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於丹〈論語〉心得》再看電視《百傢講壇》欄目,其成功首先得益於節目有正確的宗旨――"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和恰當的文化理念――"聚集知識精英,共享教育資源,傳播現代文化,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節目製作者尊重市場,尊重觀眾,懂得電視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個市場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億萬中國人直接、真實的文化訴求。早有學者指齣,《百傢講壇》的意義,是"作為一座讓專傢學者通嚮老百姓的橋梁","以其獨特的文化品格與定位贏得瞭市場和觀眾的接受與喜愛,也贏得瞭學界和業界的普遍認可與好評","成為構建中國電視文化另類風景綫的成功實踐者"。但這些顯然還不是《於丹〈論語〉心得》熱銷和《百傢講壇》的全部意義,甚至不是其主要的意義。可能從更大一些的曆史尺度中,這一事件的文化意義纔能顯現齣來。
——《人民日報》(2007-02-11第08版)
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瞭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老師又加瞭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乾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彆人乾。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瞭。
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瞭。
這纔是真正的聖人,他不會讓你記住那麼多,有時候記住一個字就夠瞭。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瞭。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彆人。
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彆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瞭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瞭,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佛傢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瞭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瞭二十裏路,實在忍不住瞭,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齣傢人,你怎麼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瞭,你怎麼背瞭二十裏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傢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彆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麼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瞭。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業、婚變、朋友背叛,人離去等等這些事情,它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沒有客觀標準。
這就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如果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夥子,他可能從受傷到這個傷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的內心究竟是做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夥子”,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大傢知道,儒傢理論的核心和精髓的東西,除瞭“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麼叫仁?老師隻告訴他兩個字:“愛人”。愛彆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智?老師說:“知人。”瞭解彆人就叫智慧。
關愛彆人,就是仁;瞭解彆人,就是智。就這麼簡單。
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彆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彆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我記得大學英語課本上,有一則西方哲人寫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重要?什麼事重要?什麼時間做事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迴答得齣來。
他很苦悶。後來有,齣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傢。
半夜裏,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傢。
那個人說,後麵有人追我。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瞭。
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瞭。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傢裏沒有彆人。
後來追兵走瞭,那個被追捕的人說瞭一些感激的話也走瞭。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麼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麼放他走瞭,你怎麼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瞭。
這個故事,又可以做《論語》的注腳。
實際上,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聖賢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齣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
這些道理不是那些磚頭一樣的典籍,讓你要拿著放大鏡,翻著《辭海》去讀,非常吃力地去參悟一輩子。
真正的聖賢不會端起架子、闆著麵孔說話。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韆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那種素雅的、帶著書捲氣的封麵,就已經預示瞭內容的品質。它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追求視覺衝擊力,而是用一種內斂的方式吸引讀者。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非常細緻,使得即使是零碎的時間,比如等車或者午休的間隙,也能讀進去一小段,而且即便是讀瞭很短的一段,也能獲得相對完整的思想反饋,不會有銜接不上的突兀感。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闡釋古代概念時,極其擅長使用現代的例子進行類比,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古代賢者,仿佛成瞭我們身邊的智者。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中庸”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不再被簡單地理解為和稀泥或摺中,而是被提升到瞭一種動態平衡的哲學高度,關乎個體在復雜環境中的自我校準和可持續發展。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它更像是心靈的伴侶,每次重讀,都會因為自身閱曆的變化,而獲得新的感悟,這一點,是很多流行讀物所不具備的深度和後勁。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翻開這本書的,畢竟市麵上解讀儒傢經典的讀物太多瞭,很多都像是在玩文字遊戲,熱鬧有餘,實在不足。然而,這本書卻展現齣一種難得的可貴:它保持瞭對原典的極度尊重,筆墨之間處處透露著一種剋製的美感。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敘述流暢,邏輯清晰,但最讓我欣賞的是,她總能從那些耳熟能詳的句子中,挖掘齣令人眼前一亮的切入點。比如,對於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道德說教,她會從曆史背景或者當時的社會結構去解釋其産生的必然性,這使得“教條”瞬間“活”瞭起來,帶上瞭煙火氣和人情味。我特彆喜歡其中探討學習態度的部分,它沒有用空洞的口號來激勵,而是通過對孔子弟子們不同學習路徑的對比分析,溫柔地指齣,真正的求學,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漫長過程,它不是一場短跑衝刺,而是一生的修行。這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深度按摩,那些長期積纍的焦慮和浮躁,似乎都被這沉穩的文風輕輕撫平瞭許多,讓人願意慢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節奏。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裝幀就透著一股莊重感,翻開扉頁,看到“中華書局”的字樣,心裏就踏實瞭幾分,知道這絕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嘩眾取寵的解讀。我其實對傳統文化抱著一種敬畏又有些畏懼的心態,總覺得《論語》離我們太遙遠,是屬於古人的智慧,自己難以企及。可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像是請瞭一位溫和又睿智的長者,坐在你身邊,慢條斯理地為你剖析那些看似深奧的章節。它沒有急於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孔子當年說話的語境,去體會他字裏行間蘊含的對人生的體察和對社會的期許。尤其是一些關於“仁”和“禮”的探討,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論,而是與現代人處理復雜人際關係、平衡內心衝突的現實問題巧妙地結閤起來。讀完一章,常常需要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踱步許久,迴味那種被點撥開的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迷霧中忽然透進一束光,雖然光芒不刺眼,卻足以照亮腳下的路。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記住多少條語錄,而在於它像一把鑰匙,幫助我們開啓瞭通往自我對話和審視的門徑,讓人對“君子”這個概念重新燃起瞭嚮往。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用紙的選擇,都體現瞭中華書局一貫的匠人精神,拿在手上有一種踏實的質感。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如果內容再好,裝幀粗糙也會讓人提不起興緻。而這本書,無論是字體的選擇,還是行距的疏密,都讓人感到非常舒適,眼睛不容易疲勞。內容上,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作者對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重新詮釋。她沒有僅僅從學習的快樂角度去解讀,而是將其提升到瞭“自我實現”和“生命意義的追尋”層麵,這立刻拔高瞭整段話的精神維度。這種深入挖掘和重構的能力,讓原本耳熟能詳的經文煥發齣瞭全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富有韻律感的,讀起來朗朗上口,即便是一些復雜的概念,經過作者的闡述,也變得清晰而富有畫麵感,仿佛孔子的形象就在眼前,在跟我們對話。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翻閱,都會因為自己心境的變化,而捕捉到之前忽略的細微光芒,是一次持續滋養心性的旅程。
評分我過去總覺得閱讀經典是一種負擔,因為它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去“解碼”。可是翻開這本《於丹論語心得》,立刻感受到瞭一種全然不同的氛圍。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像是在雕琢一件溫潤的玉器,每一個字都經過瞭反復的打磨和推敲,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學性的優美。我特彆欣賞她在處理那些涉及人情世故的片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比如關於“友直、友諒、友多聞”的論述,她不僅僅停留在交友的錶麵,而是深入剖析瞭現代社會中“無效社交”的睏境,並提供瞭一種更高質量的精神連接的可能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孔子的思想從神壇上請瞭下來,放在瞭我們日常生活的土壤裏,讓我們看到,兩韆多年前的智慧,依然可以指導我們如何應對職場的競爭、傢庭的和諧乃至個體的孤獨。讀它,就像是進行瞭一次高質量的精神補給,讓你在被現代生活裹挾著嚮前奔跑時,能及時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的方嚮對嗎?我的內心安寜嗎?這種自我審視的契機,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禮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