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供中医专业用)
定价:32.00元
作者:顾伯康,黄耀燊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05-01
ISBN:9787532304905
字数:
页码:2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供中医专业用)》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分类释义、病因病理、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四诊在外科上的应用、辨阴证阳证、辨肿痛痒脓麻木、辨溃疡形色、辨经络部位、辨善恶顺逆等。
目录
上篇总论
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2 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2.1 外科范围
2.2 疾病命名
2.3 分类释义
3 病因病理
3.1 致病因素
3.2 发病机理
4 辨证
4.1 四诊在外科上的应用
4.2 辨阴证阳证
4.3 辨肿痛痒脓麻木
4.4 辨溃疡形色
4.5 辨经络部位
4.6 辨善恶顺逆
5 治法
5.1 内治法
5.2 外治法
下篇各论
1 疮疡
1.1 概论
1.2 疖
1.2.1 暑疖
1.2.2 蝼蛄疖
1.2.3 疖病
1.3 疔疮
1.3.1 颜面部疔疮
1.3.2 手足部疔疮
1.3.2.1 蛇眼疗
1.3.2.2 蛇头疔
1.3.2.3 蛇肚疔
1.3.2.4 托盘疗
1.3.2.5 足底疔
1.3.3 红丝疔
1.3.4 烂疔
1.3.5 疫疔
1.4 痈
1.4.1 颈痈
1.4.2 腋痈
1.4.3 脐痈
1.5 丹毒
1.6 发
1.6.1 锁喉痈
1.6.2 臀痈
1.6.3 腓踹发
1.6.4 手发背
1.6.5 足发背
1.7 有头疽
1.8 发颐
1.9 流注
1.10 无头疽
1.10.1 附骨疽
1.10.2 环跳疽
1.11走黄与内陷
1.11.1 走黄
1.11.2 内陷
1.12 瘰疬
1.13 流痰
2 乳房疾病
2.1 概论
2.2 乳头破碎
2.3 乳痈
2.4 乳发
2.5 乳痨
2.6 乳癖
2.7 乳腺增生病
2.8 乳疬
2.9 乳漏
2.10 乳衄
3 瘿
3.1 概论
3.2 气瘿
3.3 肉瘿
3.4 瘿痈
3.5 石瘿
4 瘤
4.1 概论
4.2 气瘤
4.3 血瘤
4.4 肉瘤
4.5 筋瘤
4.6 骨瘤
4.7 脂瘤
5 岩
5.1 概论
5.2 舌菌
5.3 茧唇
5.4 失荣
5.5 乳岩
5.6 肾岩翻花
6 皮肤病
6.1 概论
6.2 热疮
6.3 蛇串疮
6.4 疣
6.5 脓疱疮
6.6 癣
6.6.1 白秃疮
6.6.2 肥疮
6.6.3 鹅掌风
6.6.4 脚湿气
6.6.5 灰指(趾)甲
6.6.6 圆癣
6.6.7 紫白癜风
6.7 麻风
6.8 疥疮
6.9 虫咬皮炎
6.10 接触性皮炎
6.11 湿疮
6.12 婴儿湿疮
6.13 药物性皮炎
6.14 瘾疹
6.15 牛皮癣
6.16 风瘙痒
6.17 风热疮
6.18 白庀
6.19 白屑风
6.20 粉刺
6.21 酒齄鼻
6.22 油风
6.23 多形性红斑
6.24 结节性红斑
6.25 红斑性狼疮
7 肛门直肠疾病
7.1 概论
7.2 痔
7.2.1 内痔
7.2.2 外痔
7.2.2.1 结缔组织外痔
7.2.2.2 静脉曲张性外痔
7.2.2.3 血栓性外痔
7.2.3 混合痔
7.3 肛隐窝炎
7.4 肛裂
7.5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7.6 肛瘘
7.7 脱肛
7.8 直肠息肉
7.9 肛管直肠癌
8 男性前阴病
8.1 概论
8.2 子痈
8.3 子痰
8.4 囊痈
8.5 脱囊
8.6 水疝
8.7 阴茎痰核
8.8 前列腺炎
8.9 前列腺增生症
8.10 血精
9 外科其他疾病
9.1 烧伤
9.2 冻疮
9.3 毒蛇咬伤
9.4 破伤风
9.5 臁疮
9.6 褥疮
9.7 脱疽
9.8 血栓性静脉炎
9.8.1 血栓性浅静脉炎
9.8.2 血栓性深静脉炎
9.9 肠痈
附方
附方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2)透光法:医师以左手遮着患指(趾),同时以右手把手电筒放在患指(趾)下面,对准患指(趾)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指(趾)部上面,如见有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则其阴影可在不同的部位显现,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疔脓液在骨膜部,则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则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部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遮暗。如尚未化脓时,则见清晰潮红,此法仅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
(3)穿刺法:疮疡患于深部,当脓已成而脓液不多,用按触法或透光法辨脓有困难时,则可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而且可以用来采取脓液标本。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以及穿刺部位进针的深度等。
3)辨脓的部位深浅 辨脓的部位深浅,为切开引流进刀深浅的重要依据。若深浅不辨,浅者深开,则增加病人痛若,深者浅刺则达不到引流目的。今将浅部脓疡与深部脓疡的辨别点归纳如下。
(1)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灼热焮红,轻按便痛而应指。
(2)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
4)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1)脓的形质:宜稠不宜清。一般稠厚者,其人元气较充;淡薄者,其人元气多弱。若先出黄的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为将敛佳象,若脓由稀薄转为稠厚,体虚渐复,有收敛之象。或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为体质渐衰,一时难敛。若脓成日久不泄,一旦溃破,脓质虽如水直流,但其色不晦,其气不臭,未为败象。如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样物质,而色晦腥臭者,为气血衰竭,是属败象。
……
序言
上篇总论
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2 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2.1 外科范围
2.2 疾病命名
2.3 分类释义
3 病因病理
3.1 致病因素
3.2 发病机理
4 辨证
4.1 四诊在外科上的应用
4.2 辨阴证阳证
4.3 辨肿痛痒脓麻木
4.4 辨溃疡形色
4.5 辨经络部位
4.6 辨善恶顺逆
5 治法
5.1 内治法
5.2 外治法
下篇各论
1 疮疡
1.1 概论
1.2 疖
1.2.1 暑疖
1.2.2 蝼蛄疖
