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百话

中医百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庆云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医学科普
  • 中医入门
  • 中医基础
  • 百家讲坛
  • 文化
  • 中医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尔麦医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00632
商品编码:1638557207
包装:01
开本:09
出版时间:2008-12-2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话

原价:26元

作者:孟庆云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

出版日期:2008-7-1

ISBN:9787117100632

字数:296000

页码:3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内容介绍

内容提要


本书共收中医医话一余则,由中医理论研究专家孟庆云撰写。内容涉及中医理论见解、临证体会、读书心得、医林典故和中医轶事逸闻等,如:阴阳鱼与太极图、中医店铺的招幌、瘟疫与中华民俗文化、蒋兆和为李时珍画像、陈寅恪与中医学等,反映了中医的特色、理论与学派的发展、各科辨证论治、名人轶事和中医发展等。所收医话或写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或写于本世纪初,相当一部分写于近期,邯分医话曾在不同的报刊上发表。每一则医话篇幅不大,重点突出,语言流畅,生动有趣,读之有启发、有借鉴,故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为让更多的读者从中受益,故结集出版。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采用医话题材,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可读性强,这对从事中医研究以及爱好中医的读者来说,对进一步了解中医历史、理解中医诊疗精髓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可供中医工作者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学习使用。


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话

原价:26元

作者:孟庆云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

出版日期:2008-7-1

ISBN:9787117100632

字数:296000

页码:3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医。书中共收中医医话一余则,内容涉及中医理论见解、临证体会、读书心得、医林典故和中医轶事逸闻等。该书的出版对进一步了解中医历史、理解中医诊疗精髓有较大的指导作用,适合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1.上医医国人——孙中山的医学生涯
2.古代中医的志徽——阴阳鱼
3.天佑苍生创岐黄——中医养生之道
4.得医之意,活力凡——辨证论治套路的运用
5.中医店铺的招幌
6.医科进士伍连德
7.为报寰中川水——龙伯坚集解《黄帝内经》
8.案头书宜少 心头书要多——谈医生的背功
9.《伤寒论》五题
10.杏林佳话论医德
11.朱进士细论小柴胡
12.中国科学界应该关注经络研究
13.四诊合参与凭一而断
14.锦囊秘本今外传——作德主人的《家学渊源》
15.明代正统铜人在圣彼得堡冬宫被认定
16.请君细读方后注——兼谈慢性支气管炎的
17.黄泉化作回春雨——鼠疫在中国的流行及预防
18.胸痹心痛急症观念思路方法之我见
19.稗史风人,医经济世——医文双绝的医家陆士谔
20.《研经图》题文颂国医——陆仲安胡适“糖尿病”公案
21.古代中医的手术
22.治皮肤病六字诀
23.陈寅恪与中医学
24.凌寒独自开一本草学家尚志钧和他的《本草人生》
25.坐堂与打公堂
26.珠玉一篇是生涯——中医论文与阅读经典
27.中西医学睡眠理论比较
28.诗赋文化与中医学
29.随证衡权,循规以范——中医理论中的治则
30.蒋兆和为李时珍画像
31.陈修园的出版公案
32.造化生机颐天年——太极拳与气化
33.淮南王·炼丹术·豆腐
34.窃得医方济世人——古代行医中的捋叶子与鬼把子
35.《易经》对中医学理论的贡献
36.尼克松总统访华与美国的“针灸热”
37.章太炎:“我是医学”——章太炎先生的医学夙缘
38.谢利恒与经社八才子
39.梁启超枉失“肾命”
40.心正自珍
41.穴位的八种性能
42.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中医医案
43.食医食趣谈
44.刘一帖诗斥汪精卫
45.二月茵陈三月蒿
46.华盖难灰志士心——杨麦青教授和他的《伤寒金匮教学文集》
47.至道在微,肺官形耳——右肺切除25年后右耳垂萎缩工例分析
48.《伤寒论》中的七日自愈
49.唐代诗文中的眼外科手术
50.“信有旧方奏新功”——“典”辨证论治及预防的探讨
51.儿童骨健康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52.医林之宏篇 不朽之盛业——《中国大科全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卷
53.走向混沌顿时混——“文革”时期的中医学术
54.古代笔记小说中的医方..
55.一部考辨精细的巨著——刘氏父子新校注的《本草纲目》出版
56.同是医心皆仁术 各自源流各江山——比较中西医学理论之异同
57.牛黄在新生儿及小儿胎毒之应用
58.浅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元构建
59.更新观念促进中医急症学发展
60.魏晋玄学与中医学
61.中医痛证理论发展之历程
62.张山雷自作挽联
63.推动中医学科和理论发展的学派
64.一树独先天下春——读《黄帝内经太素研究》
65.记载天花流传的诗联
66.年考古发现与中医学
67.辨证论治的产生
68.辨证论治的控制艺术
69.姓氏尊名探亟斋
70.从即毒消灾到种痘免疫——种痘术的发明及传播
71.医国匪吾事 活人聊自怡——力轩举避祸医隐庐
72.痰病原道说解
73.小议分部治湿
74.宋代儒医与中医文化建设
75.中医学实验的动物模型方法
76.御书诗匾赐太医——康熙的医学实践
77.“大说”家恽铁樵
78.清代名医金九渊先生与《冰壑老人医案》
79.知一堂主道在一——清代名医王清任
80.岂知俗语是真言——话说“医者意也”
81.唐代已有疝托
82.绍兴“三六九”伤科与杜牧《清明诗》
83.学卷门目皆信息——话说《中国中医年鉴·学术卷》
84.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读《中国接骨学》
85.名家无处不传神——大鹤山人郑文焯行医卖画
86.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特征
87.方名联谐妙趣
88.“因天时而调气血”——中医学对人体时间结构的认识
89.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
90.邃密商量蔚深沉——河间与易水之争使中医学丰采而别致
91.调方最近情——中西医学不同的处方理路
92.五运六气:中国古代的灾害预测学
93.神农尝草——传说中的实在
94.壮怀谁料付青囊——清遗老儒医恽毓鼎
95.考索三则:支饮、奔豚、二至丸
96.中医戒毒的理论与实践
97.辨证论治的境界
98.瘟疫与中华民俗文化
99.御医与草泽医
100.庸医与江湖医
101.轻薄为文哂不休
102.谁道容颜无再少——略谈中医驻颜术
103.医话诗文(三则)
104.俞樾及他对中医学的贡献与困惑
105.处方用在精不在多

