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理学(第2版) | ||
| 定价 | 46.00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1月 | |
| 开本 | ||
| 作者 | ||
| 装帧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65900020 | |
《精神病理学(第2版)》共分3篇15章,主要对精神病理学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精神症状的修饰性术语、四种思维方式、现象谱、特征的辨认和描述、现象学方法、成分分析等。《精神病理学(第2版)》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DIYI篇 引论
第1章 精神障碍的概念
1.1 精神障碍是一个异质范畴
1.2 精神健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1.3 精神障碍的原因
1.4 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
第2章 精神症状的修饰性术语
第3章 四种思维方式
第二篇 症状学方法
第4章 比较
第5章 现象谱
第6章 特征的辨认和描述
第7章 现象学方法
第8章 成分分析
第9章 维度分析
第10章 分类
第11章 贯时性研究
第12章 跨文化的研究
第13章 量化与评定工具
第14章 统计法
第15章 第三者
第三篇 精神症状选编
参考文献
中文索引
这本书在基础知识的讲解方面,可谓是面面俱到,堪称精神病理学的“百科全书”。从神经生物学的基础,如神经递质、脑区功能,到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记忆、思维过程,再到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它都给出了详尽且易于理解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书中在阐述某些病理机制时,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理论模型,并辅以相关的研究证据。例如,在讲解抑郁症的认知模型时,书中不仅提到了自动思维、负性认知图式,还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这些认知偏差是如何影响情绪和行为的。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方式,大大增强了我的学习效率。此外,书中对于不同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特征的描述,也非常精确和详尽,让我对各类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了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幻觉、妄想的细微差别,还是情绪波动的规律性,书中都力求做到客观、科学的呈现,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许又新教授对于精神障碍概念的梳理,就像是在为精神病理学这座宏伟大厦打下坚固的地基。他没有止步于现有的定义,而是带领我们回顾了精神病学发展史上那些关键的转折点,那些曾经被视为“疯狂”的现象是如何被科学地纳入研究范畴的。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精神医学的进步。书中对“正常”与“异常”的界限的探讨,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精神障碍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文化、社会价值观以及科学认知水平的影响。教授在书中并没有给出绝对的界定,而是强调了功能损害、痛苦体验以及社会适应性等多个维度,引导读者形成一种动态的、辩证的看待精神障碍的视角。这对于理解和接纳精神疾病患者,打破污名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S精神病理学(第2版)》,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许又新教授在精神障碍概念的阐述上,不落俗套,而是深入剖析了历史演变、不同流派的观点,以及现代精神医学对精神障碍定义的不断修正和完善。这不仅仅是名词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什么是精神障碍”这一基础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诊断标准的介绍,也并非简单罗列,而是结合了实际的临床案例,讲解了不同诊断系统(如DSM和ICD)的优劣,以及它们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明白,精神障碍的诊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细致的观察、严谨的推理和对患者病史的全面掌握。特别是在讨论一些边缘性、复杂性的精神疾病时,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化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背后的多重因素——生物、心理、社会,甚至是文化层面的影响。这种开放性的视角,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包含的知识量,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精神。许又新教授在精神障碍概念的阐释上,体现了高度的科学精神,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质疑和探索。书中关于精神病理学基础知识的部分,对于我理解诸如焦虑、抑郁、强迫等常见精神障碍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例如,在解释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时,书中详细介绍了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以及它们失调可能导致的病理过程。同时,也并未忽视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而是将它们纳入一个整合性的框架进行分析。这种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方法,让我意识到,精神疾病的理解需要一个全面而非片面的视角。
评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出版上,无疑是极其用心的。从纸张的质感到排版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医学专业书籍应有的严谨与高品质。而内容本身,也同样令人称赞。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系统性。书中对精神病理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如人格障碍的形成机制、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作者都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解释,包括图示、表格以及对比分析,力求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在介绍不同理论学派时,所展现出的中立和客观的态度,既肯定了各自的贡献,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引导读者形成批判性思维。这种严谨而不失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既充实又不至于过于晦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