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调味圣经:味是菜肴的灵魂 |
| 作者: | 牛国平 |
| 定价: | 38.0 |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ISBN: | 9787535758460 |
| 印次: | |
| 版次: | 2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为了解决广大厨艺爱好者的这些烦恼,作者走街串巷,寻访各地美食达人,汇编了这本调味秘籍。书中既有正宗的秘方,也有厨艺达人们的创新力作;既总结了调味之基本常识,也介绍了繁杂的调味组合;既包含了传统菜肴调味技巧,也囊括了国外流行的调味品的使用方法。 |
| 目录 | |
| 部分? 调味必知常识 第1节? 调味基础知识 一、调味有方法,显五大特点 ? 2 二、调味其作用,有五个方面 ? 2 三、调味有时机,加热前中后 ? 2 四、调味有原则,七点必记住 ? 3 五、调味品盛装,用器有讲究 ? 3 六、调味品存放,环境须适当 ? 4 七、调味品多样,摆放有顺序 ? 4 第2节? 调料及各种味道 一、基本味及其性能 ? 5 1. 咸味 ? 5 2. 甜味 ? 5 3. 酸味 ? 6 4. 鲜味 ? 6 5. 苦味 ? 6 6. 辣味 ? 7 二、常用调味料的作用 ? 8 1. 盐 ? 8 2. 酱油 ? 9 3. 鱼露 ? 9 4. 食醋 ? 10 5. 味精 ? 10 6. 番茄酱 ? 11 7. 甜面酱 ? 11 8. 糖浆 ? 12 第二部分? 调料运用秘诀 第1节 咸味 一、原料腌渍时,用盐有讲究 ? 24 二、炒菜用碘盐,勿用热油炸 ? 24 三、烹调菜肴时,两次加盐好 ? 24 四、菜肴炸与汆,用盐不一般 ? 24 五、炖煮菜清淡,盐量把握好 ? 25 六、炒制蒜薹菜,用盐需加重 ? 25 七、四川泡菜好,用盐有讲究 ? 25 八、根据油品种,定下盐时间 ? 25 九、豆腐乳调味,运用有技巧 ? 26 十、豆豉酱入菜,掌握四要点 ? 26 十一、炒菜用酱油,不宜过早放 ? 26 十二、剁椒酱味咸,注意使用量 ? 26 第2节? 甜味 一、偏甜菜调味,糖盐有顺序 ? 27 二、甜面酱入菜,先用热油炒 ? 27 三、咸菜入肴馔,调味加白糖 ? 27 第3节 酸味 一、烹鱼加些醋,除腥又提香 ? 28 二、加醋烧猪蹄,营养风味好 ? 28 三、牛肉烧和煮,点醋速熟烂 ? 29 四、制作红烧肉,加醋效果好 ? 29 五、凉拌绿叶菜,加醋不宜早 ? 29 六、心里美萝卜,凉拌宜加醋 ? 29 七、辣椒有辣味,加醋可消减 ? 29 八、突出酸味菜,醋分两次放 ? 30 九、挤点柠檬汁,烤肉味道奇 ? 30 十、茄酱味酸涩,使用有三招 ? 30 十一、酸性菜肴中,不宜加味精 ? 30 第4节? 辣味 一、豆瓣酱调味,诀窍有3点 ? 31 二、肉片味道麻,要加花椒面 ? 31 三、青花椒调馅,不能直接用 ? 32 四、青花椒入菜,加热忌过长 ? 32 五、卤制禽畜肉,青花椒油泡 ? 33 六、青花椒烫香,拌凉菜味好 ? 33 七、花椒制麻蓉,青红合用好 ? 33 八、烹调羊狗肉,花椒应少放 ? 33 九、老泡菜调味,其他料少放 ? 33 第5节 鲜味 一、烹菜用味精,投放有时间 ? 34 二、味精提鲜度,论菜而施加 ? 34 三、凉菜加味精,先用水化开 ? 35 四、鸡精味道鲜,两点应注意 ? 35 五、蚝油味咸鲜,混用有禁忌 ? 35 六、蚝油来调味,久煮失鲜味 ? 35 七、使用蚝油芡,先用汤拌匀 ? 35 八、肉料腌味时,加入蚝油好 ? 35 九、冻鱼入肴馔,返鲜有妙招 ? 36 十、盐渍野生菌,调味有技巧 ? 36 第6节 苦味 一、杏仁功效多,用量需谨慎 ? 37 二、陈皮能止痰,温水泡至软 ? 37 三、茶叶去味佳,尽量用新茶 ? 38 第7节 香味 一、酒类品种多,做菜数黄酒 ? 39 二、料酒入肴馔,方法有3种 ? 39 三、烹制动物料,用酒有讲究 ? 39 四、调制鱼虾胶,尽量不用酒 ? 40 五、烹调用到酒,掌握好时间 ? 40 六、制美味泡菜,白酒不能少 ? 40 七、原料异味重,先烹酒后醋 ? 40 八、调制香料水,沸水浸焖好 ? 40 九、香料纱布包,使用效果好 ? 41 十、烹菜用香料,不宜长时煮 ? 41 十一、动物料焯水,加点增香料 ? 41 十 |
| 编辑 | |
| Array |
对于我这个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读起来确实有些挑战性,因为它更多地偏向于理论的探讨和抽象的描述。它更像是一本理论教科书,而不是一本操作指南。比如,关于“Umami”(鲜味)的定义和其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的讨论,涉及了大量的生物化学术语,我需要反复查阅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论点。不过,正是这种深度,让我对“好吃”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有了更科学、更细致的认识。