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国著名中医经验集丛书——陈全新针灸经验集
原价:15.00元
作者:陈秀华 等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1
ISBN:9787117059503
字数:180000
页码:2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广东省名中医陈全新从事针灸医疗、教学、科研40余年,硕果累累,学识经验俱丰。本书尤其弟子整理提供提炼,择其精要者编箸而成。全书共分6章,第一章治学经验与方法,第二章针法新释,第三章理论阐发,第四章疑难病症治验,第五章论荟萃,第六章科研成果。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陈全新教授的学术思想、针灸手法、针治经验。可供学习中医、针灸人员参阅。
基本信息
书名:协和人体胚胎学图谱-中国人胚胎发生发育实例图解
原价:130.00元
作者:薛社普,俞慧珠,叶宽 著
出版社:中国协和
出版日期:2009-9-1
ISBN:9787811361599
字数:600000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目前,国内、外胚胎学专业的教科书和图谱中,主要是以鸡、鼠和猪的胚胎作标本或其模式示意图为材料。动物胚胎不但在“妊娠”方式、发育的时间、空间数据与人的明显不同,而且在具体器官结构与功能发育上存在物种和进化上的明显差别,其可借鉴的价值难免受到不少限制。有鉴于此,本图谱参照编者历年的教学经验,以加强学生对胚胎动态发生发育演变建立起理性认识的形象概念为主而设计和选择图书中的图解;尽量采用人类胚胎实例标本和系列切片为材料,系统地显示器官的正常和异常发生发育的时间、空间演变的关系,以获得人胚胎发生发育的真实形象。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陈全新,1933年出生,中医针灸专家,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导师,广州中医大学针灸学科主任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院针灸学会会长,199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先后应邀赴多国讲学,并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大学及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
陈全新教授生于中医世家,经中医学院系统学习,对传统中医学提倡善于继承,勇于发扬创新,临床辨证施治,注重调和阴阳平衡,独创“快速旋转进针法”,总结出比较规范化的“分级补泻手法”,其业绩入载《中国名医列传》。
目录
第一章 治学经验与方法
第一节 倡导无痛进针,独创陈氏飞针
第二节 重视辨证施针,阐发配方规律
第三节 注重运针行气,倡导分级补泻
第四节 倡治神与守神,规范针刺操作
第二章 针法新释
第一节 针刺法基础
第二节 针刺操作规程
第三节 进针手法——陈氏飞地法
第四节 运针法
第五节 补泻法
第六节 针刺常见问题及处理
第三章 理论阐发
第一节 继承发扬,创新辨证分级补泻手法
第二节 承古训,重脏腑经络,明辨证
第三节 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运用
第四节 治风先治血的临床运用
第五节 活血先治血的临床运用
第六节 活血化瘀学说在针灸辨证施治特点
第七节 痹证的辨治和针灸规律探讨
第八节 针灸经脉痹的疗效评估
第四章 疑难病证治验
第一节 痿证辨治重调肝肾
第二节 痹证辨治
第三节 经脉痹辨治
第四节 中暑辨治
第五节 疏肝利肝治蛔厥
第六节 活血祛瘀辨治肠痈
第七节 五软辨治宜调肝肾、醒脑益脾
第八节 面瘫辨治
第九节 经行头痛
第十节 瘾疹治验
第十一节 支气管哮喘辨治着肺、肾、脾
第十二节 益督养元鼻鼽
第十三节 滋肾调肺胃治消渴
第十四节 颤病辨治重在调肝肾
第十五节 和胃化滞治癪泻
第十六节 脱肛辨治
……
第五章 论文荟萃
第六章 科研成果
从一个长期从事中医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在文献整理和校对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这在中文古籍的整理出版中,往往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我特意对照了几篇书中引用的古代医案的原始出处,发现其在文字的考据上几乎没有出现含糊不清或者明显讹误的地方。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处理一些涉及古代术语和度量衡的转换时,做了非常详尽的脚注和注释,既尊重了历史原貌,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理解需求。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省去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去交叉比对和考证原文的准确性。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传承的责任感。一套好的医学著作,不仅要内容精彩,其文本的准确性更是基石,而这套书在这方面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信赖其所载内容的可靠性。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那种浮夸的现代感。摸上去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摸起来油滑的铜版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粗粝的,仿佛能感受到老中医们当年在案头伏案疾书时的那份踏实。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内文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拉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干涩疲劳。更难得的是,它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也没有牺牲现代印刷的清晰度,那些精细的穴位图谱和脉象描述,线条勾勒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辨认出关键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特征。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喧嚣时代里寻找内心宁静和传统智慧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体现。
评分与其他一些号称“集大成”的医书相比,这套丛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的“聚焦性”与“深度挖掘”。市面上很多集合了众多名家经验的书籍,往往为了追求广度,导致每一家的论述都浅尝辄止,更像是一份目录索引,而非深入的研究报告。但读这套丛书,明显能感受到对每一位医家核心思想的尊重和提炼。它没有试图去调和不同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异,而是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这位医家独到的见解和操作习惯。特别是对于某些“秘不外传”的穴位取法和进针深度,书中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和配图,这对于实际操作者来说,价值简直无可估量。这种深挖的模式,使得读者能够真正沉浸到某一特定风格的医学体系中去,去体会其精髓所在,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接收一堆碎片化的信息。这种对单一体系的深入钻研,比泛泛而谈的“百科全书式”的集合书要实用和有指导意义得多。
评分我个人是偏向于喜欢那些能够激发思考、引发进一步探索的读物,而非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这套丛书恰恰具备这种特质。它提供的经验是建立在几十年临床实践之上的,充满了动态的、适应性的智慧,而非僵硬的教条。读完其中的案例,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病人,我会如何处理?书中的处理方式是否更优?或者,我能否结合我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方的手法进行微调以适应当前病人的特殊体质?这种“被挑战”和“被引导”的感觉,正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是简单地告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理解“为什么这么做”,最终目的是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临床视野的不足,从而激励我们不断学习、终身实践。这种引导式学习的价值,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篇幅。
评分我最近在钻研几本古代医籍,发现很多时候,那些看似晦涩的文字背后,往往隐藏着极其精妙的临床应用思路,但苦于缺乏现代医学的佐证和直观的案例支撑,总是感觉隔了一层纱。我原本以为这套丛书可能会过于偏向理论的复述,毕竟“经验集”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陈旧。然而,真正翻阅起来才发现,它在传统理论的阐述上,穿插了大量具体的病案记录,而且记录得相当详尽。比如,某个疑难杂症,是如何从初诊时的脉象描述,到施针后的即时反应,再到后续几周的调理方案,每一步的思考逻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临床思维训练手册。其中几则关于“气滞血瘀”的案例,其论证过程之严谨,让人不得不佩服老一辈中医那份脚踏实地的探究精神。它有效地弥补了纯粹理论著作的空洞感,让那些书本上的条文真正“活”了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救死扶伤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