1.2.3 疖病
1.3 疔疮
1.3.1 颜面部疔疮
1.3.2 手足部疔疮
1.3.2.1 蛇眼疗
1.3.2.2 蛇头疔
1.3.2.3 蛇肚疔
1.3.2.4 托盘疗
1.3.2.5 足底疔
1.3.3 红丝疔
1.3.4 烂疔
1.3.5 疫疔
1.4 痈
1.4.1 颈痈
1.4.2 腋痈
1.4.3 脐痈
1.5 丹毒
1.6 发
1.6.1 锁喉痈
1.6.2 臀痈
1.6.3 腓踹发
1.6.4 手发背
1.6.5 足发背
1.7 有头疽
1.8 发颐
1.9 流注
1.10 无头疽
1.10.1 附骨疽
1.10.2 环跳疽
1.11走黄与内陷
1.11.1 走黄
1.11.2 内陷
1.12 瘰疬
1.13 流痰
2 乳房疾病
2.1 概论
2.2 乳头破碎
2.3 乳痈
2.4 乳发
2.5 乳痨
2.6 乳癖
2.7 乳腺增生病
2.8 乳疬
2.9 乳漏
2.10 乳衄
3 瘿
3.1 概论
3.2 气瘿
3.3 肉瘿
3.4 瘿痈
3.5 石瘿
4 瘤
4.1 概论
4.2 气瘤
4.3 血瘤
4.4 肉瘤
4.5 筋瘤
4.6 骨瘤
4.7 脂瘤
5 岩
5.1 概论
5.2 舌菌
5.3 茧唇
5.4 失荣
5.5 乳岩
5.6 肾岩翻花
6 皮肤病
6.1 概论
6.2 热疮
6.3 蛇串疮
6.4 疣
6.5 脓疱疮
6.6 癣
6.6.1 白秃疮
6.6.2 肥疮
6.6.3 鹅掌风
6.6.4 脚湿气
6.6.5 灰指(趾)甲
6.6.6 圆癣
6.6.7 紫白癜风
6.7 麻风
6.8 疥疮
6.9 虫咬皮炎
6.10 接触性皮炎
6.11 湿疮
6.12 婴儿湿疮
6.13 药物性皮炎
6.14 瘾疹
6.15 牛皮癣
6.16 风瘙痒
6.17 风热疮
6.18 白庀
6.19 白屑风
6.20 粉刺
6.21 酒齄鼻
6.22 油风
6.23 多形性红斑
6.24 结节性红斑
6.25 红斑性狼疮
7 肛门直肠疾病
7.1 概论
7.2 痔
7.2.1 内痔
7.2.2 外痔
7.2.2.1 结缔组织外痔
7.2.2.2 静脉曲张性外痔
7.2.2.3 血栓性外痔
7.2.3 混合痔
7.3 肛隐窝炎
7.4 肛裂
7.5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7.6 肛瘘
7.7 脱肛
7.8 直肠息肉
7.9 肛管直肠癌
8 男性前阴病
8.1 概论
8.2 子痈
8.3 子痰
8.4 囊痈
8.5 脱囊
8.6 水疝
8.7 阴茎痰核
8.8 前列腺炎
8.9 前列腺增生症
8.10 血精
9 外科其他疾病
9.1 烧伤
9.2 冻疮
9.3 毒蛇咬伤
9.4 破伤风
9.5 臁疮
9.6 褥疮
9.7 脱疽
9.8 血栓性静脉炎
9.8.1 血栓性浅静脉炎
9.8.2 血栓性深静脉炎
9.9 肠痈
附方
附方索引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简洁而专业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它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清晰的书名和出版社信息,这让我感觉到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学术著作。我是一名正在学习中医的外科学生,对于各种外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中医外科学》上海科技版第五版教材,无疑是我学习路上的重要伙伴。我尤其欣赏教材中对“骨伤科”部分内容的详尽阐述。虽然中医外科学的范畴很广,但骨伤科的许多内容都与外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骨折的整复、脱位的复位等。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指导,从骨折的分类、诊断,到各种手法整复的要领,再到后期功能锻炼的指导,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曾多次翻阅这部分内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练习,收获颇丰。此外,教材在介绍一些疾病的治疗时,还会强调“治未病”的思想,比如在讲解“未形之肿”时,就着重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中医外科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手段。整本书的学习,让我对中医外科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也为我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学术气息,但又不失亲和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静静地等待着与你交流。我是一名在校的中医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本《中医外科学》上海科技版第五版教材,是我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我特别喜欢教材中关于“肛肠科”疾病的论述,例如痔疮、肛瘘、肛裂等。这些疾病虽然听起来有些“尴尬”,但却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教材在介绍这些疾病时,不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病因病机,还详细介绍了如坐浴、熏洗、外敷等中医特色疗法。我尤其欣赏教材中对“肛瘘”的治疗方案,它将肛瘘分为内口、外口、瘘管走行等,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处理复杂外科病证时的严谨和周密。书中的文字表述清晰流畅,逻辑性强,让我能够轻松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中医外科学的另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处理这些常见病症时的独特优势。
评分这款教材的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手感舒适,读起来非常有质感。作为一名对中医外科学抱有强烈学习热情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医外科学知识的教材。这本《中医外科学》上海科技版第五版教材,正是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特别关注教材中关于“肿瘤”部分的论述。虽然肿瘤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但中医在治疗肿瘤,特别是中晚期肿瘤的辅助治疗、姑息治疗,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在介绍肿瘤时,不仅分析了其病因病机,还详细介绍了如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放疗辅助等中医特色疗法,让我看到了中医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我还注意到,教材在论述一些疑难病证时,会引用大量古代文献的经典论述,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进行解读,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书中的内容编排严谨,条理清晰,让我能够轻松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这本教材不仅为我提供了系统的中医外科学知识,更激发了我对中医研究的浓厚兴趣。