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植物志(第3卷)

温州植物志(第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炳扬,金川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志
  • 温州植物
  • 植物分类学
  • 植物地理学
  • 浙江植物
  • 温州
  • 植物区系
  • 植物学
  • 生物学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8519
商品编码:2285336458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温州植物志(第3卷)

:290.00元

作者:丁炳扬,金川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03888519

字数:

页码:42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温州植物志(第3卷)》是近100年来温州植物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分概论、各论、附录三部分:“概论”简要论述温州的自然环境、植物研究简史、植物区系、植物资源的现状与评价、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对策等;“各论”按系统记载温州已知的野生维管束植物(即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包括科、属、种的检索表,科、属、种的名称、形态特征、产地与生境及主要用途等,80%以上的种类附有实地拍摄的彩色照片。“各论”记载的野生植物共210科1035属2544种36亚种178变种(不包括存疑种),其中近年发现的新种5个、浙江分布新记录属9个、温州分布新记录属29个、浙江分布新记录种32个、温州分布新记录种192个。全书共分五卷,除索引外,卷包含概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木麻黄科至蛇菰科,第二卷包含被子植物蓼科至豆科,第三卷包含被子植物酢浆草科至山矾科,第四卷包含被子植物安息香科至菊科,第五卷包含被子植物香蒲科至兰科、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温州植物志(第3卷)》可作为林业、农业、医药、环保等相关部门科技人员的工具书,农林、生物、医药、环境、生态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也是中小学9币生和广大植物爱好者的学习资料。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50.酢浆草科
51.牻牛儿苗科
52.科
53.蒺藜科
54.芸香科
55.苦木科
56.楝科
57.远志科
58.大戟科
59.虎皮楠科
60.水马齿科
61.黄杨科
62.漆树科
63.冬青科
64.卫矛科
65.省沽油科
66.茶茱萸科
67.槭树科
68.无患子科
69.清风藤科
70.凤仙花科
71.鼠李科
72.葡萄科
73.杜英科
74.椴树科
75.锦葵科
76.梧桐科
77.猕猴桃科
78.山茶科
79.藤黄科
80.堇菜科
81.大风子科
82.旌节花科
83.秋海棠科
84.仙人掌科
85.瑞香科
86.胡颓子科
87.千屈菜科
88.石榴科(安石榴科)
89.红树科
90.蓝果树科
91.八角枫科
92.桃金娘科
93.野牡丹科
94.菱科
95.柳叶菜科
96.小二仙草科
97.五加科
98.伞形科
99.山茱萸科
100.山柳科
101.鹿蹄草科
102.杜鹃花科
103.紫金牛科
104.报春花科
105.蓝雪科
106.柿科
107.山矾科
中文名称索引
拉丁学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区域地质构造与沉积环境变迁史:基于浙东南地区晚中新世至第四纪地层剖面的精细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东南沿海褶皱带腹地,特别是浙江温州及周边区域,对晚中新世(Tu/Liancuonian)至第四纪(Quaternary)的地层序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全书旨在构建该时段内该地区复杂构造活动、海陆交互作用以及气候环境演化的精细时间框架和空间模型。 本书并非植物学专著,而是侧重于地球科学领域,特别是区域地质学、沉积学、古地磁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汇编。 第一部分:研究区域地质背景与新近纪以来构造演化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浙东南地区宏观构造背景,强调其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复杂应力场作用下的地质响应。重点解析了浙东南沿海地块在新生代以来的区域性拉张、走滑与间歇性挤压叠加的复杂构造格局。 1.1 区域构造格架与应力状态分析: 详细描述了研究区内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及现今应力场状态。通过GPS观测数据与InSAR形变场分析,量化了晚新生代以来区域构造剥蚀速率和差异沉降特征。 1.2 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地层记录与沉积盆地分析: 重点分析了象山组(或区域对应地层)上部及温州盆地内部(如乐清湾、玉环盆地)的沉积序列。通过对岩性组合、旋回性变化及沉积构造(如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的交替)的描述,重建了晚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初期区域由相对稳定的内陆沉积向受海侵控制的浅海/半封闭海环境转化的过程。对关键地层界面进行了年代学校正。 1.3 第四纪早期地貌演变与古环境信号: 深入探讨了第四纪早更新世(Lower Pleistocene)的沉积序列,特别是河流阶地、海相阶地(如礁石或贝壳层)的形成过程。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如可能存在的风成堆积或海陆交替沉积层)的分析,揭示了早更新世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对区域水系、侵蚀基准面和海平面升降的耦合影响。 第二部分:关键地层单元的精细年代学与古地磁学研究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技术支撑,采用了多种先进的年代学方法对沉积岩和火山岩(如第四纪玄武岩或火山碎屑)进行了绝对定年,并结合古地磁极性层序确定了地层的时间框架。 2.1 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物源示踪: 对新近纪至第四纪的砂岩和砾岩样品进行了高精度碎屑锆石U-Pb定年。通过对比物源区的年龄谱(特别是江南造山带和武夷山脉的古老变质岩/花岗岩年龄),研究了河流体系的迁移和流域面积的变化,从而反演出构造抬升与剥蚀的速率。 2.2 古地磁极性层序建立与地层对比: 采集了连续的沉积岩芯和火山岩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热剩磁和矫顽力分析。确定了古地磁“正”、“反”极性,并将其与全球地磁年代学(GPTS)进行精确比对,明确了研究区地层序列中关键地质事件(如Mt/n转换、Brunhes/Matuyama反转等)的时代归属。这对区域地层划分具有决定性意义。 2.3 陆地沉积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利用碳、氧同位素($delta^{13}C$, $delta^{18}O$)分析了湖相或浅海相碳酸盐矿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以重建区域古气候环境。特别关注了冰期-间冰期时段内,氧同位素的偏移是否主要由冰量变化主导,还是受控于区域径流变化和水体盐度波动。 第三部分:第四纪海平面变化与古环境重建 本部分利用地质学证据,重建了末次冰期(LGM)以来乃至全新世(Holocene)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并将其与全球冰期旋回进行对比,探讨了构造沉降对局地海平面升降的调制作用。 3.1 晚第四纪海相沉积物记录: 对现代海岸带附近的潮坪、滩涂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的钻探与采样。利用孢粉分析和浮游生物分析(如硅藻、有孔虫),重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古海岸带生态系统。特定海洋生物群的出现/消失与高精度$^{14}C$定年结合,提供了可靠的古海平面指标点。 3.2 构造沉降速率的评估: 结合绝对定年数据和海平面指标点,通过剥离区域性天文海平面变化(Eustatic Sea Level)的影响,计算出浙东南地块在过去数万年间的平均沉降速率。结果表明,该区域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仍在以极其缓慢但持续的方式影响着海岸线的几何形态。 3.3 晚更新世古气候的精细记录: 通过分析风成尘(Loess/Dust)沉积、湖泊沉积物中的粒度变化(特别是$ ext{TiO}_2/ ext{Al}_2 ext{O}_3$比值),以及植硅体分析结果,揭示了区域季风强弱的周期性变化。书中详细讨论了中国东部夏季风的波动如何与区域温度变化、降雨量变化同步发生,并对特定气候突变事件(如Heinrich事件或Dansgaard-Oeschger事件在东亚的响应)进行了专门讨论。 第四部分:区域地质资源的意义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对温州及周边地区晚新生代地质演化的认识,并指出了该研究在资源勘探和工程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4.1 潜在能源资源与地下水系统: 从地层对比的角度,讨论了新近纪沉积盆地中潜在的油气生烃条件和储层特征。同时,分析了第四纪冲积层和裂隙玄武岩中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4.2 工程地质背景: 基于详细的地层岩性划分和活动断裂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沿海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港口、桥梁和地震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基础数据。 总结: 《区域地质构造与沉积环境变迁史》是一部立足于浙东南地区,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系统阐述晚中新世以来地质演化历史的深度学术专著。它为区域地质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地层学基础和精确的年代学框架,是地质学、环境科学及区域规划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的贡献在于,通过对复杂构造背景下沉积记录的精细解析,为理解中国东南海岸带新生代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体系构建得非常宏大且严密,体现了编纂者对温州地区乃至更广阔地域植物区系演化规律的深刻洞察力。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的划分,再到目、科、属、种的层级推进,每一步都遵循了国际公认的最新分类系统,保持了极高的科学前沿性。更妙的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分类汇编,更像是一部生态学史诗。在描述物种的地理分布时,它常常穿插着对该物种在当地生态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讨论,比如哪些是关键的传粉者,哪些是优势群落的奠基者,这使得读者在认识物种的同时,也能理解其在生态网络中的价值和地位。这种系统性思维的贯穿,使得本书的知识密度极高,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增量,绝非简单地罗列名词,而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可供深入探索的植物世界模型,非常适合需要进行区域生态规划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专业人士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重量感和专业度。封面设计得大气而又不失典雅,主色调的选择非常考究,与书名那种沉稳的学术气息完美契合。拿到手翻开第一页,那种特有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瞬间就能沉浸到阅读的状态中去。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反射出低调而奢华的光泽,显示出出版方对这套书的重视程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讲究,厚实且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查阅资料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装订得十分牢固,即便经常需要大幅度翻阅比对,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可见其工艺之精湛。从书籍本身的物理形态来看,它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传承的文化载体。光是这份对实体书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对内容产生更高的期待和敬意。

