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温州植物志(第3卷)
:290.00元
作者:丁炳扬,金川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03888519
字数:
页码:42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温州植物志(第3卷)》是近100年来温州植物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分概论、各论、附录三部分:“概论”简要论述温州的自然环境、植物研究简史、植物区系、植物资源的现状与评价、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对策等;“各论”按系统记载温州已知的野生维管束植物(即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包括科、属、种的检索表,科、属、种的名称、形态特征、产地与生境及主要用途等,80%以上的种类附有实地拍摄的彩色照片。“各论”记载的野生植物共210科1035属2544种36亚种178变种(不包括存疑种),其中近年发现的新种5个、浙江分布新记录属9个、温州分布新记录属29个、浙江分布新记录种32个、温州分布新记录种192个。全书共分五卷,除索引外,卷包含概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木麻黄科至蛇菰科,第二卷包含被子植物蓼科至豆科,第三卷包含被子植物酢浆草科至山矾科,第四卷包含被子植物安息香科至菊科,第五卷包含被子植物香蒲科至兰科、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温州植物志(第3卷)》可作为林业、农业、医药、环保等相关部门科技人员的工具书,农林、生物、医药、环境、生态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也是中小学9币生和广大植物爱好者的学习资料。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50.酢浆草科
51.牻牛儿苗科
52.科
53.蒺藜科
54.芸香科
55.苦木科
56.楝科
57.远志科
58.大戟科
59.虎皮楠科
60.水马齿科
61.黄杨科
62.漆树科
63.冬青科
64.卫矛科
65.省沽油科
66.茶茱萸科
67.槭树科
68.无患子科
69.清风藤科
70.凤仙花科
71.鼠李科
72.葡萄科
73.杜英科
74.椴树科
75.锦葵科
76.梧桐科
77.猕猴桃科
78.山茶科
79.藤黄科
80.堇菜科
81.大风子科
82.旌节花科
83.秋海棠科
84.仙人掌科
85.瑞香科
86.胡颓子科
87.千屈菜科
88.石榴科(安石榴科)
89.红树科
90.蓝果树科
91.八角枫科
92.桃金娘科
93.野牡丹科
94.菱科
95.柳叶菜科
96.小二仙草科
97.五加科
98.伞形科
99.山茱萸科
100.山柳科
101.鹿蹄草科
102.杜鹃花科
103.紫金牛科
104.报春花科
105.蓝雪科
106.柿科
107.山矾科
中文名称索引
拉丁学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体系构建得非常宏大且严密,体现了编纂者对温州地区乃至更广阔地域植物区系演化规律的深刻洞察力。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的划分,再到目、科、属、种的层级推进,每一步都遵循了国际公认的最新分类系统,保持了极高的科学前沿性。更妙的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分类汇编,更像是一部生态学史诗。在描述物种的地理分布时,它常常穿插着对该物种在当地生态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讨论,比如哪些是关键的传粉者,哪些是优势群落的奠基者,这使得读者在认识物种的同时,也能理解其在生态网络中的价值和地位。这种系统性思维的贯穿,使得本书的知识密度极高,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增量,绝非简单地罗列名词,而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可供深入探索的植物世界模型,非常适合需要进行区域生态规划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专业人士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重量感和专业度。封面设计得大气而又不失典雅,主色调的选择非常考究,与书名那种沉稳的学术气息完美契合。拿到手翻开第一页,那种特有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瞬间就能沉浸到阅读的状态中去。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反射出低调而奢华的光泽,显示出出版方对这套书的重视程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讲究,厚实且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查阅资料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装订得十分牢固,即便经常需要大幅度翻阅比对,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可见其工艺之精湛。从书籍本身的物理形态来看,它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传承的文化载体。光是这份对实体书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对内容产生更高的期待和敬意。
评分初翻阅这套书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叙述文字所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学术气质,并非那种冰冷的、公式化的报告腔调,而是在严谨的科学描述中,透露出一种对生命形态的细腻观察和敬畏之心。语言精准、用词考究,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完美地平衡了科学的客观性与文本的可读性。比如,在描述某一稀有物种的生长习性时,作者描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能感受到那种植物在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力。这种“有温度”的科学写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冰冷的物种数据也仿佛拥有了鲜活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是什么”,更是在探索“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层次的探究精神,是普通参考手册所不具备的,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美学和哲学的熏陶。
评分作为一套地方性植物志,它对于物种详尽程度的把握,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我注意到,它对本地特有种的描述,相较于一些泛泛而谈的全国性志书,要细致深入得多,无论是微观结构(如花被片、雄蕊的细微差异)还是宏观分布(精确到具体的山头和溪流),都做了详尽的记录。这种地方性、田野调查的深度,是任何基于二手资料的编纂都无法比拟的。我对比了几个我熟悉的物种,发现其中对于一些近年来才被重新发现或命名变动的记录,也得到了及时的更新和更正,显示出编纂团队持续的野外工作投入和对前沿研究的密切关注。这种扎根于土地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是衡量一部植物志权威性的核心标准,而这套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感到无比信赖。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和信息呈现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第一次接触此类专业文献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板块。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植物分类信息时,并没有采取那种密密麻麻堆砌文字的方式,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栏布局和大量的留白,使得原本枯燥的学名、形态描述和生态数据变得易于消化和吸收。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图文对照的编排,那些精细的插图和专业摄影照片,不仅清晰度极高,而且标注精准到位,很多细微的特征,仅凭文字描述难以捕捉的,通过图示能瞬间豁然开朗。索引系统的设计也极其人性化,检索起来十分便捷,无论是按科属、按形态还是按生境,都能快速定位,这对于科研工作者进行交叉比对来说,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深度优化,体现了编纂团队极强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