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修订版)/历代碑帖法书选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修订版)/历代碑帖法书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法书
  • 欧阳询
  • 九成宫醴泉铭
  • 唐朝
  • 字帖
  • 临摹
  • 艺术
  • 书法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文物
ISBN:9787501043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78694739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修订版)/历代碑帖法书选
  • 作者:编者: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 定价:14
  • 出版社:文物
  • ISBN号:978750104319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6-01
  • 印刷时间:2015-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7

内容提要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其书 法特点是用笔方整,笔力刚劲,一笔不苟,结体严谨 中见疏朗,也就是说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问架开 阔得当。我们在临写时,要注意每一点画(点、横、 竖、撇、捺、折、钩……)的形状和运笔的特点,力 求达到和碑帖上的书体一致,这就必须反复对照临写 ,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此碑由于年久腐蚀,椎拓过多,笔画变细,到清 初时已非常瘦细,后又被人加刻使粗,也就失去本来 的面貌。此碑翻刻本极多,但好的很少。旧时有两种 宋拓本,其一“栉”字未损本,已十分珍贵了;其二 “重”字未损本,*为罕见。我们影印的拓本,早于 “栉”字本与“重”字本,与前二者相较,历代碑帖 法书选编辑组编著的《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不 仅笔墨丰映,而且字迹清晰。原拓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
    