内容提要


本书共收中医医话一余则,由中医理论研究专家孟庆云撰写。内容涉及中医理论见解、临证体会、读书心得、医林典故和中医轶事逸闻等,如:阴阳鱼与太极图、中医店铺的招幌、瘟疫与中华民俗文化、蒋兆和为李时珍画像、陈寅恪与中医学等,反映了中医的特色、理论与学派的发展、各科辨证论治、名人轶事和中医发展等。所收医话或写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或写于本世纪初,相当一部分写于近期,邯分医话曾在不同的报刊上发表。每一则医话篇幅不大,重点突出,语言流畅,生动有趣,读之有启发、有借鉴,故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为让更多的读者从中受益,故结集出版。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采用医话题材,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可读性强,这对从事中医研究以及爱好中医的读者来说,对进一步了解中医历史、理解中医诊疗精髓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可供中医工作者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学习使用。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孟庆云,男,1939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后学习中医。曾执教于黑龙江中医大学、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短期)。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大科全书·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孟庆云,男,1939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后学习中医。曾执教于黑龙江中医大学、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短期)。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大科全书·


媒体评论

编辑推荐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医。书中共收中医医话一余则,内容涉及中医理论见解、临证体会、读书心得、医林典故和中医轶事逸闻等。该书的出版对进一步了解中医历史、理解中医诊疗精髓有较大的指导作用,适合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目录


