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是陈嘉映先生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清晰论述。全书从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写起,续之讨论善恶问题、知行关系、行动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以及何为良好生活。其中,作者对功效主义提出了批评,对人生之目的、利益*大化等议题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同时以分析哲学家特有的敏锐和现象学家特有的绵密,对快乐、幸福等基本概念做了深刻细致的辨析。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探讨伦 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 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作者陈嘉映有 自己的体会、思考,尝**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 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 不太对不太好,作者尝试讲得*好些。也许没做到— —作者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 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1995),《存在与时间读本》(1999),《泠风集》(2001),《语言哲学》(2003),《无法还原的象》(2005),《旅行人信札》(2005),《从感觉开始》(2005年),《哲学科学常识》(2007)《白鸥三十载》(2010)。主要译著有《存在与时间》(1987),《哲学研究》(2001),《哲学中的语言学》(2002),《维特根斯坦读本》(2010),《感觉与可感物》(2010),组织并参与翻译戈尔的《濒临失衡的地球》(1997),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写的《西方大观念》(2008)等。
序言
**章 伦理与伦理学
§1 伦理学这个名称
§2 伦理与道德
§3 伦理学与语言
§4 人该怎样生活:我该怎样生活与人该怎样生活
§5 亚里士多德学科分类中的伦理学:伦理学之知是何种知?伦理学能否教人为善?
§6 伦理学内的分科
§7 伦理学之为伦理领域的穷理:杀人与杀青蛙
§8 说理与劝求
第二章 功效主义与自私的基因
§1 功效主义简介
§2 幸福计算
§3 经济学帝国主义
§4 利益*大化
§5 利己即利他?
§6 看不见的手
§7 “自私的基因”
§8 自利与自私
第三章 事实与价值
§1 “是”与“应当”
§2 从借钱这个事实能够推出应当还钱吗?
§3 自然而然的存在是实然与应然未分之处
§4 简论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5 人文/社会研究的科学化
§6 伦理学是有我之知
§7 评价与“主观”
§8 伦理学重在论理
§9 伦理道德方面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实践中的目的
§1 目的—手段
§2 下棋不是好玩的手段
§3 目的与用途
§4 绘画既非单纯取效也非单纯游戏
§5 创造性与自主性
§6 行医也并非尽于取效
§7 德与才
§8 内向效用
§9 学医是为了悬壶济世吗?
§10 实践传统的式微
第五章 知行关系
§1 知行合一
§2 贺麟论知行合一
§3 知行合一说的困难
§4 深知而与行合一
§5 心理与心性
§6 屈原需要心理治疗吗?
§7 “理论指导实践”
§8 示范
第六章 快乐、幸福、良好生活
§1 快乐是不是好的
§2 目的与欲望
§3 快乐内融在活动中
§4 求乐
§5 苦乐交织与以苦为乐
§6 快乐的天然位置
§7 幸福
§8 自我实现
§9 良好生活
第七章 性善与向善
§1 善(好)这个词
§2 孟子的性善论
§3 荀孟异同
§4 性有善有恶论与性无善无恶论
§5 善“不与恶做对”
§6 成心输棋与有意为恶
§7 “一体之心”
§8 德性与本能
§9 “道德考量”
§10 向善与虚伪
第八章 个殊者与普遍性
§1 不同的立身之本
§2 相对主义
§3 底线伦理
§4 汉斯·昆的“真正的宗教”
§5 家族相似与重叠共识
§6 环境之为内在制约
§7 普遍与会通
§8 个殊者实现自身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酣畅淋漓,文字的韵律感极强,读起来仿佛在听一曲悠扬的乐章。作者在构建叙事结构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逻辑严密却又不失灵动,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想在文字间自由跳跃的快乐。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那些充满诗意的描述,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哲学的光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在情感层面上给予了读者强有力的支撑,让人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有些抗拒,觉得可能太过沉闷,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你不得不停下来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过程与目的”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它提醒我,生命的美好往往存在于那些看似无用、却充满生命力的“行走”之中,而非仅仅是到达终点时的那份荣耀。这本书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徒步旅行,沿途的风景各有千秋,每一次驻足和喘息,都是对生命更深一层的理解。它让我对“如何度过时间”这件事,有了全新的敬畏和规划。
评分对于一个在信息爆炸时代努力寻找内心平静的人来说,这本书无异于一股清流。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最朴素的文字,直击人心的本质。它不像一些哲学书籍那样让人望而却步,而是像一位智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循循善诱。书中对“当下”的强调,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对未来的过度焦虑和对过去的沉湎。我开始学着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的体验上,哪怕是简单的呼吸和行走,都变得有了重量和意义。这种实实在在的改变,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它教会我如何脚踏实地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良好生活”。
评分这部书真是引人入胜,它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去探访那些古老哲人的思想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阐述得清晰易懂,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领略到智慧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现实困境的勇气和方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学养,他总能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联系起来,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有了一种微妙的转变,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而是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思想读物,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好生活”的理解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评分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挑战了我许多固有的观念。作者的论证过程充满了思辨的张力,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被包装起来的虚假繁荣和精神贫瘠。我特别欣赏他对“内在价值”的坚持,那种不随波逐流、忠于自我的精神,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陷入沉思,甚至会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工具和框架,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定义自己的价值坐标。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迷失,促使我们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