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精)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嘉映 编
图书标签:
  • 生活哲学
  • 幸福感
  • 自我成长
  • 人生思考
  • 心灵成长
  • 积极心理学
  • 人生智慧
  • 价值观
  • 处世哲学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
ISBN:9787532156917
商品编码:17351983170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精)
  • 作者:陈嘉映
  • 定价:39
  • 出版社:上海文艺
  • ISBN号:978753215691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4-01
  • 印刷时间:2015-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97
  • 字数:203千字

编辑**语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是陈嘉映先生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清晰论述。全书从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写起,续之讨论善恶问题、知行关系、行动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以及何为良好生活。其中,作者对功效主义提出了批评,对人生之目的、利益*大化等议题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同时以分析哲学家特有的敏锐和现象学家特有的绵密,对快乐、幸福等基本概念做了深刻细致的辨析。

内容提要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探讨伦 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 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作者陈嘉映有 自己的体会、思考,尝**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 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 不太对不太好,作者尝试讲得*好些。也许没做到— —作者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 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
    

作者简介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1995),《存在与时间读本》(1999),《泠风集》(2001),《语言哲学》(2003),《无法还原的象》(2005),《旅行人信札》(2005),《从感觉开始》(2005年),《哲学科学常识》(2007)《白鸥三十载》(2010)。主要译著有《存在与时间》(1987),《哲学研究》(2001),《哲学中的语言学》(2002),《维特根斯坦读本》(2010),《感觉与可感物》(2010),组织并参与翻译戈尔的《濒临失衡的地球》(1997),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写的《西方大观念》(2008)等。

目录

序言
**章 伦理与伦理学
§1 伦理学这个名称
§2 伦理与道德
§3 伦理学与语言
§4 人该怎样生活:我该怎样生活与人该怎样生活
§5 亚里士多德学科分类中的伦理学:伦理学之知是何种知?伦理学能否教人为善?
§6 伦理学内的分科
§7 伦理学之为伦理领域的穷理:杀人与杀青蛙
§8 说理与劝求
第二章 功效主义与自私的基因
§1 功效主义简介
§2 幸福计算
§3 经济学帝国主义
§4 利益*大化
§5 利己即利他?
§6 看不见的手
§7 “自私的基因”
§8 自利与自私
第三章 事实与价值
§1 “是”与“应当”
§2 从借钱这个事实能够推出应当还钱吗?
§3 自然而然的存在是实然与应然未分之处
§4 简论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5 人文/社会研究的科学化
§6 伦理学是有我之知
§7 评价与“主观”
§8 伦理学重在论理
§9 伦理道德方面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实践中的目的
§1 目的—手段
§2 下棋不是好玩的手段
§3 目的与用途
§4 绘画既非单纯取效也非单纯游戏
§5 创造性与自主性
§6 行医也并非尽于取效
§7 德与才
§8 内向效用
§9 学医是为了悬壶济世吗?
§10 实践传统的式微
第五章 知行关系
§1 知行合一
§2 贺麟论知行合一
§3 知行合一说的困难
§4 深知而与行合一
§5 心理与心性
§6 屈原需要心理治疗吗?
§7 “理论指导实践”
§8 示范
第六章 快乐、幸福、良好生活
§1 快乐是不是好的
§2 目的与欲望
§3 快乐内融在活动中
§4 求乐
§5 苦乐交织与以苦为乐
§6 快乐的天然位置
§7 幸福
§8 自我实现
§9 良好生活
第七章 性善与向善
§1 善(好)这个词
§2 孟子的性善论
§3 荀孟异同
§4 性有善有恶论与性无善无恶论
§5 善“不与恶做对”
§6 成心输棋与有意为恶
§7 “一体之心”
§8 德性与本能
§9 “道德考量”
§10 向善与虚伪
第八章 个殊者与普遍性
§1 不同的立身之本
§2 相对主义
§3 底线伦理
§4 汉斯·昆的“真正的宗教”
§5 家族相似与重叠共识
§6 环境之为内在制约
§7 普遍与会通
§8 个殊者实现自身