评分

初翻阅这套书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叙述文字所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学术气质,并非那种冰冷的、公式化的报告腔调,而是在严谨的科学描述中,透露出一种对生命形态的细腻观察和敬畏之心。语言精准、用词考究,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完美地平衡了科学的客观性与文本的可读性。比如,在描述某一稀有物种的生长习性时,作者描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能感受到那种植物在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力。这种“有温度”的科学写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冰冷的物种数据也仿佛拥有了鲜活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是什么”,更是在探索“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层次的探究精神,是普通参考手册所不具备的,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美学和哲学的熏陶。

评分

作为一套地方性植物志,它对于物种详尽程度的把握,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我注意到,它对本地特有种的描述,相较于一些泛泛而谈的全国性志书,要细致深入得多,无论是微观结构(如花被片、雄蕊的细微差异)还是宏观分布(精确到具体的山头和溪流),都做了详尽的记录。这种地方性、田野调查的深度,是任何基于二手资料的编纂都无法比拟的。我对比了几个我熟悉的物种,发现其中对于一些近年来才被重新发现或命名变动的记录,也得到了及时的更新和更正,显示出编纂团队持续的野外工作投入和对前沿研究的密切关注。这种扎根于土地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是衡量一部植物志权威性的核心标准,而这套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感到无比信赖。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和信息呈现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第一次接触此类专业文献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板块。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植物分类信息时,并没有采取那种密密麻麻堆砌文字的方式,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栏布局和大量的留白,使得原本枯燥的学名、形态描述和生态数据变得易于消化和吸收。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图文对照的编排,那些精细的插图和专业摄影照片,不仅清晰度极高,而且标注精准到位,很多细微的特征,仅凭文字描述难以捕捉的,通过图示能瞬间豁然开朗。索引系统的设计也极其人性化,检索起来十分便捷,无论是按科属、按形态还是按生境,都能快速定位,这对于科研工作者进行交叉比对来说,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深度优化,体现了编纂团队极强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