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溫州植物誌(第3捲)
:290.00元
作者:丁炳揚,金川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03888519
字數:
頁碼:427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溫州植物誌(第3捲)》是近100年來溫州植物資源調查和分類研究的係統總結。全書分概論、各論、附錄三部分:“概論”簡要論述溫州的自然環境、植物研究簡史、植物區係、植物資源的現狀與評價、植物資源保護和利用對策等;“各論”按係統記載溫州已知的野生維管束植物(即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包括科、屬、種的檢索錶,科、屬、種的名稱、形態特徵、産地與生境及主要用途等,80%以上的種類附有實地拍攝的彩色照片。“各論”記載的野生植物共210科1035屬2544種36亞種178變種(不包括存疑種),其中近年發現的新種5個、浙江分布新記錄屬9個、溫州分布新記錄屬29個、浙江分布新記錄種32個、溫州分布新記錄種192個。全書共分五捲,除索引外,捲包含概論、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木麻黃科至蛇菰科,第二捲包含被子植物蓼科至豆科,第三捲包含被子植物酢漿草科至山礬科,第四捲包含被子植物安息香科至菊科,第五捲包含被子植物香蒲科至蘭科、主要參考文獻及附錄。
《溫州植物誌(第3捲)》可作為林業、農業、醫藥、環保等相關部門科技人員的工具書,農林、生物、醫藥、環境、生態等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也是中小學9幣生和廣大植物愛好者的學習資料。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50.酢漿草科
51.牻牛兒苗科
52.科
53.蒺藜科
54.蕓香科
55.苦木科
56.楝科
57.遠誌科
58.大戟科
59.虎皮楠科
60.水馬齒科
61.黃楊科
62.漆樹科
63.鼕青科
64.衛矛科
65.省沽油科
66.茶茱萸科
67.槭樹科
68.無患子科
69.清風藤科
70.鳳仙花科
71.鼠李科
72.葡萄科
73.杜英科
74.椴樹科
75.錦葵科
76.梧桐科
77.獼猴桃科
78.山茶科
79.藤黃科
80.堇菜科
81.大風子科
82.旌節花科
83.鞦海棠科
84.仙人掌科
85.瑞香科
86.鬍頹子科
87.韆屈菜科
88.石榴科(安石榴科)
89.紅樹科
90.藍果樹科
91.八角楓科
92.桃金娘科
93.野牡丹科
94.菱科
95.柳葉菜科
96.小二仙草科
97.五加科
98.傘形科
99.山茱萸科
100.山柳科
101.鹿蹄草科
102.杜鵑花科
103.紫金牛科
104.報春花科
105.藍雪科
106.柿科
107.山礬科
中文名稱索引
拉丁學名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和信息呈現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每一個章節的劃分都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即便是第一次接觸此類專業文獻的讀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闆塊。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植物分類信息時,並沒有采取那種密密麻麻堆砌文字的方式,而是巧妙地運用瞭多欄布局和大量的留白,使得原本枯燥的學名、形態描述和生態數據變得易於消化和吸收。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圖文對照的編排,那些精細的插圖和專業攝影照片,不僅清晰度極高,而且標注精準到位,很多細微的特徵,僅憑文字描述難以捕捉的,通過圖示能瞬間豁然開朗。索引係統的設計也極其人性化,檢索起來十分便捷,無論是按科屬、按形態還是按生境,都能快速定位,這對於科研工作者進行交叉比對來說,節省瞭寶貴的時間。這種對閱讀體驗的深度優化,體現瞭編纂團隊極強的專業素養和對讀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結構體係構建得非常宏大且嚴密,體現瞭編纂者對溫州地區乃至更廣闊地域植物區係演化規律的深刻洞察力。從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的劃分,再到目、科、屬、種的層級推進,每一步都遵循瞭國際公認的最新分類係統,保持瞭極高的科學前沿性。更妙的是,它不僅僅是一部分類匯編,更像是一部生態學史詩。在描述物種的地理分布時,它常常穿插著對該物種在當地生態係統中所扮演角色的討論,比如哪些是關鍵的傳粉者,哪些是優勢群落的奠基者,這使得讀者在認識物種的同時,也能理解其在生態網絡中的價值和地位。這種係統性思維的貫穿,使得本書的知識密度極高,每一頁都充滿瞭信息增量,絕非簡單地羅列名詞,而是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可供深入探索的植物世界模型,非常適閤需要進行區域生態規劃或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的專業人士參考。
評分作為一套地方性植物誌,它對於物種詳盡程度的把握,達到瞭令人贊嘆的程度。我注意到,它對本地特有種的描述,相較於一些泛泛而談的全國性誌書,要細緻深入得多,無論是微觀結構(如花被片、雄蕊的細微差異)還是宏觀分布(精確到具體的山頭和溪流),都做瞭詳盡的記錄。這種地方性、田野調查的深度,是任何基於二手資料的編纂都無法比擬的。我對比瞭幾個我熟悉的物種,發現其中對於一些近年來纔被重新發現或命名變動的記錄,也得到瞭及時的更新和更正,顯示齣編纂團隊持續的野外工作投入和對前沿研究的密切關注。這種紮根於土地的、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是衡量一部植物誌權威性的核心標準,而這套書顯然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讓人感到無比信賴。
評分初翻閱這套書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敘述文字所散發齣的那種獨特的學術氣質,並非那種冰冷的、公式化的報告腔調,而是在嚴謹的科學描述中,透露齣一種對生命形態的細膩觀察和敬畏之心。語言精準、用詞考究,每一個動詞和形容詞的選擇都恰到好處,完美地平衡瞭科學的客觀性與文本的可讀性。比如,在描述某一稀有物種的生長習性時,作者描繪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讓人能感受到那種植物在特定氣候和土壤條件下頑強生長的生命力。這種“有溫度”的科學寫作,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讓冰冷的物種數據也仿佛擁有瞭鮮活的故事。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是什麼”,更是在探索“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深層次的探究精神,是普通參考手冊所不具備的,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瞭一次美學和哲學的熏陶。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光是捧在手裏就已經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重量感和專業度。封麵設計得大氣而又不失典雅,主色調的選擇非常考究,與書名那種沉穩的學術氣息完美契閤。拿到手翻開第一頁,那種特有的油墨和紙張混閤的清香撲麵而來,讓人瞬間就能沉浸到閱讀的狀態中去。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頁上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反射齣低調而奢華的光澤,顯示齣齣版方對這套書的重視程度。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講究,厚實且不反光,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查閱資料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裝訂得十分牢固,即便經常需要大幅度翻閱比對,也絲毫沒有鬆散的跡象,可見其工藝之精湛。從書籍本身的物理形態來看,它無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遠超一般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可以長久傳承的文化載體。光是這份對實體書的尊重,就足以讓人對內容産生更高的期待和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