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直營】《古希臘藝術》藝術史書籍

【後浪直營】《古希臘藝術》藝術史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托尼奧·赫爾捨 著,陳亮 譯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古希臘藝術
  • 西方藝術
  • 藝術
  • 曆史
  • 文化
  • 藝術入門
  • 後浪
  • 書籍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後浪齣版公司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0058257
商品編碼:25351945046
品牌:後浪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0
字數:13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古希臘藝術 編輯推薦:
從藝術品賞析到文化生活 德國暢銷的“大傢小書”
專業譯者精撰譯注 打造適閤中國人的古希臘藝術著作

講解古風、古典和希臘化三個時期的代錶作品
結閤神話傳說,節慶,祭祀,市民生活和運動會
揭示圖像作品在古希臘文化社會中的地位
85幅插圖,直觀展現古希臘藝術的高貴與偉大

欣賞西方藝術的能力 從古希臘藝術開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托尼奧·赫爾捨(Tonio H?lscher),德國海德堡大學古典考古學教授。2002年至2004年間,任德國考古研究所(Deutschen Arch?ologischen Institut,簡稱DAI)羅馬分部的研究教授。他的研究重點包括希臘和羅馬的國傢大型紀念物、希臘的神話圖像以及古典時期的城市建造。
   
譯者簡介
   陳亮,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係在讀博士,導師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教授。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係,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專業,師從硃青生教授。2006年赴德留學,後成為海德堡大學跨學科研究小組“儀式動力”(SFB 619 Ritualdynamik)的一員。

目錄

緻中國讀者 
第—章 圖像作品和生活世界 
1.1充滿圖像的生活 2 
1.2圖像的生活 6 
1.3身體圖像 8 
1.4圖像世界 10 
1.5佚失與復得 12 
第二章 古風時期 
2.1榮譽、財産和城邦文化 16 
2.2聖域:還願雕像、祭拜雕像、神廟裝飾 20 
2.3大型墓葬紀念物 36 
2.4節慶文化和亡靈祭祀:彩繪陶器 40 
2.5城邦與個人的圖像符號:錢幣與印章 53 
2.6形式語言、人的圖像和藝術傢 56 
第三章 古典時期 
3.1希臘人、市民與個人 60 
3.2中央廣場與聖域:政治性的大型紀念物 62 
3.3神廟:介於倫理和政治之間的神話 67 
3.4神像:神性的維度 70 
3.5人的圖像I:運動員和英雄 80 
3.6人的圖像II:肖像的早期形式 88 
3.7墓地浮雕:死亡視角中的社會 92 
3.8節慶文化和亡靈祭祀:彩繪陶器 95 
3.9形式語言、人的圖像和藝術傢 101 
第四章 希臘化時期 
4.1君權與個人生活 106 
4.2君主:超凡魅力、激情107 
4.3神像:威嚴與生活享樂 116 
4.4神話圖像:命運與激情 121 
4.5人的圖像:分化的角色 125 
4.6氛圍作為圖像 130 
4.7住宅:私人領域的發現 135 
4.8形式語言、人的圖像和藝術傢 139 
延伸閱讀 
譯名對照錶 
譯後記 
齣版後記

序言

緻中國讀者
   我十分高興這本論希臘藝術的小書被譯成中文。東亞藝術自有其深厚的傳統,要讓西方藝術的源頭古希臘能夠為中國讀者理解,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此而言,在海德堡大學和伯剋利加州大學有中國學生的課堂上教授希臘藝術的經曆讓我難以忘懷。我希望這個譯本能有助於建立有效的觀念交流,揭示東西兩種視覺藝術傳統在其特定的社會文化價值觀中的呈現。
   本書有三重寫作目的。首先,它旨在呈現古希臘平等主義的小型城邦與它們周圍君主政體的大型帝國相比,能夠産生什麼樣的視覺藝術。相應地,對“人”這一觀念、人的身體及其能力和意義的關切,以之作為模型來構想世界,後來成為“西方”藝術的根本問題。其次,本書旨在錶明,古希臘的藝術品不是一個自律的審美現象,在博物館或學園的封閉空間中被感知,而是在社會、宗教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圖像是觀念中的城邦及其生活實踐的一部分。雖然這種 “圖像的社會文化”在古希臘尤為突齣,它實則可以被理解為大多數前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徵。再次,我力圖在寫作這本書時不預設和接受西方藝術“自明”的前提,由此期望使它能夠包容來自“外部”的開明的方法以及與其他社會視覺文化的比較。
   我很感激陳亮提議為這本書齣一個中文版並承擔瞭翻譯的任務。我與他在研討課以及私人會麵中有過多次討論,涉及瞭希臘羅馬藝術的諸多問題,從他的作為我相信他能以明白的方式將本書移植入中國文化語境。此外,我要對後浪齣版公司富於勇氣的決定和對此書細緻的編輯緻以謝意。
   
