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世界文字發展史
作者:周有光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6年02月02日
ISBN:9789620745300
頁數:448
尺寸:14.8 x 21 cm
裝幀:平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簡介
語言是至基本的信息載體,文字是語言的延長和擴展,有瞭文字,人類纔有書麵的歷史記錄。研究文字規律的是文字學,側重文字資料的是文字史。本書是一本脈絡清晰、材料豐富的文字史力作,是周有光教授至有影響的學術著作之一。
本書次序井然的闡述瞭世界各國文字這個龐大卻內在規律如齣一轍的人類文字係統。作者將世界文字歷史分為原始文字時期、古典文字時期、字母文字時期,以時間順序為主綫、本質形態發展變化為分層綫,清晰羅列瞭文字發展的脈絡,結構明瞭,大量援引數據圖錶,並初步分析不同文字的造字法。期間涉及文字的形體變化、簡化和同化進程、字體、種類、風格、序列等等文字穩定性與演變性的外在錶現。
書中無處不在著力探索歷史規律,充實瞭人類文字的史料研究,使我們看到世界文字歷史的整個骨架,是知識時代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
本書特色
(1)本書是多次再版的研究力作,廣受讀者和學者青睞。作者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研究員周有光教授,是著名的語言文字研究學者。
(2)富有學術意義。作者對世界文字發展歷史脈絡瞭然於胸,宏觀鳥瞰人類文字係統。詳細全麵的詮釋加上紛繁的素材資料,極富學術性。
(3)論述深入淺齣。相對淺白通俗的材料和大量簡明的配圖,增加瞭可讀性與趣味性,給予讀者更直觀的認識。
作者簡介
周有光
1906年6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1923—1927,就學上海聖約翰大學和光華大學。1928—1949,任教光華大學、江蘇教育學院和浙江教育學院;任職新華銀行,由銀行派駐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1949年迴國,擔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1955年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後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和委員。參加製訂:中文拼音方案;中文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聾人手指字母方案。齣席國際標準組織會議,該組織經國際投票認定中文拼音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是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閤編審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提倡“現代漢字學”和“比較文字學”。齣版北大講稿《漢字改革概論》、清華講稿《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以及《世界文字發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朝聞道集》等專著30餘種,發錶論文300多篇。世界文字發展史目錄。
作為一名業餘的文化愛好者,我對這種宏大敘事類的書籍往往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它們要麼過於學術化到令人望而卻步,要麼又過於通俗化而流於錶麵。但令人驚喜的是,這本《世界文字發展史》在香港商務印書館的版本,似乎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它的文字敘述流暢自然,即便是涉及復雜的音韻學或符號學概念時,作者也總能找到恰當的比喻或實例來加以闡釋,使得非專業讀者也能跟上節奏。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不同文字在近代遭遇西學衝擊時的那種微妙筆觸,既有對傳統文化堅守的理解,又不乏對改革和創新的深刻洞察。它沒有將文字演變塑造成一個綫性的、完美的進步過程,而是展現瞭其中的反復、斷裂與偶發性,這讓曆史顯得更加真實和引人入勝。讀完一部分,我常常會停下來,對著窗外思考,我們今天使用的媒介,又將如何定義未來文字的形態,這種對未來的延展性思考,是這本書最迷人的部分之一。
評分這本厚重的著作,初拿到手,光是那沉甸甸的份量就讓人對周有光先生的治學態度肅然起敬。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濃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衝著“世界文字發展史”這個宏大命題去的。我一直好奇,從那些刻在甲骨上的符號,到如今我們敲擊鍵盤的各種字符,這條漫長而麯摺的演變之路究竟隱藏著怎樣深刻的文化密碼。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清晰,它沒有沉溺於某一特定文字係統的細枝末節,而是高屋建瓴地梳理瞭文字從萌芽到成熟,再到分化、融閤的全球脈絡。尤其是關於錶意文字嚮拼音文字過渡的關鍵節點,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那種跨越不同文明背景進行比較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著實令人嘆服。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瞭人類文明的製高點,俯瞰著這些記錄思想的工具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的思維模式。對於任何一個對曆史、語言學乃至人類文明起源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密度和思考維度,是教科書級彆的寶貴財富。
評分我對語言和符號的興趣,更多源於對古代文明交流的關注。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將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早期漢字放在一個動態比較框架內進行探討的著作。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渴望。它處理不同文字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和尊重,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進行優劣評判,而是深入挖掘瞭每種文字係統在特定地理和文化環境下所能承載的信息量、記憶負擔以及傳播效率。其中關於拼音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多音節和語素獨立性的討論,簡直是精彩的分析案例。通過這本書,我清晰地認識到,文字的發展絕非一個孤立的語言現象,它與農業的齣現、國傢的建立、貿易的需求緊密交織在一起,是人類社會組織結構演變的最直接物證。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分析,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曆史”本身的理解範疇。
評分說實話,我是衝著“港颱原版”這四個字來的,總覺得經過特定齣版機構的篩選和裝幀,內容上會有一些不同的側重或更原汁原味的學術風貌。拿到書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這本書的學術密度非常高,但周先生的行文風格有一種大傢風範,即便是最艱深的概念,讀起來也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感。我個人特彆關注的是文字的“美學”層麵,雖然全書是曆史研究,但作者在描述某些古老書體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形態特徵時,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已經帶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比如他對某些早期字母如何從圖形簡化為抽象符號的過程描述,讓人不禁想象當時的寫字人是抱著怎樣的耐心和智慧。這本書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曆史讀物,它需要你投入時間,甚至需要對照地圖和圖錶反復研讀,但你所付齣的每一分精力,都會得到豐厚的迴報。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文字如何記錄世界,更記錄瞭人類如何通過文字,來構建和定義他們自己所理解的世界。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抱著一種略帶功利的目的——想快速瞭解一些關於漢字起源的獨特見解,畢竟周先生是文字學大傢,總有些旁人未曾觸及的獨到視角。然而,這本書的精彩之處,恰恰在於它構建瞭一個遠超乎我預期的“世界”圖景。它巧妙地避開瞭那種生硬的“時間綫羅列”,而是通過不同文字係統間的互動和張力來推動敘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書寫媒介對文字形態的製約”這一論點的闡述,比如泥闆、莎草紙、竹簡乃至於後來的紙張,這些物質載體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筆畫的走嚮和結構的精簡,實在是非常精妙的觀察。這本書的論證過程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邏輯的嚴密性,它不是在簡單地告訴你“是什麼”,而是在深入剖析“為什麼會這樣”。它強迫你跳齣自己熟悉的語言框架,以一個更具人類學視角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符號係統,這趟閱讀之旅,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認知重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