1.上医医国人——孙中山的医学生涯
2.古代中医的志徽——阴阳鱼
3.天佑苍生创岐黄——中医养生之道
4.得医之意,活力凡——辨证论治套路的运用
5.中医店铺的招幌
6.医科进士伍连德
7.为报寰中川水——龙伯坚集解《黄帝内经》
8.案头书宜少 心头书要多——谈医生的背功
9.《伤寒论》五题
10.杏林佳话论医德
11.朱进士细论小柴胡
12.中国科学界应该关注经络研究
13.四诊合参与凭一而断
14.锦囊秘本今外传——作德主人的《家学渊源》
15.明代正统铜人在圣彼得堡冬宫被认定
16.请君细读方后注——兼谈慢性支气管炎的
17.黄泉化作回春雨——鼠疫在中国的流行及预防
18.胸痹心痛急症观念思路方法之我见
19.稗史风人,医经济世——医文双绝的医家陆士谔
20.《研经图》题文颂国医——陆仲安胡适“糖尿病”公案
21.古代中医的手术
22.治皮肤病六字诀
23.陈寅恪与中医学
24.凌寒独自开一本草学家尚志钧和他的《本草人生》
25.坐堂与打公堂
26.珠玉一篇是生涯——中医论文与阅读经典
27.中西医学睡眠理论比较
28.诗赋文化与中医学
29.随证衡权,循规以范——中医理论中的治则
30.蒋兆和为李时珍画像
31.陈修园的出版公案
32.造化生机颐天年——太极拳与气化
33.淮南王·炼丹术·豆腐
34.窃得医方济世人——古代行医中的捋叶子与鬼把子
35.《易经》对中医学理论的贡献
36.尼克松总统访华与美国的“针灸热”
37.章太炎:“我是医学”——章太炎先生的医学夙缘
38.谢利恒与经社八才子
39.梁启超枉失“肾命”
40.心正自珍
41.穴位的八种性能
42.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中医医案
43.食医食趣谈
44.刘一帖诗斥汪精卫
45.二月茵陈三月蒿
46.华盖难灰志士心——杨麦青教授和他的《伤寒金匮教学文集》
47.至道在微,肺官形耳——右肺切除25年后右耳垂萎缩工例分析
48.《伤寒论》中的七日自愈
49.唐代诗文中的眼外科手术
50.“信有旧方奏新功”——“典”辨证论治及预防的探讨
51.儿童骨健康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52.医林之宏篇 不朽之盛业——《中国大科全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卷
53.走向混沌顿时混——“文革”时期的中医学术
54.古代笔记小说中的医方..
55.一部考辨精细的巨著——刘氏父子新校注的《本草纲目》出版
56.同是医心皆仁术 各自源流各江山——比较中西医学理论之异同
57.牛黄在新生儿及小儿胎毒之应用
58.浅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元构建
59.更新观念促进中医急症学发展
60.魏晋玄学与中医学
61.中医痛证理论发展之历程
62.张山雷自作挽联
63.推动中医学科和理论发展的学派
64.一树独先天下春——读《黄帝内经太素研究》
65.记载天花流传的诗联
66.年考古发现与中医学
67.辨证论治的产生
68.辨证论治的控制艺术
69.姓氏尊名探亟斋
70.从即毒消灾到种痘免疫——种痘术的发明及传播
71.医国匪吾事 活人聊自怡——力轩举避祸医隐庐
72.痰病原道说解
73.小议分部治湿
74.宋代儒医与中医文化建设
75.中医学实验的动物模型方法
76.御书诗匾赐太医——康熙的医学实践
77.“大说”家恽铁樵
78.清代名医金九渊先生与《冰壑老人医案》
79.知一堂主道在一——清代名医王清任
80.岂知俗语是真言——话说“医者意也”
81.唐代已有疝托
82.绍兴“三六九”伤科与杜牧《清明诗》
83.学卷门目皆信息——话说《中国中医年鉴·学术卷》
84.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读《中国接骨学》
85.名家无处不传神——大鹤山人郑文焯行医卖画
86.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特征
87.方名联谐妙趣
88.“因天时而调气血”——中医学对人体时间结构的认识
89.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
90.邃密商量蔚深沉——河间与易水之争使中医学丰采而别致
91.调方最近情——中西医学不同的处方理路
92.五运六气:中国古代的灾害预测学
93.神农尝草——传说中的实在
94.壮怀谁料付青囊——清遗老儒医恽毓鼎
95.考索三则:支饮、奔豚、二至丸
96.中医戒毒的理论与实践
97.辨证论治的境界
98.瘟疫与中华民俗文化
99.御医与草泽医
100.庸医与江湖医
101.轻薄为文哂不休
102.谁道容颜无再少——略谈中医驻颜术
103.医话诗文(三则)
104.俞樾及他对中医学的贡献与困惑
105.处方用在精不在多