《静观人生:如何在喧嚣中寻得内心安宁》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声音裹挟,被外界的评价左右,在追逐名利、证明自我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内心最初的方向。疲惫、焦虑、迷茫,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渴望一种更深刻的联结,一种不被外界干扰的内在平静,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我们似乎难以找到停靠的港湾,更遑论安放疲惫的心灵。 《静观人生:如何在喧嚣中寻得内心安宁》并非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也非鼓吹某种玄奥的哲学理论。它更像是一场温和的邀请,邀请你放慢脚步,深入自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模式。这本书将引导你探索内心深处的渴望,理解那些反复出现的困惑,并最终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通往宁静生活的路径。它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段旅程,一段在喧嚣尘世中,回归本真,照见自我的旅程。 第一部分:倾听内心的低语——重塑对“好生活”的认知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着关于“成功”和“好生活”的标准:高薪的工作、名贵的房产、显赫的地位,以及那些在社交媒体上闪闪发光的“完美”生活。然而,有多少人真正因为拥有了这些而获得了持久的幸福?更多时候,我们发现,当我们达到一个目标时,新的欲望又会随之而来,永无止境的追逐让我们身心俱疲。 本书将从根本上挑战这些外在赋予的标准。它会带领我们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去探寻: “好生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告别物质至上的迷思,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真正滋养心灵、带来满足感的元素。它可能是一种深刻的体验,一段真挚的情感,一次有意义的创造,或是一份对世界的贡献。 是什么让我们对“不足”感到焦虑? 探讨社会比较、竞争压力以及内在的不安全感如何驱使我们不断向外索取,而忽略了内心的丰盈。我们将学习识别并超越这些焦虑的根源,培养一种“够好”的认知。 如何区分“需要”与“欲望”? 学习区分生存的基本需求和由环境、文化、他人期望所塑造的欲望,从而有意识地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将精力集中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重塑个人价值体系。 引导读者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影响的价值判断标准,让个人的选择与行动,真正源于内心的认同,而非盲从或攀比。 第二部分:穿越喧嚣的迷雾——培养内在的定力与专注 现代生活充斥着各种干扰:手机的提示音、海量的信息、无处不在的广告,以及周遭人群的各种声音。这些干扰如同迷雾,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难以专注于当下,更难以与自己的内心深度对话。 本部分将提供一系列实用且易于实践的方法,帮助你在这片喧嚣中建立起内在的定力: “正念”的力量:活在当下。 介绍正念的核心理念,并非要你时刻保持高度警觉,而是学习如何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关注此时此刻的体验——无论是呼吸、身体的感觉,还是眼前的景象、耳边的声音。我们将通过简单的练习,如正念呼吸、正念行走,来培养这份觉察力。 对抗信息过载:信息的“断舍离”。 学习如何有选择地接收信息,识别哪些信息是有益的,哪些是无用的噪音。我们将探讨如何设置信息边界,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从而释放更多的 mental space。 培养深度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 介绍“深度工作”的理念,并提供具体的策略,如番茄工作法、时间块规划等,帮助你在日益碎片化的环境中,培养一次专注于一项重要任务的能力。 数字世界的“静心”术。 探讨如何在依赖科技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学习如何利用科技来辅助而非奴役生活,例如设置“无干扰时段”、定期进行“数字排毒”等。 理解并管理情绪波动。 情绪是我们内心状态的晴雨表。我们将学习识别不同情绪的来源,理解它们的存在,并学习如何以更健康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第三部分:与自我对话——建立真实而深刻的联结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常常是我们自己。我们忙于应付工作、家庭、社交,却鲜有时间真正停下来,与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进行对话。这种疏离,导致我们对自己的需求、感受、甚至存在的意义都感到模糊。 本书将邀请你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建立与内心更深刻、更真实地联结: 发掘内在的“指南针”:直觉的力量。 学习如何倾听和信任自己的直觉,它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智慧的低语。通过反思过往经历,理解直觉的运作模式,让它成为指导我们做出重要选择的可靠依据。 感恩的力量: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练习感恩,并非要我们忽略生活中的困难,而是将焦点转移到那些值得感激的事物上。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感恩日记、日常的感恩练习,来提升幸福感,减少抱怨。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拥抱脆弱。 真正的力量并非源于完美的表象,而是源于敢于承认并拥抱自己不完美之处的勇气。我们将学习如何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接纳自己的脆弱,从而获得真正的内在自由。 探索个人兴趣与热情。 鼓励读者去探索那些能让自己感到兴奋、充满活力的事物,即使它们看起来“没有用”或“不符合主流”。找到并投入这些能够滋养灵魂的活动,是构建充实人生的重要基石。 构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真正的联结并非建立在 superficial 的交往之上,而是基于真诚、理解和支持。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有益和有害的关系,以及如何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维系那些真正滋养我们心灵的友谊与亲情。 第四部分:行之于途——将宁静融入日常实践 “良好生活”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终点,而是一个在日常的点滴行动中不断实践、生长的过程。