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史略

天台宗史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骆海飞 著
图书标签:
  • 天台宗
  • 佛教史
  • 中国佛教
  • 宗派史
  • 天台宗
  • 佛教哲学
  • 历史
  • 宗教研究
  • 学术著作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807456339
商品编码:280424299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台宗史略

:15.00元

作者:骆海飞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8074563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天台宗,亦名法华宗、止观宗,是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发端于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又因尊崇《法华经》,又名法华宗;又因该宗倡导“止观并重,定慧双修”,故又名止观宗。天台宗是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中至今仍然较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之一。《慧炬文库:天台宗史略》阐述了天台宗的思想渊源、天台宗的创立以及天台宗的发展历史,从陈、隋智顗一直到清龚自珍,以朝代分述,贯穿创始人、传承宗派人物、基本教义及经籍著述等等,是一部了解有关天台宗历史知识的入门书。

目录


章天台宗的思想渊源
节龙树及其大乘中观学说
第二节《法华经》的基本思想

第二章天台宗前史
节慧文及其思想
第二节慧思及其思想

第三章天台宗的创立及其基本教义
节智<岂页>的生平与著作
一、智<岂页>的生平
二、智<岂页>的著作
第二节天台宗的基本教义
一、一心三观
二、一念三千
三、性具善恶
第三节天台宗的修持方法
一、三种止观
二、圆顿止观
第四节判教体系与释经方法
一、判教体系
二、释经方法
第五节天台宗的忏仪制度

第四章智<岂页>事业的继承者——章安灌顶
节章安灌顶的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国清百录》
第三节天台学与涅槃学之融通

第五章天台宗派的中兴者——荆溪湛然
节荆溪湛然的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无情有性”说

第六章唐朝、五代时期的天台宗
节唐朝、五代时期天台宗概览
第二节唐初天台宗之传承
一、国清寺一系之传承
二、玉泉寺一系之传承
第三节中晚唐、五代天台宗之传承
第四节天台宗居士佛教
第五节天台学海外之弘扬
一、天台学在日本之弘扬
二、天台学在高句丽和新罗之弘扬

