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后半期的哲学家,福柯横空出世,掀起了西方世界的惊涛骇浪。他毕生哲学研究围绕着三个点,即知识―权力―主体。前期着重于“理性批判”、知识主体的“求真意志”以及“真理游戏”;中期因为政治运动的影响,由思考知识转向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开始考虑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权力策略以及权力形态;而到了后期,当人陷入无所不在的权力牢笼时,主体的存在被消解、毫无意义,福柯转向研究主体如何抵御权力关系体系,号召主体的回归。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是他一生心血,《福柯说权力与话语》重点集中于这两部分,力求把握其思想精髓。 (法)福柯 著;陈怡含 编译 福柯 (1926~1984)法国有名哲学家,以权力理论出名。福柯认为权力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社会上充斥着滥用权力的人,他们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他人,给人类带来痛苦。他还认为,除上述政治性的权力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很多权力同样遭到滥用。主要著作有《精神病的历史》《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词与物》等。 序言戴面具的哲学家——福柯关于人,福柯如此说道:“人将被抹去,如同海边沙滩上一张脸的形象。”人是什么,恐怕每一位哲学家都如此追问?过。人是很难说得清的生物,福柯更是站在深海的大雾之中,任凭你张大双眼,就是看不清。在他的身上,你贴不了标签。他有意识地规避任何试图定义自己的行为,即使是贴近的哲学家身份,他依然与之保持距离。当他接受一个展现“哲学家”观点的节目访谈时,却坚持匿名出现,称自己只是“戴面具的哲学家”。可是他身上的标签又是如此之多,许多流派在他身上汲取资源,将其视为自己阵营的旗手,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这种矛盾之处其实并不稀奇。福柯研究领域众多,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知识社会学、建筑学和医学等,如此庞杂的知识框架使得任何人都能够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声称自己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可是福柯终其一生都反对将自己束缚在某个框架之中,也讨厌使用逻辑严密的传等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论述段落,其密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我阅读其他学术著作时,通常能在一小时内消化完一个主要章节,但阅读此书的某些部分,我可能需要花费一整个下午,仅仅是为了理解其中两到三页的内容。这不是因为文字本身有多么华丽,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和思想的密度实在太大了。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承载着多重含义,需要反复推敲才能体会其微妙之处。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一个词语的选择,而停下来思考作者的深意。这种极度缓慢的阅读过程,虽然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极大地延长了我的思考时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供人快速消化的读物,不如说是一份需要细细品味的“思想浓缩剂”。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之前因注意力分散而错失的新层次的理解,这让我深信,这本书的价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于其持久的、可反复挖掘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调和错综复杂的线条,仿佛在预示着我们将要潜入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思想迷宫。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有一种预感,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晦涩难懂的术语,初看之下,确实有些令人望而却步。我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甚至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种感觉,就像是初次尝试攀登一座技术难度极高的山峰,每一步都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充分的准备。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阅读节奏,文字的魅力便开始显现出来。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虽然表述方式略显古奥,但其核心思想的穿透力是毋庸置疑的。它迫使你不断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视为理所当然的概念,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反思。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观察世界的窗口,虽然攀登的过程充满了汗水和挫折,但抵达“山顶”后所见的风景,无疑是壮阔而震撼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词汇量的“极限挑战”。大量的德语或法语术语被直接保留,即便在脚注中进行了简要解释,阅读时的流畅性依然大打折扣。我甚至不得不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那些不熟悉的词汇及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这种阅读体验,常常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隔阂感”,仿佛总有一层透明的玻璃挡在我和作者之间。但我渐渐意识到,这种语言上的“高冷”,或许正是作者试图维护其思想体系的纯粹性的一种方式。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只关心思想的精确表达。因此,每当我攻克一个难解的段落时,那种感觉就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更像是一种语言上的“胜利”,证明自己有能力穿透这层重重的语言迷雾,触及到核心的洞察。这让我对学术写作中“形式服从于内容”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说实话,有点挑战读者的耐心。大段的引文和密集的脚注,让原本就略显沉重的文本内容,在视觉上更增添了一份压迫感。我通常喜欢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但这本书,即便是在明亮的台灯下,我的眼睛也常常感到疲惫。我甚至尝试过使用电子阅读器,调高字号和行间距,但总觉得那样会破坏掉原著那种严谨的学术氛围。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形式上的“厚重”,是否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阐释?或许,作者或编者有意为之,就是要用这种近乎“笨拙”的呈现方式,来提醒读者,我们正在处理的议题是多么的严肃和不容轻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阅读方式,期间不乏多次想要暂时搁置的冲动。但每当我想起自己花了不菲的价格购入此书,又不能半途而废,这种“沉没成本”的心理,反而成了继续前行的动力。最终,我发现自己并非在“读”书,而是在和书中的文字进行一场艰苦的“搏斗”,而每一次的突破,都伴随着一种独特的成就感。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难度曲线是极其不平滑的。它不像很多流行的社科读物那样,会用生动的故事或平易近近的例子来拉拢读者。恰恰相反,它似乎一开始就设定了一个极高的知识门槛,仿佛在对读者说:“如果你不具备相应的思想准备,请止步。”这种近乎冷峻的姿态,反而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我不得不频繁地回到目录,试图理清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一条能让全局豁然开朗的脉络。有那么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像个迷失在巨大迷宫中的探险者,四周都是相似的墙壁和转角。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咀嚼和对比,我开始捕捉到一些反复出现的结构性思维。那些看似分散的概念,实则被一条条看不见的逻辑链条紧密地维系在一起。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提问框架,迫使你亲自去构建自己的理解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