   托尼奧·赫爾捨
2013年6月於德國海德堡


藝術之境:西方古典主義的輝煌與變遷 一部深度剖析西方藝術源頭,勾勒自濛昧至光輝的恢弘史詩。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尋西方藝術思想的萌芽、發展與最終定型,聚焦於古希臘文明對後世乃至今日審美觀念的深遠影響。我們不隻是簡單羅列作品和年代,而是力求還原每一座雕塑、每一幅壁畫背後所承載的哲學思辨、社會結構與精神追求。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米諾斯與邁锡尼的陰影 在真正意義上的“古典”到來之前,愛琴海的文明已然奠定瞭基礎。本章將從剋裏特島的宏偉宮殿遺址,特彆是剋諾索斯宮的壁畫群入手,解析米諾斯文明中那種充滿生命力、自由奔放的宗教與生活圖景。我們探討其獨特的“蛇形女神”與自然崇拜,以及其藝術風格如何受到海洋文化的深刻塑造。 隨後,我們將目光轉嚮邁锡尼文明。在這裏,藝術開始展現齣更強的軍事化和權力象徵意義。分析“獅子門”的雄偉結構,考察描繪狩獵與戰爭場景的金器,理解這一時期藝術如何服務於城邦的防禦和統治階層的威嚴展示。這一時期的藝術,是希臘城邦精神尚未完全成型前的“前奏”,充滿瞭原始的力量與神秘感。 第二部分:黑暗時代的過渡與“幾何紋樣”的秩序重建 特洛伊戰爭後的“希臘黑暗時代”,文化似乎陷入瞭停滯,但藝術的種子正在泥土下悄然積蓄。本章聚焦於這一時期陶器的轉型。從原始的幾何裝飾,到敘事性的場域劃分,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希臘人如何嘗試用抽象的符號和嚴謹的幾何構圖來理解和組織他們所麵對的世界。這種對“秩序”的追求,正是日後古典藝術理性精神的雛形。我們將詳細解析“地引式”陶器(Dipylon Master)的復雜布局,以及它如何預示著人物形象的迴歸。 第三部分:古風時期的探索——人體的覺醒與理想化的開端 公元前八世紀,隨著城邦(Polis)的興起,藝術進入瞭“古風時期”。這是希臘人開始大規模接觸東方藝術並進行本土化吸收的關鍵階段。本章的重點在於雕塑的革命性進展。 我們深入分析“科洛斯”(Kouros,青年雕像)和“科蕾”(Kore,少女雕像)的演變。這些早期的大型石雕,盡管仍帶有埃及風格的僵硬和正麵律動,但其內在的精神已然不同。藝術傢們開始探索人體結構,嘗試賦予石人以生命的氣息。重點考察“微笑”(Archaic Smile)的齣現,這不是簡單的快樂,而是一種介於現實與神性之間的、對“理想狀態”的初步錶達。此外,我們還將梳理陶器藝術在“黑繪法”階段的發展,分析赫剋托耳和阿喀琉斯等英雄故事如何在陶瓶上被首次定格。 第四部分:古典藝術的巔峰——黃金時代的理性與和諧 真正的革命發生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典時期,尤其是雅典在伯裏剋利統治下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藝術的核心目標是追求“完美的人性”與“至高的理性”。 A. 雕塑的黃金法則: 詳細解讀波留剋列特斯(Polykleitos)提齣的“《法則》”(The Canon)對人體比例的數學化規定。分析米隆的《擲鐵餅者》如何捕捉運動中的平衡,以及波留剋列特斯《荷鬥者》(The Doryphoros)如何體現靜穆中的內在張力。隨後,我們將進入帕特農神廟的輝煌現場,分析菲迪亞斯如何將神性融入到極緻的人體美中,探討楣闆、三角楣飾和浮雕中敘事與裝飾的完美結閤,以及這種“古典平衡”如何成為西方美學的永恒標尺。 B. 建築的數學之美: 深入剖析多立剋、愛奧尼剋和科林斯三種柱式的演變與各自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帕特農神廟為例,解析建築師如何運用視覺矯正技術(如柱身的微凸與傾斜)來實現感官上的絕對完美,探討柱式中的黃金分割與韻律感。 C. 陶藝的敘事高峰: 考察“紅繪法”的成熟,藝術傢如何利用陶土本身的紅色作為人物主體,黑色背景凸顯肌肉的輪廓與動態,使得描繪場景的細節和情感錶達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第五部分:希臘化時期的激情與轉嚮——情感的釋放與世界的融閤 隨著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徵,希臘的疆域和文化視野空前擴大,藝術也隨之從城邦的理想化轉嚮瞭更廣闊的人類經驗。希臘化藝術(Hellenistic Art)不再滿足於平靜的和諧。 本章著重分析情感張力的釋放:從《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那迎風飛揚的衣褶所蘊含的戲劇性,到《拉奧孔群像》中對痛苦、掙紮和絕望的毫不掩飾的錶達。藝術開始關注普通人的命運、衰老、病態以及強烈的瞬間情感。同時,由於與東方文化的交融,藝術題材也變得更加世俗化、多樣化,甚至帶有一絲頹廢的美感。我們將探討這一時期在各地(如帕加濛、亞曆山大裏亞)形成的區域性藝術風格,它們如何為後來的羅馬藝術鋪平瞭道路。 結語:永恒的迴響 總結古典藝術留下的遺産,不僅是具體的石材與陶土,更是一種對人類潛能的深刻信念,對理性、和諧、力量與美的永恒追求。這種對“理想人”的塑造,將持續影響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乃至現代設計中的每一個角落。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理解“古典”二字的真正重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配圖選擇和布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通常藝術類書籍最大的痛點就是圖片質量參差不齊,或者關鍵細節圖缺失。但這裏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每一張插圖都像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優化過的,清晰度高到足以辨認齣畫作錶麵顔料的筆觸厚度。更絕的是,作者非常巧妙地運用瞭對比圖。比如,在討論“古典主義”的理想化人體時,會緊鄰著展示一幅錶現主義作品,用直觀的視覺衝擊來強調風格的演變和背離。這種“置於語境中”的展示方式,極大地提升瞭理解效率。我甚至不需要頻繁地查閱其他資料,因為書中對關鍵文物的注釋和局部放大圖已經足夠詳盡,它自己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視覺學習係統。對於我這種需要通過圖像記憶和聯想來學習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簡直是量身定做。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棒瞭,拿到手就愛不釋手。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搭配上燙金的字體,瞬間就提升瞭整本書的格調。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顔色是那種溫潤的米白色,對眼睛非常友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作者(或者說是編輯團隊)在圖文排布上花瞭不少心思,很多關鍵的藝術作品圖片都采用瞭跨頁或大篇幅的展示,色彩還原度極高,細節縴毫畢現,仿佛可以直接觸摸到帕特農神廟的浮雕,或者感受到米洛的維納斯雕像那流動的綫條。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在同類藝術史書籍中是少有的。看得齣來,齣版方在製作過程中對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本“硬貨”。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次高質量的博物館之旅,那種實體書獨有的厚重感和美學享受,是電子設備永遠無法替代的。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處理得非常到位,既保證瞭內容的專業性,又避免瞭陷入純粹的考據泥潭。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述中引用瞭大量一手資料和當代的考古發現,使得整個分析體係非常紮實可靠。特彆是在探討某些流派的哲學基礎時,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的形式分析,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形而上學思想,比如德爾斐神諭對建築比例的影響,或是悲劇美學如何滲透到雕塑錶情的塑造之中。這種深挖根源的做法,讓原本靜態的藝術品活瞭起來,充滿瞭思想的張力。對於我這種對西方哲學史略有涉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跨學科視角,讓我能夠以更宏觀的視野去審視那個輝煌的文明的審美脈絡。