目录

正文


历代碑帖法书选:魏晋风骨与唐韵流芳 【卷一:魏晋风骨——碑碣石刻的苍劲与古朴】 一、《曹全碑》(汉代): 碑文概述与历史背景: 本卷精选了东汉灵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立的《曹全碑》。此碑是汉代隶书的典范之作,记录了东汉名臣曹全的生平事迹及其功绩。在东汉碑刻林立的时代,《曹全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秀美隶书”的代表。它不仅是书法史上的重要文献,更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书法艺术赏析: 碑文结体扁平,笔画中锋用笔,蚕头燕尾(波磔)的运用尤为精妙。起笔方圆兼备,收笔轻盈灵动,线条饱满圆润,如春蚕吐丝,极富韵致。其风格清劲秀逸,一扫早期隶书的古拙之气,展现出成熟汉隶的典雅风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疏密得当,气韵贯通,为后世楷书和行书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拓本与研究价值: 本选本收录了最为清晰、流传有序的清代拓本,尽可能还原了原碑的肌理与风貌。通过对该碑的深入学习,可领略汉代隶书“入木三分”的书写力度和结构之美。 二、《乙瑛碑》(汉代): 碑文概述与历史背景: 汉代碑刻中,被称为“汉隶三碑”之一的《乙瑛碑》,是研究汉代碑刻结构体系不可或缺的作品。该碑立于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记录了乙瑛协同张霸等人上书请立孔子后裔太常卿的事件。 书法艺术赏析: 相较于《曹全碑》的秀美,《乙瑛碑》更显雄浑与古朴。其笔画结构严谨,横向取势明显,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端庄、肃穆的气质。波磔的运用较为内敛,但力度十足,特别是横画末端的收笔,常常以方折处理,体现出汉隶的古拙遗风。结字上,字形略宽,重心偏低,给人以稳健厚重之感,是学习汉隶“蚕头燕尾”的极佳范本。 教学侧重: 本部分重点解析如何从《乙瑛碑》中汲取结构上的力量感和笔画的厚度,为进一步学习楷书的方笔和中锋用笔打下坚实基础。 三、【过渡篇章】:魏晋风流的转折——从隶书到楷书的萌芽 在汉隶的鼎盛之后,书体开始向方正的楷书演变,这一时期的碑刻充满了探索和过渡的意味。 二、《夏侯度造像记》(北魏): 造像碑的特殊性: 这一时期的造像记是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它们多刻于佛教造像的基座或碑身,字体上深受民间书风和金石气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魏碑”风格。 书法艺术赏析: 《夏侯度造像记》是北魏早期较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其特点是笔力遒劲,结体瘦长挺拔,具有强烈的金石气。点画的起收多用方笔,转折处棱角分明,少有圆润的隶书波磔,更多地展现出楷书的雏形。线条的粗细变化剧烈,如刀刻斧凿,气势磅礴。 艺术价值: 学习此碑,旨在体会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书风对正统书法的冲击与融合,体会那种朴拙、雄强、不加修饰的生命力。 三、《张猛龙碑》(北魏): 碑文背景: 北魏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碑文内容为表彰张猛龙的功绩,是北魏楷书“高峰”的代表。 书法艺术赏析: 《张猛龙碑》以其险峻、瘦硬著称。结体上,字形向上拔高,重心偏上,呈现出一种“仰势”的动态美。笔画瘦硬挺拔,如钢筋铁骨,方笔用得多,转折处方硬有力。墨韵上,由于刻制工艺和时间的流逝,拓本常常展现出“飞白”和“枯笔”的效果,更增添了古朴苍劲的韵味。 对后世楷书的影响: 它是后世唐代欧、虞、褚等大家学习楷书的重要参照,尤其对颜真卿一派的雄强风格有深远影响。本选本着重展现其结构上的险绝与笔力上的刚健。 【卷二:唐韵流芳——楷书的规范与创新】 一、《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唐代): 碑文背景: 唐初,虞世南奉敕重修孔庙时所立,是其楷书代表作。 书法艺术赏析: 虞世南的书法师承智永(王羲之的七世孙),以“外柔内刚”著称。此碑体态端庄,结字内擫(收敛),笔法圆润含蓄,被誉为“温润如玉”。其特点是笔力内含而不外露,线条圆润饱满,转折处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火气。点画间的疏密关系处理得极其精妙,通篇气韵平和,具有极高的法度感和韵味感。 学习重点: 适合初学者入门,体会楷书“中和之美”,学习如何做到笔力充足而不失温和。 二、《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唐代): 碑文背景: 记述玄奘法师译经功绩,是褚遂良代表作中最为著名的行楷碑刻之一。 书法艺术赏析: 褚遂良在唐初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书法融合了南朝的秀逸和初唐的规范。此碑虽为行楷,但楷书部分笔画精巧多变。其主要特点是线条纤细、骨力劲健,结体欹侧多变,具有强烈的动态感和灵动性。与其师虞世南的平稳不同,褚书多取“险势”,于险中求平稳,笔画中充满了韵律和节奏的变化。特别是在提按转移时,处理得极其巧妙,使得整体字形轻盈飘逸。 价值体现: 本选本选取其楷书的精要部分,展示唐代楷书如何突破初唐的刻板,走向更加自由和富有表现力的阶段。 三、【总结与展望】: 本《历代碑帖法书选》旨在系统梳理中国书法自汉隶肇始,历经魏晋变革,至唐代楷书成熟和鼎盛的发展脉络。所选碑帖皆为历代公认的法帖经典,涵盖了隶书的雄浑古朴、魏碑的瘦硬苍劲以及唐楷的典雅规范。通过对比学习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学习者能够全面掌握不同书体在结构、笔法、章法上的核心要义,构建扎实的书法基础,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全书配有精细的考证和详尽的笔法解析,是书法爱好者、专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思路,展现了编辑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书法学习脉络的清晰认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碑帖原貌呈现出来,更是在细节处做了许多恰到好处的引导和辅助。比如,在关键笔画的示范部分,它似乎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告诉我如何去理解欧阳询的“骨力”与“法度”,那种中宫紧收、外拓筋骨的结构美学,通过清晰的对比和间架结构的分析,变得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可以被拆解和学习的具体步骤。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难点字上的不同版本对照,虽然篇幅有限,但那种点到即止的对比分析,比冗长的大段文字论述来得更有效率和力量。作为一名已经接触书法有些年头的人,我常常在模仿中感到困惑,但翻阅这本书时,总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点,体会到为何欧阳询能成为“书圣”之一的真正奥秘。它不是简单地复印旧物,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做了现代化的、更利于学习的梳理工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用心了,纸张的手感非常好,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能感觉到出版者的诚意。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的设计,那种素雅的配色和排版,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敬意。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墨色浓淡得宜,线条的锐利度和层次感都得到了极好的还原,即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那些细微的转折和提按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临摹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买过一些其他出版社的碑帖,有些版本在放大后细节就模糊不清了,但这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仿佛原石拓片就在眼前,每一个点画的“精气神”都得到了尊重和保留。每一次摊开它,都像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种端庄大气之美,让人心神宁静,也激发了学习的强大动力。对于真心想深入研究楷书法帖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而它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评分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它足够大,能清晰展现字体的结构,但又不会大到让人在书桌上感到局促难用。便于平铺,这是临帖的硬性要求,这本书的装订方式做到了这一点,翻页时不易合拢,能让学习者安心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笔墨的运行上。而且,虽然内容极其精深,但它的定价相对而言是相当合理的,考虑到所用的纸张质量和印刷工艺的复杂程度,这简直是物超所值。对于学生党或者预算有限但又追求高品质学习资料的爱好者来说,这本绝对是首选。我试着用不同的毛笔和墨水去描摹书中的字帖,发现由于底本的清晰度高,即便是使用较小的楷书进行练习,也丝毫不会感到吃力,这极大地提升了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时心里还有点忐忑,担心所谓的“修订版”会不会过度修饰而失去了原帖的风韵。但当我拿到实物后,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它保留了唐代拓本那种特有的苍劲和历史的斑驳感,没有那种现代数码处理特有的“失真”的锐利感。那些岁月留下的蚕食痕迹,那些细微的飞白和枯笔,都被非常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对于体会魏晋风骨和初唐气象至关重要。我甚至能从中感受到拓工的力度和时代的空气。这种对“旧”的尊重,恰恰体现了对“真”的追求。很多学习者,包括我自己,都深知书法学习的道路上最怕的就是失真,一旦失去了对原帖精神面貌的把握,所有的练习都可能变成无源之水。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克制和专业,让你能专注于和古人对话,而不是被现代的审美趣味所干扰。

评分

每一次重新审视这本帖,总能有新的感悟,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也是这本优秀选本的功劳。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关于“楷书之美”的深度研究报告,只不过它用的是最直观的视觉语言。我发现,比起那些只注重笔法技巧的书籍,这本书更侧重于让你理解结构在书法中所占的“地基”地位。那些看似呆板的横平竖直背后,蕴含着无穷的变化和张力。这种宏观的理解,帮助我跳出了单纯模仿单个笔画的怪圈,开始思考整个字形如何在方寸之间达到平衡与和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楷书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参照系”,一个可以长期依赖、反复参阅的艺术宝库。它让“九成宫”这四个字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成为一种可以被触摸、被感受、被内化的审美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