《中医百话》: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国传统医学入门读物 《中医百话》是一部旨在普及中国传统医学知识的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世界。本书并非高深的学术专著,也不是枯燥的理论汇编,而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都能从中获益的“中医生活指南”。它致力于打破中医药在公众认知中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内容亮点与特色 本书的核心在于“百话”,即通过一百个或长或短的篇章,分别讲解与中医相关的方方面面。这些篇章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常见的疾病与养生方法、经典的中药与方剂介绍,以及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等多个维度。 基础理论的化繁为简: 阴阳五行: 《中医百话》不会直接抛出晦涩的理论名词,而是会用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例如,用昼夜更替、四季变化来阐释阴阳的对立统一;用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来比喻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让读者理解“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以及身体内部各脏腑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 本书会详细讲解“气”在中医里的具体含义,它不仅仅是呼吸,更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动力。同样,“血”也不仅是血管里的液体,更是濡养脏腑、承载精神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涵盖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各种体液。通过生动的案例,读者会明白气血不足为何会导致疲劳、面色苍白,津液亏虚又会引起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问题。 脏腑学说: 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以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这六腑,在《中医百话》中将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它们不再是抽象的解剖名词,而是承担着特定生理功能的“工作伙伴”。本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它们各自的功能、相互之间的协作以及可能出现的病变。例如,会解释“肝主疏泄”是如何影响情绪和消化,为何“思虑伤脾”会让人食欲不振,以及“肾为先天之本”的重要性。 经络穴位: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则是气血汇聚的节点。《中医百话》会介绍一些常见的经络循行路线,并重点讲解一些对大众有益、易于自我保健的穴位。比如,太冲穴与情绪舒缓的关系,足三里穴与消化吸收的关联,列缺穴与头痛、咳嗽的缓解作用,并配以清晰的图示和按摩手法指导,让读者能够轻松掌握自我保健的技巧。 常见病症的辨证施治: “证”的理解: 中医看病不只是看“病名”,更重要的是看“证”。《中医百话》会解释什么是“证”,以及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归纳和判断“证”。例如,同样是咳嗽,可能是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阴虚咳嗽,不同的“证”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见病症解读: 本书会选取大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常见病症,如感冒、咳嗽、失眠、胃痛、月经不调、皮肤问题(如湿疹、痤疮)、关节疼痛等,从中医的视角进行分析,讲解其病因、病机以及对应的调理方法。它会教读者如何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饮食的改变,甚至简单的按摩和穴位按压,来改善这些不适。 养生保健的智慧: 四季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的养生理念与自然界的节律息息相关。《中医百话》会详细介绍不同季节的养生重点。春季如何“发散”,夏季如何“养心”,秋季如何“润燥”,冬季如何“藏精”,都会有具体的指导。 饮食调养: 食物在中医里不仅是营养的来源,更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药食同源”的理念贯穿其中。本书会介绍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为何寒性体质的人不宜多食寒凉食物,为何某些食物具有健脾益气、补肾养血的功效。它还会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食疗方,帮助读者通过日常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生活起居: 睡眠、运动、情绪等生活细节,在中医看来都与健康息息相关。《中医百话》会强调规律作息的重要性,介绍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方式,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保持身心健康。 中药与方剂的入门: 常见中药介绍: 本书会精选几十味常用、易得的中药材,如枸杞、红枣、生姜、大蒜、薄荷、菊花等,介绍它们的药性、功效、主治以及使用禁忌。同时,也会讲解一些经典且温和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阐述它们的应用原理和适用人群,让读者对中药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苦、寒”的刻板印象。 方剂的组方思路: 在介绍方剂时,本书会尽量解释“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让读者理解为何一个方剂的药物会这样搭配,以及药物之间如何协同作用,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中医的现代意义: 中医与西医的互补: 《中医百话》不会否定西医的价值,而是强调中医与西医的互补性。它会介绍中医在慢性病调理、亚健康改善、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念,与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方案。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也会展望中医药的未来,介绍现代科技在中医药研究和发展中的应用,以及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激发读者对这门古老医学的兴趣和信心。 阅读体验 《中医百话》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生动、幽默,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必须提及的专业词汇,也会辅以通俗易懂的解释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中医小故事、名医轶事,以及读者反馈的案例,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图文并茂的设计,如穴位图、食物属性图、经络示意图等,也将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内容。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希望对中医养生有更深入了解的爱好者,亦或是想要了解如何运用中医知识来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人,都能从中受益。它尤其适合那些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医养生之道,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人。 结语 《中医百话》是一次关于健康与智慧的探索之旅。它希望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实用的内容,让读者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并学会如何将其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中,实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想健康状态。它是一本陪伴您走上健康之路的良师益友,也是一扇推开中医宝库大门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淘到宝了!刚翻开的时候,还以为又是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大部头,毕竟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学术”的味道。没想到,作者的叙事方式简直是行云流水,把那些原本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理论,用最生活化的语言给掰开了揉碎了讲。比如,讲到“气血”运行不畅时,他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经络图谱,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把人体比作一个精密的工厂,而气血就是源源不断的物流系统。一旦某个环节堵塞,整个生产链就会出问题。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坐在你对面,摇着蒲扇,给你讲他行医几十年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关于“辨证论治”的那几章,他强调的不是死记硬背方剂,而是要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从面色、舌苔到日常的起居习惯,每一处都是诊断的线索。这种强调实践和整体观的方法,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从“一堆药材的组合”上升到了“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这本书真的非常适合那些对中医有兴趣,但又害怕被专业术语劝退的初学者,它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中医世界的大门,而且是那种让你迫不及待想进去探索的门。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观察家人朋友的一些小毛病,不再盲目依赖西医的快速诊断,而是多了一份审慎和耐心去探寻背后的根本原因,这种思维上的转变,比学到几个具体的方子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