評分

從使用體驗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標價。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功能上的考量。比如,書後附帶的那份詳盡的“術語錶”和“重要藝術傢/時期時間軸”,簡直是復習和速查的神器。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很注重讀者的反饋迴路,許多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雅典式”和“愛奧尼亞式”柱式的微妙區彆)都被用圖示和對比錶格的形式進行瞭提煉總結,非常清晰。而且,這本書的“耐用性”也很強,多次翻閱後,書脊依然牢固,裝訂質量穩定可靠。這讓我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資,它不僅僅是一本暫時的參考書,更像是一個可以長期陪伴我進行藝術鑒賞和學習的“知識夥伴”。

評分

我本來對藝術史這種宏大的敘事體係有點畏懼,總覺得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和枯燥的年代梳理。但是,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文筆極其生動流暢,仿佛他不是在寫曆史,而是在講述一個傢族的興衰史。他擅長捕捉那些隱藏在宏大背景下的“人情味”,比如某位雕塑傢在創作巔峰時期的掙紮與榮耀,或是城邦政治風雲如何直接影響到建築風格的細微變化。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因為某個巧妙的比喻而會心一笑,或者為某個悲劇性的曆史轉摺而扼腕嘆息。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邏輯,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推進,而是將不同的藝術形式(雕塑、建築、陶藝)穿插對比,形成多維度的解讀。它成功地將“學術研究”和“大眾閱讀”之間那條鴻溝給填平瞭,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信息量爆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