第七章山家山外之争
节宋初天台宗之传承
一、天台一系之传承
二、钱塘一系之传承
……
第八章两宋时期的天台宗
第九章元代天台宗
第十章明代天台宗
第十一章清代天台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天台宗史略》:一部深邃的佛学思想史的导览 《天台宗史略》是一部旨在梳理和阐释中国佛教天台宗发展脉络及其核心思想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深入挖掘天台宗如何在中华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佛学思想体系。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结合文献考证与思想梳理,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立体、富有深度的大乘佛教重要宗派的图景。 历史溯源与早期发展:从印度到中国 天台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和龙树菩萨的中观学说。然而,将这些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并最终形成天台宗独特的理论框架,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书将详细考察天台宗的早期发展,重点关注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的独特地位。 智者大师的奠基之功: 智者大师(538-597)被尊为天台宗的实际开创者。本书将深入剖析智者大师的生平事迹、思想贡献及其在当时佛教界的地位。他集众家之所长,融汇了三论、涅槃、成实等宗派的义理,最终以《法华经》为核心,确立了天台宗的理论体系。本书将详细解读智者大师的代表作,如《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阐释其“一念三千”、“五时八教”、“中道实相”等核心概念,揭示其思想的原创性与深刻性。 早期传播与教团建设: 智者大师圆寂后,天台宗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本书将追溯天台宗在智者大师弟子们的努力下的早期传播过程,包括其在江南地区的扎根,以及与当时其他佛教宗派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会探讨早期天台宗在教团建设、僧伽制度以及寺院经济方面的发展。 盛唐时期的繁荣与传承:宗派成熟的关键阶段 盛唐时期是天台宗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天台宗不仅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湛然大师的集大成: 湛然大师(711-782)是天台宗历史上另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本书将重点介绍湛然大师如何在智者大师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和完善天台宗的教义,特别是他对于“观心法门”的深入研究,以及他如何回应当时其他学派的挑战,巩固了天台宗的学统。他的著作如《金刚般若论疏》、《法华玄义科》、《止观义疏》等,对于后世天台宗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制度建设与文化影响: 在盛唐时期,天台宗在寺院管理、戒律实践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形成了更为成熟的制度。本书将探讨天台宗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建立起庞大的寺院网络,并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如翻译佛经、兴建佛塔、主持法会等。同时,也会分析天台宗的教义如何渗透到当时的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展现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宋元明清的演变与流播:宗派的挑战与新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变迁,天台宗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天台宗虽然不再像盛唐时期那样独领风骚,但其思想精华依然在传承和演变,并对后世佛教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宋朝的复兴与变迁: 宋朝时期,天台宗的学统在一些高僧的努力下得以延续,但同时也面临着禅宗的崛起和程朱理学的挑战。本书将探讨宋代天台宗在理论上的某些调整,以及其在民间信仰中的渗透。 元明清的融合与式微: 元、明、清时期,佛教各宗派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天台宗的许多思想被融入到其他宗派的实践中。本书将分析天台宗在这一时期的传承方式,以及其在传统寺院中的保留情况。同时,也会探讨在社会变迁和西方文化冲击下,天台宗所面临的危机与应对。 海外传播与现代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天台宗的思想并非仅局限于中国本土,它也随着僧侣的足迹传播到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并在这些地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天台宗流派。本书将简要介绍天台宗的海外传播及其在现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的地位,展现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天台宗的核心思想体系:深邃的智慧与实践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将是系统地梳理和阐释天台宗的核心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仅是佛教哲学的瑰宝,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智慧。 《法华经》的地位与解读: 《法华经》被天台宗奉为最高经典,是其一切思想的源泉。本书将深入解读《法华经》中的重要概念,如“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皆有佛性”、“三车火宅”等,并阐释天台宗如何以《法华经》的智慧来解释一切现象。 “一念三千”的宇宙观: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最富创新性的宇宙观。本书将详细解释这一概念,阐述其如何将微观的“一念心”与宏观的“三千世界”联系起来,揭示心佛不二、事理圆融的真谛。 “五时八教”的释经方法: “五时八教”是天台宗的教义判摄和释经方法,它体现了天台宗对佛陀一代教法的高度概括和系统化。本书将逐一分析“五时”(如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和“八教”(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的含义,展现天台宗如何通过这一体系来理解佛法的演进与层次。 “中道实相”的哲学核心: “中道实相”是天台宗哲学的终极关怀。本书将探讨“中道”的含义,如何超越空有二边,达到诸法实相的境界,并阐释“实相”的含义,即一切事物真实存在的本质,是既不空也不有的圆融状态。 “止观”的实践方法: “止观”是天台宗的实践方法,是达到实相境界的必经之路。本书将详细介绍“止”与“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领,阐释如何通过禅修来体悟“一心三观”,达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境界。 结语:天台宗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天台宗史略》的撰写,不仅是对一个重要佛教宗派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华的梳理。天台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严谨的修行体系,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天台宗的思想渊源、发展历程及其核心教义,从而感受其独特的智慧魅力,并从中获得启发。在当今社会,天台宗所倡导的圆融、中道、慈悲的精神,对于化解现代人的内心冲突,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天台宗智慧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天台宗历史的著作,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切入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尤其聚焦于天台学派的兴起、鼎盛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陷入繁琐的教义细节,而是巧妙地将宗派的建立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能清晰地感受到智者大师如何将天台思想塑造成一个庞大而自洽的体系,以及其后继者们如何维护和发展这一学说。书中对几个关键历史节点的论述尤其精彩,比如隋唐之际,天台宗如何与其他新兴佛教宗派展开对话与竞争,这种动态的视角让原本看似枯燥的宗派史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思想演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洞察力,他不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试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对于一个初次接触天台宗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门框架,它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寻这座思想宝库的宏伟蓝图。尽管篇幅有限,但其提纲挈领的能力,足以让人对中国佛教史上的这一重要分支建立起清晰而坚实的认知基础。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它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人物和概念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于文学化的细腻笔触。作者在描述天台宗祖师们的生平时,并未采用刻板的传记体叙事,而是融入了对他们所处时代精神困境的深刻理解。比如,在论及慧思大师的禅修实践时,文字流淌出的那种追求“定慧等持”的境界,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书中对于“止观双运”这一核心思想的解释,虽然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注力,但最终呈现出的清晰度和层次感,绝对值得花费时间去咀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描述天台宗如何传入日本并对日本佛教产生深远影响时,处理得极其平衡和客观,既没有过度美化其传播过程,也没有回避其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或改编。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浩瀚的历史信息,梳理得如此井然有序,同时又不失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照。它更像是一部历史的交响乐,各个声部(人物、思想、事件)相互交织,最终汇集成一曲波澜壮阔的篇章,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精妙,它不会让读者感到被信息量压垮。在描述天台宗在唐代中晚期的发展时,作者明显放缓了笔调,详细描绘了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学说如何被地方性的文化土壤所吸收和改造的过程。这种“微观”的聚焦与前面对宏大历史背景的“宏观”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全书的层次感极其丰富。我感觉作者在撰写时,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进行一种历史的“考古挖掘”,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对于那些对中国佛教思想史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一种“重构”的视角,它挑战了一些固有的、被简化了的认知,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某些关键人物和事件的复杂性。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让你自己去构建对天台宗历史的理解,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引导。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天台宗的“变”与“不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义必然会随着时代的需求而调整,但其核心的本体论基础似乎又被严格地守护着。作者对这种张力处理得十分得当,他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期(比如宋代以后)的学者们如何巧妙地调和这种内在矛盾,以确保学说的生命力。阅读至此,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感——古代的智者与今天的我,通过这些文字进行着思维的碰撞。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克制而有力的力量感,避免了过度煽情或武断的论断,所有的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这使得全书散发出一种沉稳、可靠的气质,让人在阅读时产生极高的信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变动中坚守核心”的哲学思考录。

评分

坦率地说,初翻此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满晦涩的术语和教条的引用,毕竟研究宗派史常常是学者的专利。然而,这本书意外地展现出一种面向大众的亲和力。它避开了许多纯粹的哲学辩论,转而聚焦于天台学说如何在实际的僧团生活和社会互动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如果假设存在的话,此处从风格上推测)设计得非常得体,恰到好处地帮助读者理解空间布局或者传承关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转换时所使用的过渡句,它们如同河流的支流汇入主干,自然而然地将读者从一个历史阶段带入下一个阶段,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现代读者能够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触碰到古代高僧大德们的智慧结晶。这使得“天台宗”不再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而是一个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历史实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