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盧梭到尼采:耶魯大學公選課
:59.00元
作者:弗蘭剋·特納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301280195
字數:251000
頁碼:408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從盧梭到尼采:耶魯大學公選課》:
20世紀90年代,耶魯曆史係麵嚮全校本科生開設瞭一門探討歐洲近代思想史的公選課(選課編號“曆史271”),由思想史大師弗蘭剋·特納教授主講。這門課程迅速成為人氣之選,風靡校園。
2010年,特納猝然離世,這門開設多年的優質課程失去瞭掌舵人。此後,“曆史271”的授課講義洛陽紙貴。
2014年,本書麵世(依據2003/2004學期特納的講課記錄整理而成),以紀念特納誕辰70周年,並嚮眾多耶魯學子無法忘卻的這門課程緻敬。
內容提要
弗蘭剋·M.特納是當代非常傑齣的文化史及思想史大師之一,他在耶魯大學開設的係列講座公選課“歐洲思想史”猶如一座豐碑,數年來一直吸引著眾多學子。這門課程,“透徹、易曉、措辭優美,沒有晦澀的術語”,揭示社會觀念與思潮的演變,勾勒諸位思想巨擘的形象與命運,從而提煉齣自啓濛運動到二十世紀初葉歐洲思想史的精華,展現瞭在那個急速變革時代歐洲曆史的波瀾起伏。
《今日牛津》雜誌編輯理查德·A.洛夫特豪斯曾師從弗蘭剋·M.特納。他將特納的授課錄音及相關文字素材編排整理,匯集成書。這本《從盧梭到尼采:耶魯大學公選課》展現瞭特納這位首屈一指的曆史學傢對於現代歐洲思想形成過程的睿見;同時,這本書也是如何講授思想史的範例: 牢牢紮根於史實和傳記檔案。
目錄
編者前言
**章 盧梭對現代性的挑戰
第二章 托剋維爾與自由
第三章 小密爾與十九世紀
第四章 主體性轉嚮
第五章 中世紀主義與文藝復興的發明
第六章 曆史化的自然
第七章 達爾文與創造論
第八章 馬剋思與先進的工人階級
第九章 對藝術傢的膜拜
第十章 民族主義
第十一章 種族與反猶太主義
第十二章 瓦格納
第十三章 分隔兩性領域的意識形態
第十四章 信仰之今昔
第十五章 尼 采
注 釋
人名簡釋
延伸閱讀
索 引
作者介紹
弗蘭剋·M.特納 | Frank M. Turner,美國當代曆史學傢,耶魯大學曆史學約翰海惠特尼(John Hay Whitney)講席教授,曾任耶魯大學拜內剋圖書館(Beinecke Library)館長,專精於歐洲文化史與思想史。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宏大敘事、橫跨世紀的思想史梳理有些畏懼,總擔心內容過於晦澀難懂,會像啃一塊堅硬的石頭。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手法卻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嘆的流暢性與畫麵感。作者似乎擁有將復雜的哲學體係“翻譯”成日常語言的天賦,他並沒有直接堆砌艱深的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人物側寫和曆史背景的鋪陳,將盧梭那充滿矛盾的“高貴的野蠻人”觀念,如同一個鮮活的人物擺在我們麵前。讀到關於康德的章節時,那種理性與經驗交織的張力,簡直像在觀看一場精彩的法庭辯論,邏輯絲絲入扣,讓人拍案叫絕。這種將枯燥的理論融入到生動的曆史情境中的功力,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研讀教科書,而是在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穿梭於啓濛運動的輝煌與隨後的反思浪潮之中,每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全然沒有那種被知識洪流淹沒的恐慌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加上扉頁上燙金的校徽,瞬間就讓人聯想到常春藤盟校那種嚴謹又不失格調的學術氛圍。初翻閱時,那種紙張特有的清香混閤著油墨的味道,簡直就是知識的芬芳。我尤其喜歡它字體排版的選擇,主文本部分采用瞭經典的襯綫字體,閱讀起來既舒適又帶有濃厚的曆史感,而那些引用和注釋部分則巧妙地使用瞭無襯綫字體,保證瞭清晰度,這種在細節上的考量,無疑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書脊的設計也很有巧思,簡約的黑白配色,使得這本書即使隨意放在書架上,也能散發齣一種低調的學術魅力,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深藏其中的思想寶藏。當然,一本好書不僅要好看,更要耐讀,這本書的用紙厚度適中,即便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一本涉及深奧哲學思想的著作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生理關懷。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作為一本“導讀”的定位,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劃的學術地圖集。它巧妙地構建瞭一條清晰的知識路徑,展示瞭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葉,歐洲思想界如何從對理性的過度自信,一步步轉嚮對個體意誌、情感和非理性力量的深刻探究。我特彆欣賞它對於“繼承與反叛”這一主題的處理。盧梭開創的關注主體性、社會契約的議題,是如何被後來的黑格爾、叔本華等人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繼承和顛覆的,書中通過精妙的對比分析,揭示瞭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這種遞進感讓人對西方現代性的根源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顧前文,因為作者總是在不經意間埋下伏筆,將之前討論的概念,在後續章節中以全新的視角重新激活,形成一個龐大而又自洽的思想網絡。
評分這本書的注釋係統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很多時候,我們閱讀哲學類書籍時,會因為對某個具體典故或拉丁文短語的不熟悉而卡殼,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注釋不僅解釋瞭詞義,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擴展閱讀的綫索,很多時候,腳注裏引用的其他學者的觀點,或者對某個概念的簡短補充說明,其信息密度甚至不亞於正文本身。這讓深度閱讀者可以隨時“跳齣”主綫,進行一次小型的“知識探險”,滿足瞭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這種結構設計,使得本書既適閤初學者快速建立整體框架,也完全能滿足資深研究者對知識的嚴謹性要求,它真正實現瞭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之間的優雅平衡,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和收藏的佳作。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最大的收獲在於這本書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哲學史“關聯性”的認知。以往我總把這些思想傢視為孤立的個體,但通過作者的梳理,我看到瞭他們之間無形的對話與衝突。例如,書中對“啓濛理性”的批判,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復雜的內部修正。作者清晰地勾勒齣,當啓濛的宏大敘事在麵對現實的復雜性時,是如何催生齣對“曆史性”和“意誌”的關注,並最終導嚮瞭更為個人化和強烈的存在主義傾嚮的先聲。這種從共識到分裂,再到尋求新的綜閤的過程,被描繪得極為細緻,讓我不再將這些哲學傢視為靜態的符號,而是視為在特定時代背景下,進行著激烈思想搏鬥的“思想巨人”。這本書的敘事,使得“思想史”不再是僵硬的年代劃分,而是一場連續不斷的、充滿張力的辯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