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世界文字發展史
作者:周有光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02月02日
ISBN:9789620745300
页数:448
尺寸:14.8 x 21 cm
装帧:平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簡介
語言是至基本的信息載體,文字是語言的延長和擴展,有了文字,人類才有書面的歷史記錄。研究文字規律的是文字學,側重文字資料的是文字史。本書是一本脈絡清晰、材料豐富的文字史力作,是周有光教授至有影響的學術著作之一。
本書次序井然的闡述了世界各國文字這個龐大卻内在規律如出一轍的人類文字系統。作者將世界文字歷史分為原始文字時期、古典文字時期、字母文字時期,以時間順序為主綫、本質形態發展變化為分層綫,清晰羅列了文字發展的脈絡,結構明瞭,大量援引數據圖表,並初步分析不同文字的造字法。期間涉及文字的形體變化、簡化和同化進程、字體、種類、風格、序列等等文字穩定性與演變性的外在表現。
書中無處不在著力探索歷史規律,充實了人類文字的史料研究,使我們看到世界文字歷史的整個骨架,是知識時代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
本書特色
(1)本書是多次再版的研究力作,廣受讀者和學者青睞。作者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研究員周有光教授,是著名的語言文字研究學者。
(2)富有學術意義。作者對世界文字發展歷史脈絡了然于胸,宏觀鳥瞰人類文字系統。詳細全面的詮釋加上紛繁的素材資料,極富學術性。
(3)論述深入淺出。相對淺白通俗的材料和大量簡明的配圖,增加了可讀性與趣味性,給予讀者更直觀的認識。
作者簡介
周有光
1906年6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1923—1927,就學上海聖約翰大學和光華大學。1928—1949,任教光華大學、江蘇教育學院和浙江教育學院;任職新華銀行,由銀行派駐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1949年回國,擔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1955年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後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和委員。參加制訂:中文拼音方案;中文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聾人手指字母方案。出席國際標準組織會議,該組織經國際投票認定中文拼音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是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提倡“現代漢字學”和“比較文字學”。出版北大講稿《漢字改革概論》、清華講稿《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以及《世界文字發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朝聞道集》等專著30餘種,發表論文300多篇。世界文字發展史目錄。
说实话,我是冲着“港台原版”这四个字来的,总觉得经过特定出版机构的筛选和装帧,内容上会有一些不同的侧重或更原汁原味的学术风貌。拿到书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但周先生的行文风格有一种大家风范,即便是最艰深的概念,读起来也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感。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文字的“美学”层面,虽然全书是历史研究,但作者在描述某些古老书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形态特征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已经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比如他对某些早期字母如何从图形简化为抽象符号的过程描述,让人不禁想象当时的写字人是抱着怎样的耐心和智慧。这本书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甚至需要对照地图和图表反复研读,但你所付出的每一分精力,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文字如何记录世界,更记录了人类如何通过文字,来构建和定义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世界。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初拿到手,光是那沉甸甸的份量就让人对周有光先生的治学态度肃然起敬。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世界文字发展史”这个宏大命题去的。我一直好奇,从那些刻在甲骨上的符号,到如今我们敲击键盘的各种字符,这条漫长而曲折的演变之路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刻的文化密码。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它没有沉溺于某一特定文字系统的细枝末节,而是高屋建瓴地梳理了文字从萌芽到成熟,再到分化、融合的全球脉络。尤其是关于表意文字向拼音文字过渡的关键节点,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那种跨越不同文明背景进行比较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着实令人叹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俯瞰着这些记录思想的工具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思维模式。对于任何一个对历史、语言学乃至人类文明起源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思考维度,是教科书级别的宝贵财富。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化爱好者,我对这种宏大叙事类的书籍往往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到令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通俗化而流于表面。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世界文字发展史》在香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似乎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的文字叙述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复杂的音韵学或符号学概念时,作者也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实例来加以阐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跟上节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不同文字在近代遭遇西学冲击时的那种微妙笔触,既有对传统文化坚守的理解,又不乏对改革和创新的深刻洞察。它没有将文字演变塑造成一个线性的、完美的进步过程,而是展现了其中的反复、断裂与偶发性,这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读完一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窗外思考,我们今天使用的媒介,又将如何定义未来文字的形态,这种对未来的延展性思考,是这本书最迷人的部分之一。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略带功利的目的——想快速了解一些关于汉字起源的独特见解,毕竟周先生是文字学大家,总有些旁人未曾触及的独到视角。然而,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远超乎我预期的“世界”图景。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生硬的“时间线罗列”,而是通过不同文字系统间的互动和张力来推动叙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书写媒介对文字形态的制约”这一论点的阐述,比如泥板、莎草纸、竹简乃至于后来的纸张,这些物质载体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笔画的走向和结构的精简,实在是非常精妙的观察。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逻辑的严密性,它不是在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在深入剖析“为什么会这样”。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熟悉的语言框架,以一个更具人类学视角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符号系统,这趟阅读之旅,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重塑。
评分我对语言和符号的兴趣,更多源于对古代文明交流的关注。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将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早期汉字放在一个动态比较框架内进行探讨的著作。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渴望。它处理不同文字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尊重,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优劣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每种文字系统在特定地理和文化环境下所能承载的信息量、记忆负担以及传播效率。其中关于拼音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多音节和语素独立性的讨论,简直是精彩的分析案例。通过这本书,我清晰地认识到,文字的发展绝非一个孤立的语言现象,它与农业的出现、国家的建立、贸易的需求紧密交织在一起,是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演变的最直接物证。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本身的理解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