧
心理病理现象的存在主义范式:研究证据
第五章 死亡与心理治疗
死亡是一种边界处境
死亡是焦虑的基本来源
心理治疗的问题
生命的满足与死亡的焦虑:治疗的立足点
死亡脱敏
第二部 自由
第六章 责任
责任是一种存在关怀
逃避责任的临床表现
承担责任与心理治疗
美国式的责任觉察——或者说,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掌控自我、照管自己、获得成功
责任与心理治疗:研究证据
责任的局限
责任与存在的内疚
第七章 意志
责任、意志与行动
关于意志的临床认识:兰克、法伯、罗洛·梅
意志与临床实践
愿望
决定--选择
心理治疗中的过去与未来
第三部 孤独
第八章 存在孤独
什么是存在孤独?
孤独与关系
存在孤独与人际心理病理学
第九章 存在孤独与心理治疗
了解人际关系的指导
让病人面对孤独
孤独和治疗关系
第四部无意义感
第十章 无意义感
意义的问题
生命的意义
意义丧失的临床含义
临床研究
第十一章 无意义感与心理治疗
我们为什么需要意义
心理治疗的策略
后记
注释
索引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引发哲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它不像一些市面上的心理读物那样,过于强调表面的行为调整或情绪管理,而是直指个体存在的根本困境,比如生命的无意义感、死亡的必然性、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疏离感等等。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有辨识度,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乏诗意的想象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张力的思想空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选择与承诺”的论述。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于逃避责任,而是来自于对自身选择的承担,以及通过不断的承诺来构建生活的意义。这本书也让我对“焦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它不再被视为一种需要被消灭的负面情绪,而是被看作是通往存在性觉醒的信号,是促使我们去面对现实、做出有意义选择的内在动力。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于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 nuanced。它不是一本用来“解决问题”的书,而是用来“理解问题”的书,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生命的一本极具价值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启发,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深邃与矛盾,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是谁,以及“我”为何在此。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深入剖析了人在面对生命中的一些永恒主题时,所产生的复杂情绪和行为模式。比如,关于“死亡的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选择,以及“孤独感”在个体独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主体性”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打破了我以往对“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的认知,转而强调了我们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能动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塑造来定义自己。书中的一些章节,虽然读起来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投入,但随之而来的理解和启示,却是难以言喻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能立刻“治愈”你的心灵鸡汤,而是更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你一步步走向更深刻的自我认识。我开始意识到,许多我们曾经视为“问题”的情绪或困境,或许正是生命赋予我们成长的机会,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应对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我一眼就被它那种沉静而又深邃的色调所打动,仿佛预示着一段关于内在探索的旅程。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能够一窥其究竟。序言部分就如同一次温和的邀请,引导读者放下日常的喧嚣,开始一段与自我对话的旅程。作者的语言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能直击人心,引发深刻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默默回味书中的某个观点,或者联想到自己过往的经历。有些片段让我感到豁然开朗,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某个难题找到了新的解答方向;而另一些片段则让我陷入沉思,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促使我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它不像某些心理学书籍那样,上来就给出各种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而是更注重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深入了解心理学,而非仅仅获取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写得非常生动,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也更能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真实”的力量。作者以一种极其坦诚的态度,将我们带入到个体存在的真实困境之中,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那些常常被我们刻意回避的真相。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震撼。熟悉,是因为书中所描绘的许多情境和感受,都是我们或多或少经历过的;陌生,是因为作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将这些“熟悉”的体验进行了深刻的解构和呈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自由的代价”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自由描绘成无拘无束的狂欢,而是将其与沉重的责任紧密相连,提醒我们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而这种选择的后果,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一些决定,以及在这些决定背后,我所秉持的价值观。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盲点,也促使我去思考,我究竟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以及我愿意为之付出怎样的努力。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并对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的书。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所传达的“自由”与“责任”的重量。作者并没有试图为读者描绘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疗愈蓝图,反而以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揭示了人类个体在面对存在困境时的孤独与挣扎。阅读的进程,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时而会触碰到一些尖锐的棱角,感到一阵阵刺痛,但正是这种痛感,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唯有直面,才能找到前进的可能。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关于“选择的自由”和“选择的必然性”的辩论,以及“存在的焦虑”如何成为个体成长的驱动力,都让我反复咀嚼。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意义的创造”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韧性。他并没有许诺一个现成的、普适的意义,而是强调了意义的个体建构性,以及在无意义的宇宙中,个体如何通过行动和承诺来赋予自身生命以价值。这对于那些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的人来说,或许是一剂苦涩但却有效的良药。它教会我,即使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我们依然拥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而这份自由,恰恰是我们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