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但又不失专业性。翻开扉页,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中医外科学最初的兴趣。我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平日里对各种疾病的诊疗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医外科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实用的学科,更是让我着迷。拿到这本教材,感觉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藏,里面一定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书的整体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目录的设计也很人性化,让我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章节。在学习过程中,我尤其关注那些图文并茂的部分,因为对于外科来说,直观的图像理解往往比枯燥的文字更能加深印象。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都有详细的阐述,而且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让我感觉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关于一些常见外科病症的论述,比如疮疡、瘰疬、乳疾等,教材在介绍其辨证分型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的一些拓展内容,比如对历代名医治疗经验的总结,以及现代医学对外科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的介绍。这些内容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理解中医外科的博大精深。整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都做到了面面俱到。我常常会花上好几个小时沉浸其中,时而思考,时而笔记,感觉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不仅是我的学习工具,更像是我的良师益友,指引我在中医外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评分当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的重量,更承载着厚重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我是一名对中医外科学充满敬畏之心的学习者,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够找到一本真正能够指导我实践的教材。这本《中医外科学》上海科技版第五版教材,的确没有让我失望。我最感兴趣的是教材中关于“五官科”疾病的论述,例如鼻炎、咽喉炎、中耳炎等。这些疾病虽然常见,但治疗起来却常常需要中医的特色疗法。教材在介绍这些疾病时,不仅分析了其发病原因,还详细介绍了如熏蒸、外敷、针刺等中医外治法的应用。我尤其喜欢教材中对“耳疾”的论述,它将耳疾分为风热、湿毒、肝胆火盛等不同证型,并根据不同证型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外科领域辨证施治的精妙之处。书中的配图也非常精美,一些病灶的特写,使得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病变情况。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平实的语言,教会我中医外科的真谛,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传递出一种沉稳和可靠的感觉。作为一名渴望在实践中提升中医外科技艺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临床操作的教材。这本《中医外科学》第五版教材,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实际操作的细节。例如,在讲解“脓肿切开排脓术”时,教材详细描述了切口的选择、角度、深度,以及术后敷料的选择和更换时机,这些细节对于保证手术成功和促进伤口愈合至关重要。我还注意到,教材在介绍一些手法操作时,配有清晰的手绘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书中的“疮疡辨证”章节,是我的重点学习内容。教材将疮疡分为初起、中期、后期,并针对每个时期的不同证型,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药和外治法。特别是对于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教材提供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案,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会结合书中的内容,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模仿和尝试,逐渐积累经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实在的医学知识。它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掌握中医外科的奥秘。
评分这本《中医外科学》教材,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静静地坐在那里,用他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娓娓道来。我是一名初涉中医领域的爱好者,对于传统医学的神秘与精妙充满了好奇。初次翻阅这本教材,就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虽然是专业用书,但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也并非难以理解。它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阐述着中医外科的精髓。我尤其欣赏的是教材中对于一些经典病证的讲解,比如“外科五大疔”的辨证论治,教材不仅列举了其典型症状,还深入分析了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详细介绍了各种辨证施治的方法。每一个治疗方案的背后,都凝聚着古人无数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药外用方剂的介绍,每一种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都讲解得十分细致,而且还会提示一些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让我觉得既安全又有效。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医案的解读,这些生动的案例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中医的神奇疗效。我常常会反复阅读这些医案,从中汲取治疗的灵感和思路。教材的编写风格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让我觉得中医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它让我看到了中医外科学的生命力,也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的决心。
