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体寄生虫学 第8版八版 诸欣平 人民卫生出版社
定价:48.00元
售价:16.8元,便宜31.2元,折扣35
作者:诸欣平 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7169967
字数:
页码:
版次:8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体寄生虫学(人卫八版/本科临床/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与实验指导(二版/本科临床配教) 点击进入>>>>
内容提要
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减轻学生负担和体现“干细胞”教材特色,《“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8版)》精炼文字、压缩字数,注重提高内容质量,并根据学科需要,采用大16开国际开本、双色或彩色印刷,以提高印装质量和可读性。同时,在每一页都增加了留白,便于学生记录和标记书中重点知识。为满足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教材系列化、立体化和数字化建设,大部分教材配有配套教材和数字出版的教学资料,并实现了全套教材的网络增值服务,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数字化资源共享。
目录
作者介绍
诸欣平,女,1955年11月生于上海。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病原生物学系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旋毛虫专业委员会(ICT)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国际医学寄生虫学杂志》、《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等专业期刊的编委。人选“北京市跨世纪人才工程”和“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计划”。获“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和“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是2011年北京市博士论文的指导教师。
从事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三十年,是北京市精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分课题、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教委科技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外主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16篇。获国家发明授权5项。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专业书籍和教材15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
苏川,男,1970年7月出生于江苏吴江。医学博士。现在为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江苏省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和江苏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理事。入选江苏省“青兰工程”、“333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人才培养计划。
参加基础医学教学工作至今已有20年。科研方面,主要从事以血吸虫病为主的寄生虫感染免疫相关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973”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并以主要参加者身份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欧共体基金项目、国务院总理预备金血防专项基金资助课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研究。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外SCI论文20篇。近年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奖4项,授权和申报国家发明共4项。
吴忠道,男,1962年4月生于江西。现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地方病协会理事、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常委;《热带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等专业杂志、《TropicalMedicineandHealth》和《ParasitologyResearch》等国际杂志编委。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16年,主编教材2部,是多部教材的副主编或编委。主持“973”课题1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项目课题;发表SCI论文40多篇。获得2002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1等奖,2010年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宝钢教师奖。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曾经在医学实验室工作的普通人,我深知一本严谨的教材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这本《人体寄生虫学》八版,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本值得信赖的专业著作。它在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策略方面,提供了非常扎实和前沿的理论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地方性寄生虫病的详细分析,包括它们在特定地理区域的传播特点、易感人群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这让我明白,寄生虫的防治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公共卫生、环境科学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复杂课题。书中关于监测和预警机制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在面对潜在的寄生虫疫情时,科学的预判和及时的干预有多么关键。这本书的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每一部分的知识点都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让我能够对其内容深信不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的体现。
评分这本《人体寄生虫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微生物和它们如何在我们体内生存感到着迷,而这本八版教材简直是这个领域的百科全书。我尤其喜欢它详细地描述了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从卵、幼虫到成虫,每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和传播途径都讲解得非常透彻。例如,对于疟原虫的介绍,书中不仅列举了不同种类的疟原虫,还细致地描绘了它们在蚊子和人体内复杂的生命周期,以及感染后会在肝脏和红细胞内发生的种种变化。图片和插画的质量也令人称赞,那些形态各异的寄生虫图像,虽然有些看了会让人头皮发麻,但确实是学习认识它们的绝佳辅助。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章节划分清晰,逻辑性很强,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虽然我是个普通读者,但这本书的专业性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医学课堂,收获颇丰。我甚至开始关注起身边的环境卫生,因为书中关于寄生虫传播的知识,让我对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多了几分警惕。总的来说,这本教材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对生命奥秘的探索,让我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医学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总觉得一本好教材不仅要传递前沿知识,更应该蕴含历史的沉淀。这本《人体寄生虫学》八版,在诸欣平教授的带领下,似乎就做到了这一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寄生虫疾病的溯源和演变过程的阐述,虽然不是重点,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它让我联想到过去人们是如何与这些看不见的敌人搏斗,以及医学科学是如何一点点突破的。书中对于许多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的演进,也仿佛是一部浓缩的医学发展史,让我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我甚至会去翻阅一些老版本的教材,对比一下不同时期对同一寄生虫的认识差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实在是太有趣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严谨,学术性强,这恰恰是我所喜欢的,它不回避任何细节,也不做任何夸大其词的描述,只是客观地呈现事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曾经困扰人类的疾病,如今是如何被我们认识和控制的,这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不懈努力,让我深受鼓舞。
评分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本身就对一些比较“另类”的科学领域有浓厚的兴趣,而人体寄生虫学无疑属于这一范畴。这本书在描述寄生虫的“生活方式”时,简直像是在讲述一部微观世界的奇幻史诗。有些寄生虫为了生存,能够发展出极其复杂的策略,比如伪装、寄主操控,甚至与共生菌的协同作用。书中对这些“生存智慧”的揭示,让我感到既惊叹又有些不寒而栗。我喜欢它在描述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时,不乏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比如某些寄生虫如何巧妙地规避宿主的免疫系统,或者如何利用宿主的生理机制来完成繁殖。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生命竞争”的厚重史书,而那些寄生虫,就是其中最狡猾、最顽强的“战士”。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时会非常生动,即使是复杂的生物学概念,也能被描述得清晰易懂,这在学术著作中是很难得的。
评分我通常阅读书籍会比较注重它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这本《人体寄生虫学》八版,在这方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关于寄生虫的形态学描述,不仅详细,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的关键特征,这对于学习寄生虫鉴定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尝试过在实验室里自己观察标本,书中提供的鉴定要点,成为了我最可靠的指南。而且,书中还对不同寄生虫的致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器官和系统水平,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免疫学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的论述,这让我明白,我们的身体是如何与寄生虫抗争的,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感染后症状更严重,有些人则表现得比较轻微。这本书的附录和参考资料也非常丰富,这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线索。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医学生,但它让我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医生们的工作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