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读库:1705 |
| 作者: | 张立宪 |
| 定价: | 30.0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1332858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本期《读库》一共包含了六篇文章。《未来的人会是怎样》、《“美漂”一家》、《布达拉宫的流动画卷》、《〈十二怒汉〉与陪审团》、《当地球已成远古传说》和《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 《未来的人会是怎样》是蒂姆·厄班(Tim Urban)的*作品,由谢熊猫君翻译,于《读库》。这篇新作探讨在一个由人工智能和“其他所有生物”组成的未来,人类的出路在哪里。文章从作者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聊后者成立新公司Neuralink的使命开始,回顾了人类大脑的演化历史,解释什么是脑机接口,人类是怎么思考和交流的,进而探讨未来的样子。未来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不可思议。 《“美漂”一家》讲述的是作者朋友一家为了家庭新到来的小生命,辗转赴美生子的经历。其间有与入境官员的多次交涉,与二房东与租客的相处,以及新认识朋友的援手相助,伴随大力的讲述,读者似能与主人公的心绪一同起伏变化。 2009年在准备中国美术馆蓝志贵个展时(可参看《读库1604》),黄建鹏选择了蓝志贵拍摄的十多幅以布达拉宫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放在展厅显著位置,观众反响强烈。之后,他便时时关注和收集关于布达拉宫的原版影像。二十多年来,他收藏了千余幅关于西藏的影像原作和摄影作品。《布达拉宫的流动画卷》展示的就是这批二十世纪初至1980年代的西藏影像,宁静、平和,经过时间的沉淀,凝聚出一种喜马拉雅崇高的气质。 在中国,许多民众对陪审团的认知几乎都来自《十二怒汉》。今年距离版《十二怒汉》上映,正好一个甲子。当下社会,价值多元,众声喧哗,与六十年前相比,更需要常识与理性、宽容和共识。《〈十二怒汉〉与陪审团》是何帆翻译《十二怒汉》剧本后写的译者序,希望透过一场法庭纷争,重温一次法治课程。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代表作是厚厚的《基地》系列,这些小说的创作时间前后跨越将近四十年,由七本小说组成,如今已成为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汪洁在《当地球已成远古传说》里从小说的写作脉络开始介绍,厘清了《基地》的版本结构。 《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这组文章是作者吕霞在成都金陵大学附中的作文,1945年曾发表在叶圣陶主办的《开明少年》上。1937年抗战开始那年,吕霞九岁。当年11月,吕霞一家从京沪线上的家乡开始往内地搬,一路走走停停,坐了黄包车再上船,下了船坐火车,离开长沙继续坐船走,暂时安顿在湘潭,待了一段时间,从长沙辗转去到云南。十四岁的小作者将路途上的点滴都记录下来,让今天的读者通过她的眼睛看到了那个时代。 |
| 目录 | |
1-148 未来的人会是怎样………………蒂姆·厄班(Tim Urban) 149-204 “美漂”一家………………大力 205-249 布达拉宫的流动画卷………………黄建鹏 250-279 《十二怒汉》与陪审团………………何帆 280-308 当地球已成远古传说………………汪洁 309-345 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吕霞 |
| 编辑 | |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
刚收到《读库:1705》,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熟悉的“读库味”扑面而来。这感觉就像走进一家尘封已久的旧书店,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温度和故事的厚重。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不会像很多速食读物那样试图在短时间内塞给你无数信息,而是让你沉下心来,在字里行间慢慢品味。其中一篇关于老物件的文章,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旧时厨房里的炊具,从材质的磨损,到使用痕迹的累积,仿佛能听到油烟在灶台边升腾的细微声响,看到一家人围炉而坐的温暖画面。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是《读库》一直以来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追求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能从最平凡的角落里挖出最动人的细节,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一点点在心中滋长,让整个阅读过程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读库:1705》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文集,不如说是一场精神上的漫游。翻阅它的过程,就像是随性地走进了一个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韵味。我尤其对其中几篇关于历史片段的描绘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直接叙述枯燥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些被遗忘的人物、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插曲,来折射出大时代的脉络。比如,有一篇讲述了某个时期一位普通手艺人的生活,通过他精湛的技艺和日常的点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缩影,感受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的枯燥,让历史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阅读时,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精心挑选的词句,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印记,时不时地引发你的思考。
评分拿到《读库:1705》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硬核”的读物,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它给我带来了许多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书中一些关于生活趣味的探讨,真的很有意思。比如,有一篇讨论了不同年代孩子们玩耍的游戏,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些曾经熟悉又久违的游戏场景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作者用幽默的笔调,将游戏背后的时代特色、人情味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会心一笑,在阅读中此起彼伏。它没有说教,没有故作高深,只是平实地记录和分享,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喜欢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不强求你改变什么,却能在不经意间,让你对生活多一份热爱,多一份珍惜。这种轻松的阅读,是现代生活中难得的慰藉。
评分《读库:1705》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即使只是简单的叙述,也能勾勒出清晰的画面感。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能够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节中,捕捉到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有一篇文章谈论了关于“排队”这件小事,但作者通过对不同场合、不同人群排队行为的细腻描摹,引申出了关于社会秩序、个体心态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讨论。读起来毫不费力,但每一个观点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用最简洁、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不露痕迹”的洞察力,让我觉得非常佩服。它不煽情,也不夸张,只是客观地呈现,却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思考。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也让我们开始审视自己。
评分我发现《读库:1705》这本书,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不同于那些充斥着碎片化信息和快速迭代的媒体,它更像是一个可以让你慢下来,静下来,去感受和思考的平台。其中有一篇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仪式感”的探讨,非常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的细致描述,揭示了不同文化深层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我读到了一段关于某个地域人们对“食物”的独特情感,那种对食材的尊重,对烹饪的热爱,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体验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连接感,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里,也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意义。这是一种非常治愈的阅读体验,让人感到平静而充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