评分这款教材的包装非常专业,细节处理到位,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我是一名对中医外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在校学生,一直以来,我都渴望能够系统地学习这门学科。这本《中医外科学》上海科技版第五版教材,为我提供了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最看重的是教材中关于“烧伤、冻伤”部分的论述。这些创伤的治疗,在西医领域有标准化的流程,但中医在处理其后期恢复、促进组织再生、减轻瘢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教材在介绍这些内容时,不仅分析了烧伤、冻伤的病因病机,还详细介绍了如清创、换药、中药外敷等中医特色疗法,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急救和创伤处理方面的潜力。我还注意到,教材在论述一些疑难病证时,会引用大量的临床病例,并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让我能够从真实的案例中学习,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书中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复杂的医学概念。这本教材不仅是我学习的工具,更是我探索中医外科奥秘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字体清晰,排版疏朗,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作为一名对中医诊断学和治疗学都有深入了解的学生,我一直对中医外科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辨证论治方法感到着迷。这本《中医外科学》第五版教材,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我特别关注教材中关于“皮肤科”相关疾病的论述,比如湿疹、癣、带状疱疹等。这些疾病虽然看似“小病”,但往往缠绵难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教材在分析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时,能够结合中医的“湿、热、风、毒”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最喜欢的是教材中对“针灸”和“推拿”在外治法中的应用。比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教材会推荐相应的针灸穴位和推拿手法,这让我看到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独特魅力。我还注意到,教材在介绍一些复杂病证时,会引用一些古代经典文献的原文,并进行深入的解读,这让我能够追根溯源,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并存,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医外科的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在中医外科领域深耕多年的学生,我对于教材的选择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本《中医外科学(供中医专业用)》上海科技版第五版教材,则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满意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中医外科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内容覆盖面极广,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各种常见及疑难外科病证的诊疗,再到手术操作的指导,无一不精。我尤其欣赏教材在更新迭代中所展现出的科学严谨态度。第五版教材在保留了中医外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引入了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肿瘤治疗方面,教材对中医在辅助治疗、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引用了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外科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教材的插图质量非常高,无论是病灶的形态、手术切口的规划,还是中药外敷的制备过程,都配有高清、精美的图片,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我常常会在学习某个病证时,对照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这样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病变部位和治疗方案。教材在论述一些复杂病证时,还会引用多家学派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这有助于我开阔视野,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总而言之,这本教材在学术深度、内容广度、实践指导性以及理论前沿性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是我在学习中医外科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评分好不容易找到当年学习的版本,谢谢!
评分3:这次买的四本书,多收了我五块钱的运费!上次我在你们店买了五本书,比这四本重,也只要了六块钱,这次收了我十一块钱。跟客服联系,客服答应退给我,可到现在还是没退!多收本身就不对了,答应退而不退,这就是你们的品德和诚信的问题了!
评分经典版本不解释
评分书籍不错
评分待看
评分待看
评分待看
评分还不错
评分此书对学习中医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