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什么是强迫症?它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应该如何干预呢?家人在干预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看待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基于这些问题,东振明老师带领盖德焦虑障碍研究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共同策划了本书,李远、孙芳、洪佳著的《走出强迫症(Ⅱ正念体悟疗法自助手册)》旨在通过通俗的讲解和典型的案例,给出对强迫症个体有所帮助的答案。 李远,孙芳,洪佳 著 李远,1969年出生,福建厦门人,现为厦门市金尚中学心理中心主任、不错心理教师,二级心理咨询师,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及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兼职心理教研员,漳州师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心理学专业客座副教授,厦门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要成员。李远老师199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后在教师进修学校和师范学校从事心理学理论教学和教研工作,2001年开始到中学从事专职心理教育工作,具有10年一线的初中生心理活动课教学经验和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其现场活动课和论文等多次荣获一等奖,多次开设省市乃至面向的心理观摩课,出版个人专著《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及配套的教师用书丽本,曾多次应邀到等这本书的排版和章节设计也相当用心,完全没有那种传统自助书籍的枯燥感。它的每一部分内容衔接得非常自然,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你不会感到突兀的跳跃,而是被温和地推着向前走。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或者案例分析,它们都处理得非常克制和真实,没有戏剧化的反转,都是生活里那种平淡却又深刻的瞬间。这让我更能将书中的理念与我自己的日常碎片联系起来。比如,书中探讨了如何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带有强烈道德评判的念头时,它提供的视角是去审视这些念头的“能量”和“形态”,而不是去评判其“内容”的好坏。这个角度的转换,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我过去总是在跟“内容”死磕,试图逻辑上说服自己“这个想法是错的”,结果越辩论越陷得深。这本书的智慧在于,它教你如何从“辩论场”走出来,站在安全距离外欣赏这场思维的表演。这种解放感,是其他很多书籍没能给予我的。
评分坦白说,我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市面上同类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充斥着过于乐观和不切实际的口号,读完后反而会给自己增加新的压力——“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我却不行?”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明显不同,它更像是一本老朋友的私密日记,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文字的编排非常注重细节,很多地方的措辞极其温柔,仿佛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个受伤的灵魂。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完美”的强调,它反复提醒读者,在探索的路上感到挫败、感到反复是很正常的,这恰恰证明了你正在努力,而不是一个“失败者”。这种对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被理解。我记得有一次,我正被一个强迫思维困扰得焦头烂额,随手翻开书中的某一页,正好读到关于“为思绪命名”的练习。那个瞬间,那个练习就像一根及时的救命稻草,让我从思维的漩涡中抽离出来,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而不是被困者。这种即时性的帮助,远比空泛的鼓励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深度的“自我校准”。我发现自己开始注意那些过去被我忽略的身体信号。以前,焦虑就是一种模糊的、全身性的不适感;现在,我能分辨出那是胃部的紧缩,是肩膀的僵硬,还是胸腔里那股无处安放的热流。书中对这些生理反应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能够更早地介入,在念头完全发酵成风暴之前,先处理好身体的反应。这套方法论的扎实之处在于,它并不否认痛苦的真实性,反而尊重它,并提供了一个与之共存的、更有力量的方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逃避”这个主题时的坦诚。很多书会把逃避描绘成必须彻底根除的敌人,但这本书却承认,在某些时刻,短暂的休息和策略性的后退是必要的自我保护。这种务实和不苛求完美的态度,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让我能够更松弛地面对治疗过程中的起起伏伏。
评分这本厚厚的册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触感,就让人感觉这不只是一本普通的书,更像是一个陪伴者。我之前尝试过不少自我帮助的书籍,大多是讲理论、列清单,读完后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但真要落地到生活里,那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和身体反应,依旧像顽固的藤蔓一样缠绕着我。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其他书那样急于给你一个“解药”,反而更像是一个耐心的向导,引导你去观察、去体验。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觉察”的过程,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有人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自己过去是如何被那些无休止的念头牵着鼻子走的。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深呼吸,尝试书里提到的那些微小的练习,比如专注于呼吸的起伏,或者感受脚底与地面的接触。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让原本抽象的“正念”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学理论,而是每天都可以实践的工具。它没有承诺奇迹般的转变,却实实在在地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框架,让我开始明白,对抗可能并非唯一的出路,接纳与观察或许才是更长远的策略。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时间感”的重塑。强迫症常常让人活在对未来的灾难性预测,或者对过去某个瞬间的反复推演中,真正属于自己的“当下”变得极其稀薄。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练习,像细密的针脚一样,将我的意识重新缝合到“此时此刻”。它并非要求我“停止思考”,而是引导我去体验“思考的暂停键”。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将心智比喻成一个忙碌的交通路口,而正念就是那个站在路口指挥交通的警察,他不会阻止车辆(念头)的通行,但他能确保交通不至于完全堵塞。这种比喻非常形象,而且赋予了我一种主动的控制感,尽管这种控制并非是对外界的干预,而是对自己注意力的管理。读完后,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如果”或“万一”拉走。虽然挑战依旧存在,但现在我拥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参照系,一个可以随时停下来,重新定位的内在指南针,这本册子无疑是这份指南针的设计图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