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秀丽 编著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0107597
字数:300000
页码:4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章 怀孕的过程
精卵相遇
卵子的形成
排卵的发生
排卵信号
精子的形成
精子的竞争
精卵结合
生命的诞生
选取的受孕时间
怀孕的概率
加强锻炼
忌食烟酒
疾病
均衡饮食
孕卵植入的过程
受精卵发育成胚泡
植入
双胎和多胎
……
第二章 怀孕第1月
第三章 怀孕第2月
第四章 怀孕第3月
第五章 怀孕第4月
第六章 怀孕第5月
第七章 怀孕第6月
第八章 怀孕第7月
第九章 怀孕第8月
第十章 怀孕第9月
第十一章 怀孕第10月
第十二章 分娩
第十三章 产后1个月
关于胎教和心理建设这块的内容,这本书的处理方式让我感觉稍微有点疏离。它详细解释了听觉刺激对胎儿大脑发育的科学原理,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来论证音乐和语言输入的重要性,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但是,书里对于如何“进行”胎教,比如具体推荐哪些音乐、如何与宝宝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描述得相对笼统和模式化。它似乎将胎教视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而非一种愉悦的亲子体验。我个人感觉,好的胎教更应该是一种放松和享受的过程,而这本书的文字导向,却让我觉得压力更大了——仿佛如果我选的音乐不对,或者读的儿歌韵律不对,就是在“亏待”我的宝宝。我更喜欢那些鼓励父母放松心情,享受和宝宝说话聊天的书籍,而不是这种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和“标准流程”的指导。它少了人情味和对准父母心理压力的理解与疏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眼球的,那种柔和的米白色调配上一些温馨的插画元素,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传递的专业和关怀。我当初买它,主要是冲着“大百科”这三个字去的,想着能一站式解决孕期所有疑难杂症。拿到手沉甸甸的,确实挺有分量的,翻开目录,内容覆盖面广得惊人,从孕早期的小毛病到孕晚期的注意事项,甚至还涉及到了分娩后的恢复和新生儿护理的基础知识。不过,我得说,内容量太大有时候也成了一种负担。有时候想找个关于孕吐的快速对策,结果得在厚厚的章节里搜寻半天,不像一些小册子那样“直击要害”。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海洋,需要你有耐心去探索和筛选。比如,关于孕期不同阶段的体重增长标准,它给出的数据详实到令人咋舌,各种百分位都有标注,对于追求精准的妈妈来说是福音,但对于我这种更偏向“大致了解就好”的孕妇来说,就显得有点过于学术化了。总的来说,它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读起来感觉像是在上大学时的专业课,严谨、全面,但偶尔会让人觉得缺乏那么点儿“烟火气”和即时可操作性的小窍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我个人觉得有些保守,说实话,不太符合当代年轻父母的审美。那种传统的宋体加黑体组合,虽然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但在长时间阅读时,尤其是晚上光线不好的时候,眼睛会比较容易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图文的配合度,不得不说,这方面略显不足。很多关键的知识点,比如胎儿的发育过程或者某些产后恢复动作的分解图,配的插图都比较简单、偏向于医学图谱的风格,线条生硬,缺乏那种能让人瞬间理解并记住的生动感。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像现代健康杂志里那种高质量、色彩明快且注重实用性的示意图,能让我一看就知道“哦,原来这个动作是这样做的”。另外,光盘的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看书本本身,它更倾向于文字的堆砌和理论的阐述,对于我们这些更依赖视觉和动手操作来学习的准父母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助材料才能完全吸收。如果能多一些彩色的、设计感强的图表来解析复杂的营养成分或者产程信息,阅读体验绝对会提升一个档次。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很大一个驱动力是它宣传中提到的“专家团队”背景,总觉得有权威背书的东西总不会太差。确实,书中引用的数据和建议都非常谨慎,很少出现那种绝对化的、夸张的说法,很多都用“建议”“可能”“需遵医嘱”这类措辞,体现了足够的专业边界感。但这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是,对于一些孕期常见的小困扰,比如突然的心慌、轻微的腹痛,它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是“请及时联系您的产科医生”,这当然是正确的,无可指摘的医疗原则,但对于一个焦虑的准妈妈来说,我更希望在等待就医的间隙,能得到一些来自书本的、经过科学验证的、能让我稍微安心的即时安抚或处理建议,而不是被推回医院这个选项。它更像是一本严谨的教科书,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但在“怎么办”的实用指导上,似乎留下了较大的空白,使得在日常生活中,我还是需要频繁地去网络上搜索那些更接地气的经验分享。
评分谈谈它在“营养”方面的论述吧,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之一。书里对宏量营养素和微量元素的介绍非常深入,几乎把每一种维生素的缺乏或过剩可能带来的后果都列举得清清楚楚,甚至连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素保留率的影响都有分析,学术性毋庸置疑。然而,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实践难度。比如,当它推荐“每天摄入15毫克的铁元素”时,我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计算我吃的菠菜、红肉和豆类各自能提供多少,并且要对照它附带的食物成分表,这在实际的备餐过程中几乎不可能完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份清晰的、可执行的“一周食谱建议”,而不是一大堆需要自己去进行复杂数学换算的指标。这本书更像是给营养师看的参考手册,而不是给日常操持厨房的孕妇准备的菜谱指南。我期待的是如何用家常菜轻松达到这些标准,而不是仅仅知道这些标准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