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围绕“康德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哲学的教与学”三个主题,组织了三十多篇文章,每篇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
内容简介
国际中国哲学精译系列为成中英先生主编的英文《中国哲学季刊》的中文版。《中国哲学季刊》创刊三十多年来,作为西方汉学家研究、交流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平台,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成中英先生着意将该刊引介到中国,同时也是将一些新的立场、视角、方法、进路等介绍给中国学者。本辑围绕“康德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哲学的教与学”三个主题,组织了三十多篇文章,每篇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对中国学人了解西方人的思路与观点,启发中国学人深入研究中国哲学文化的新领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目录
本辑论文导读
第一编 康德与儒家哲学
康德和儒学的理论联系:序言
莱布尼兹肯定的中国观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从莱布尼兹到康德
绝对否定:康德对中国哲学的批判
从孔子到康德:信息的传承如何可能
西方第一位实用主义者——伊曼努尔·康德
康德与孔子美学比较初探
康德的物质动力学和物质的场域观
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转化
中国接受康德的诸方面
从《易经》的观点看世界体系与民主
论牟宗三对海德格尔的康德诠释的质疑
作为生命之道的怀疑论:塞克斯都·恩庇里柯与庄子
形式与内容:古希腊和中国礼仪中乐与舞的角色
第二编 中国哲学智慧
序什么是智慧?
导言智慧的比较研究
《易经》哲学:对作为生活智慧的太极和道的洞察
“义”:孔子《论语》中的实践智慧
下学而上达:关于智慧的一个儒家论说
《庄子》中的哲学与哲学论辩:应对多元化
何谓解脱之相?——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认识中观哲学的“智慧”观
阳明良知说辩难
我们能获得智慧吗?——湿婆哲学里的不二论
“智慧即愚拙”:对一个保罗悖论的比较文化反思
伊斯兰教中的智慧之领纳与获取
第三编 中国哲学的教与学
序中国哲学的教与学
认识自我与认识“他者”:《易经》认识和探索的价值
道德主体与世界的整体性:理学对“俗学”的批判
多闻无功论:《楞严经》中佛教的知与学
《论语》“好学”之探
有教无类?——对人道主义教育理想的道家式批判
庄子、苟子及教育的悖论性质
关系性自我的概念及其在教育方面的含义
全球与宇宙语境中的儒家为道德而教育的模式
精彩书摘
这种差异性,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康德在他对认识客体的认识论反思的文章中坚持认为没有对物自体的理智直观,这是正确的。但是儒家坚持认为我们生活的目的是寻找对终极目的的理解,也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也是正确的。在这里,就像性和理那样,命正好是物自体,这一点在宋明新儒学的庞大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详尽说明。
在此,挑战性的问题是:“穷”和“尽”和“至”是否能大致被解释为一种理智直观。牟宗三通过热忱的努力来反驳康德以表明:儒家有关于物自体的理智直观,因此儒学把人放到在西方神学和形而上学传统中上帝的这个位置上。这是因为牟宗三把人的心灵设想为好比上帝似的无限心灵。但这是一个在错误框架中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并没有一个上帝所拥有的那种假想的无限心灵,但是我们的物理界限并不能阻挡我们拥有关于实体的持续的自我超越的经验,这种经验并不受有限心灵的限制。心灵确实有关于无限的视野,并且能不受限制地把它用于从事自我超越的创造性过程。这是一种不同的设想人类心灵的方式,这种方式表明在人类起源、人类意向性和人类行为上有限性和无限创造性的统一,这需要一种新的本体论和本体解释学的思考框架。
从本体诠释学来说,我们把它说成是一种框架的转换和重新解释的宇宙本体论范例更恰当。但是牟宗三确实有这种解释学的或本体诠释学的意识,并且做出了注定是要引发不必要的但却是很热烈的争论的论断,这种争论遣责它误解了被海德格尔和其他西方形而上学家所经验的人的形象——一个有限的存在者——并与其相矛盾。根据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对作为物自体的终极的概念不必是某种直观经验,而是基于对被我称为超融的反思的结果。我们也许还可以看到,一个人能发展和体现一种观念和感觉的自我包容感,这将会证明我们对价值的信仰并且引导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理智直观,那么,我们也许看到我们能制作和拥有理智直观,它不需要客体的概念化而只是需要态度和心理的形式,它能在一个创造性变化和精神的发展的开放世界中丰富个人。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没有那种必须指向超验客体的理智直观,即使我们可以避免概念公式上的矛盾,或者把它和关于实体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是两种需要分开讨论的论题,但是,可以被认为与人类存在——作为在发展中的动态的整体经验——的序列联系在一起。
前言/序言
1973年3月,我创办的英文《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简称JCP或JOCP)第一期在欧洲的荷兰正式出版了。这是我经过两年的筹划出版的一份正式学术刊物,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哲学在国际上的发展。这是我倡导的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思想的一个根本性实现。我从1964年起在美国的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任教,同时负责发展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那时,西方哲学学者对中国哲学完全没有概念,甚至否认有中国哲学。美国重点大学把中国人的思想研究归到历史课程或亚洲研究课程,欧洲则放在汉学研究所。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粗糙而错误的见解,是对中国人探索宇宙本体、生命真实与道德价值传统的一种漠视与轻蔑。我理解的“哲学”正是对宇宙本体存在、人类生命真实以及审美与道德价值的体认与反思,它通过理论化的语言,系统化或非系统化地陈述出来或提示出来。希腊文“哲学”一词已有了这个含义。苏格拉底将对此等问题的考察活动定名为“爱智之学”(philosophia),并未排除前苏格拉底(Pre-Socratic)哲学家的各种有关真实与生命或道德的思考。此后,哲学在欧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形成的理论更是包罗万象,但却万变离不开有关形上本体存有、终极真实、知识真理、伦理行为、价值意识、人生目的等核心问题的关怀与讨论。显然,这些论题也都出现在中国从古到今的议论文章与对话记录之中。
康德与中国哲学智慧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