它不是靠一时的顿悟,而是靠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调整。 本书将帮助你将前文所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让内心的宁静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制定个性化的“宁静计划”。 基于前文的自我探索,鼓励读者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日常习惯和实践方式,将正念、专注、自我对话等融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从容不迫。 学习如何在压力、挫折和困难面前,运用内在的定力和智慧,保持冷静,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被负面情绪淹没。 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角落”。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工作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哪怕只是片刻的独处,用于冥想、阅读、写日记,或是仅仅静静地坐着,让心灵得以喘息和修复。 持续学习与成长:永不停止的探索。 认识到“良好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反思自身,并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调整和优化。 将“良好生活”的理念传递出去。 当我们自身获得内心的平静与丰盈时,这种积极的影响力也会自然而然地辐射到周围。分享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宁静、和谐的世界。 结语: 《静观人生:如何在喧嚣中寻得内心安宁》是一本陪伴你踏上自我发现与内心成长的旅程的书。它不是一个告诉你“应该如何”的教条,而是一个邀请你“去尝试”的指南。通过倾听内心的声音,穿越喧嚣的干扰,与真实的自我建立联结,并将这一切付诸于日常的实践,你将渐渐发现,那份久违的宁静,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你我每一个当下,等待着被照见,被安放。这趟旅程,或许充满挑战,但终将带你抵达一个更加平和、充实、并真正属于你的“良好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酣畅淋漓,文字的韵律感极强,读起来仿佛在听一曲悠扬的乐章。作者在构建叙事结构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逻辑严密却又不失灵动,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想在文字间自由跳跃的快乐。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那些充满诗意的描述,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哲学的光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在情感层面上给予了读者强有力的支撑,让人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有些抗拒,觉得可能太过沉闷,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你不得不停下来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过程与目的”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它提醒我,生命的美好往往存在于那些看似无用、却充满生命力的“行走”之中,而非仅仅是到达终点时的那份荣耀。这本书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徒步旅行,沿途的风景各有千秋,每一次驻足和喘息,都是对生命更深一层的理解。它让我对“如何度过时间”这件事,有了全新的敬畏和规划。

评分

对于一个在信息爆炸时代努力寻找内心平静的人来说,这本书无异于一股清流。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最朴素的文字,直击人心的本质。它不像一些哲学书籍那样让人望而却步,而是像一位智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循循善诱。书中对“当下”的强调,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对未来的过度焦虑和对过去的沉湎。我开始学着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的体验上,哪怕是简单的呼吸和行走,都变得有了重量和意义。这种实实在在的改变,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它教会我如何脚踏实地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良好生活”。

评分

这部书真是引人入胜,它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去探访那些古老哲人的思想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阐述得清晰易懂,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领略到智慧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现实困境的勇气和方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学养,他总能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联系起来,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有了一种微妙的转变,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而是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思想读物,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好生活”的理解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挑战了我许多固有的观念。作者的论证过程充满了思辨的张力,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被包装起来的虚假繁荣和精神贫瘠。我特别欣赏他对“内在价值”的坚持,那种不随波逐流、忠于自我的精神,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陷入沉思,甚至会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工具和框架,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定义自己的价值坐标。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迷失,促使我们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