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理论力学(第2版) | ||
| 作者 |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基础力学教学研 | ||
| 定价 | 48.00元 | ||
| ISBN号 | 9787560847733 |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2-07-01 | ||
| 版次 | 2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40 | |
| 版次:2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系列教材:理论力学(第2版)》共分三篇,分别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本书保持了同济大学原理论力学教研室1990年版《理论力学》的体系和风格,但对该版教材的内容和习题作了部分调整。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其实是关于“抽象思维的边界拓展”。不同于那些侧重于工程应用、强调数值计算的力学读物,这本教材几乎是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纯粹的数学与物理的对话。它在引入广义坐标、虚功原理、以及哈密顿正则方程组时,处理得极为精妙,仿佛在说:“看,物理定律可以用如此优雅、简洁的数学形式来表达。”这种对优美的追求,远超出了单纯解决问题的需求。我尤其欣赏它对“守恒律”与“对称性”之间深刻关系的阐述,那是牛顿定律的直观描述远远无法企及的境界。在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更像是一个和伽利略、牛顿、拉格朗日隔空对话的探索者。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解题,更重要的是,是如何“思考”力学问题——即如何剥离掉不必要的表象,用最本质的数学语言去刻画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这种思维训练的价值,远超出了这门课程本身的要求,它正在重塑我分析复杂系统的底层逻辑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风格,透露出一种老派工科院校特有的沉稳和务实,但这在某些方面也成了双刃剑。从优点来说,那种近乎刻板的严谨,确保了每一个符号、每一个下标的准确无误,这在进行长篇幅的理论推导时,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大大减少了因印刷错误而产生的挫败感。然而,不得不承认,对于习惯了现代视觉体验的年轻读者来说,它的插图略显单调和抽象。很多重要的空间构型和力系关系,仅仅依靠黑白线条勾勒出来,缺乏那种能够立刻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动态图像的辅助。比如,在处理柔性体或者连续介质的形变分析时,如果能有更丰富的三维动态示意图来辅助理解应变场和位移场的分布,我想对理解效果会有质的飞跃。当前的版本,更多地依赖于文字的逻辑推进,要求读者必须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完美的几何模型,这无疑增加了认知负荷。如果能在后续的修订中,适当引入现代的插图技术,哪怕是简单的剖面动画示意,相信会更贴合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让这本厚重的经典焕发新的活力。
评分这本《理论力学》的教材,说实话,在我目前的学习阶段,感觉它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而不是教科书。它不是那种把概念嚼碎了喂到嘴里的入门读物,更像是直接把内功心法展现在你面前,要求你自行领悟。初次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严谨和深度差点让我望而却步。它对基础概念的阐述极为精炼,每一个定义、每一个公理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的锤炼,不留一丝冗余。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体系时的那种“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方法。比如在分析变质量系统或者受约束体系的动力学问题时,它没有过多纠缠于繁琐的代数运算,而是直击问题的本质,引导读者去思考物理图像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处理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基础功底,也确实能把那些真正愿意钻研进去的同学,迅速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对于希望未来从事理论研究或者需要深入理解力学本质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搭配一些更基础的辅导材料,否则很容易在初期就被那份深邃和抽象给“劝退”了。它更像是为你未来的学术长征准备的“重型装备”,沉甸甸的,但力量十足。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力学教材,但这本书在习题设计上的独到之处,真的让我印象深刻,简直是“反直觉”的典范。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前面几章堆砌大量的、模式化的受力分析题,让你陷入机械计算的泥潭。相反,这里的例题和课后习题,往往带着一股“哲学思辨”的味道。很多题目乍一看,似乎信息量不足,或者约束条件描述得极为简洁,让你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推敲题目背后的物理场景,试图找到那个隐藏的关键突破口。我记得有一道关于刚体绕着一个非固定点的瞬时轴旋转的题目,标准解法需要复杂的坐标变换,但书上提供的解法,却巧妙地运用了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定理的某种特定形式,瞬间将三维的复杂性降维到了二维的直观理解。这种“化繁为简”的思路,不是靠蛮力推导出来的,而是源于对力学基本定律深刻理解后的顿悟。这种训练方式,极大地培养了我对物理问题的敏感度和直觉判断力,让我明白,理论力学高手和普通解题者的区别,往往就在于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问题中最本质的那个“支点”。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学院派”气质,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侧面。它显然是立足于一个深厚的力学传统和教学体系之上的,其知识的组织结构严格遵循了经典力学从静力学到动力学的递进逻辑,脉络清晰得像是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然而,这种高度结构化的体系,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固执”。例如,它在介绍变分原理和拉格朗日力学时,虽然遵循了从牛顿力学到分析力学的标准过渡,但在与现代控制理论或更前沿的物理学分支(如场论)的联系上,着墨不多。这使得初学者可能难以立刻建立起“力学”这门学科与其他现代工程学科之间的广阔联系。它更像是一个自洽的、完美的“力学王国”,致力于把这个王国内部的规则讲透彻,但对于如何与外部世界进行有效的“贸易往来”和交流,介绍得相对保守。因此,如果读者只是想快速掌握某个特定工程领域的应用工具,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大材小用”;但若你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能够应对未来任何力学分支挑战的知识底层架构,那么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深度铺垫,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