它迫使我跳出“放点这个”和“加点那个”的经验主义陷阱,去思考如何通过精准控制变量来达成预期的风味目标。如果读者期待的是即学即用的技巧,可能会感到失望,但如果渴望深入骨髓的理解,这本书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的厚度和它在业内引起的讨论所吸引。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系统的烹饪历史和文化考察报告,而非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追溯世界各地烹饪技艺的起源,探讨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是如何塑造出不同地区的味觉偏好的。它探讨了盐、糖、醋这些基础调味品如何在文明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以及不同文化如何赋予这些元素独特的象征意义。这本书的史料挖掘非常扎实,引用了许多古籍和文献,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吃的味道,其实是数千年人类迁徙、贸易和战争的结晶。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食物背后人文内涵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作者是一位沉浸在厨房哲学多年的智者。它没有直接提供花哨的食谱,而是专注于探讨“味道”本身是如何构成的。书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描述如何感知、如何解构和如何重建风味。我特别喜欢作者用散文诗般的笔触来描绘不同香料的组合与碰撞,那种描述力强到仿佛能让读者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和草本的芬芳。它教会了我如何像音乐家一样去“谱写”一道菜的层次——前调、中调和尾调,如何用对比和呼应来达到和谐。对于那些追求烹饪意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它拓展了我对食物感官体验的想象边界。读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而非简单的知识输入。
评分我刚刚读完一本关于烹饪基础理论的书籍,真是受益匪浅。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食材的化学变化过程,让我对日常烹饪中的许多“为什么”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它详细解释了蛋白质在不同温度下如何变性,以及脂肪氧化对风味产生的影响。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的指导,更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风味认知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机械地遵循菜谱,而是能够真正理解每一步操作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尤其是关于酸碱度对食材口感和风味的影响那部分,让我对如何平衡一道菜的层次感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严谨,从宏观的烹饪哲学到微观的分子结构,层层递进,逻辑清晰,非常适合希望将烹饪提升到理论高度的爱好者或专业人士。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它对“平衡”艺术的极致推崇。作者用近乎哲学的语言阐述了风味平衡的重要性,强调任何一种味道的过度彰显都会破坏整体的和谐。它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苦味来提升甜味的层次,如何通过麻辣来衬托食材本身的清鲜。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从复杂的法式酱汁到极简的日式高汤——来佐证“恰到好处”的微妙之处。它没有给出精确的克数或毫升数,而是提供了一套如何用自己的味蕾去“校准”和“判断”的思维模型。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法非常高明,它培养的是读者的“味觉直觉”和“判断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配方。读完后,我开始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滴酱油、每一撮盐,力求让它们在我的作品中找到最恰当的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