我对这类书籍通常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市面上太多打着“速成”、“秘笈”旗号的书,结果读完发现全是些华而不实的套话,或者干脆是抄袭拼凑的。然而,这本《XXX》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严谨性与批判性思维。作者在阐述某些经典理论时,并没有一味地肯定或全盘接受,而是会穿插一些现代医学视角下的探讨,或者指出传统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局限性。这种“古为今用,兼收并蓄”的姿态,显得非常成熟和客观。尤其在讨论一些历史上的医案时,他引用的史料非常扎实,考证严谨,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下了多大的功夫。有一段专门分析了古代某位名医的诊疗思路,抽丝剥茧地还原了其下药的逻辑,这种深度剖析,远超一般科普读物的肤浅描述。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查阅补充资料,因为作者抛出的很多观点都需要细细咂摸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学术态度的熏陶。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医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算得上是高质量的进阶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精力,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它塑造的不是一个中医使用者,而是一个思考者。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完全是个意外,当时在书店里随便翻翻,被封面那种宁静、古朴的配色吸引了。拿到手里掂了掂,感觉分量很足,心想,这下可能要啃大部头了。没想到,内容排版非常人性化,小标题清晰,重点内容甚至会用不同的字体加粗或斜体标出,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简直是“图文并茂”的典范。比如,讲到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书中配有简洁明了的手绘图解,那些抽象的“生、克、制、化”关系,一下子就具象化了。我以前总是记不住肝郁脾虚的具体表现,但读完这个部分,结合图示,我立刻就能在大脑中构建出一幅动态的器官协作图。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耐心的良师在引导你。它似乎知道读者会在哪里感到困惑,总能在那个点上恰到好处地补充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或者引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来佐证观点。这种阅读体验,真的很少见,让我有一种被尊重和理解的感觉,让人很想一口气读完,并且忍不住想推荐给所有被传统教科书吓跑的朋友们。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传统医学,最难的就是找到那种“感觉”,那种对人体的内在运作机制的直觉把握。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它很少直接给出诊断标准,而是引导读者去培养一种“整体观”。书中有一段描述四季养生与情绪关联的文字,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说,春天万物生发,人如果过度压抑怒气,就像春天里的植物被寒霜扼住,必然会在身体的某个角落爆发出来。他把生理病理和心理情志的联系描述得如此丝丝入扣,让我感觉中医的智慧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管理学。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发现很多不适感,确实是源于对自然规律和自身情绪的漠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医家关于“医者仁心”的论述,强调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尊重,这使得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层,不再仅仅停留在术法层面,更触及了人文关怀的高度。读完后,感觉心境也平和了许多,仿佛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处可以沉静下来,与自身健康对话的内心空间。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去倾听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而不是等到它“大声呼救”时才手忙脚乱。

评分

这本书在对常见病症的论述上,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细致入微。我平时比较关注消化系统的问题,翻到相关章节时,作者对“脾胃”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健脾胃的药材”,而是深入分析了现代人不良饮食习惯是如何具体地破坏脾胃运化功能的,例如过度依赖生冷食物对“阳气”的损伤程度,以及熬夜对“津液”的影响等。他分析得极其透彻,让我清晰地意识到,很多我以为是“小毛病”的肠胃不适,其实是长期积累的“系统性失调”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调理思路并非一味地用药,而是从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入手,比如如何调整进食的顺序,什么时辰最适合调养脾胃,这些具体到日常操作层面的建议,是市面上其他书籍里很少能找到的深度。读完后,我不再认为看中医就是“吃药”,而是一场需要长期配合和自我管理的修行。这种强调“自愈力”和“生活方式干预”的理念,让我对中医的实用价值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与健康相伴的长期指南,而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