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艺术 编辑推荐:
从艺术品赏析到文化生活 德国畅销的“大家小书”
专业译者精撰译注 打造适合中国人的古希腊艺术著作
讲解古风、古典和希腊化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结合神话传说,节庆,祭祀,市民生活和运动会
揭示图像作品在古希腊文化社会中的地位
85幅插图,直观展现古希腊艺术的高贵与伟大
欣赏西方艺术的能力 从古希腊艺术开始
作者简介
托尼奥·赫尔舍(Tonio H?lscher),德国海德堡大学古典考古学教授。2002年至2004年间,任德国考古研究所(Deutschen Arch?ologischen Institut,简称DAI)罗马分部的研究教授。他的研究重点包括希腊和罗马的国家大型纪念物、希腊的神话图像以及古典时期的城市建造。
译者简介
陈亮,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在读博士,导师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专业,师从朱青生教授。2006年赴德留学,后成为海德堡大学跨学科研究小组“仪式动力”(SFB 619 Ritualdynamik)的一员。
致中国读者
第—章 图像作品和生活世界
1.1充满图像的生活 2
1.2图像的生活 6
1.3身体图像 8
1.4图像世界 10
1.5佚失与复得 12
第二章 古风时期
2.1荣誉、财产和城邦文化 16
2.2圣域:还愿雕像、祭拜雕像、神庙装饰 20
2.3大型墓葬纪念物 36
2.4节庆文化和亡灵祭祀:彩绘陶器 40
2.5城邦与个人的图像符号:钱币与印章 53
2.6形式语言、人的图像和艺术家 56
第三章 古典时期
3.1希腊人、市民与个人 60
3.2中央广场与圣域:政治性的大型纪念物 62
3.3神庙:介于伦理和政治之间的神话 67
3.4神像:神性的维度 70
3.5人的图像I:运动员和英雄 80
3.6人的图像II:肖像的早期形式 88
3.7墓地浮雕:死亡视角中的社会 92
3.8节庆文化和亡灵祭祀:彩绘陶器 95
3.9形式语言、人的图像和艺术家 101
第四章 希腊化时期
4.1君权与个人生活 106
4.2君主:超凡魅力、激情107
4.3神像:威严与生活享乐 116
4.4神话图像:命运与激情 121
4.5人的图像:分化的角色 125
4.6氛围作为图像 130
4.7住宅:私人领域的发现 135
4.8形式语言、人的图像和艺术家 139
延伸阅读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出版后记
致中国读者
我十分高兴这本论希腊艺术的小书被译成中文。东亚艺术自有其深厚的传统,要让西方艺术的源头古希腊能够为中国读者理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此而言,在海德堡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有中国学生的课堂上教授希腊艺术的经历让我难以忘怀。我希望这个译本能有助于建立有效的观念交流,揭示东西两种视觉艺术传统在其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中的呈现。
本书有三重写作目的。首先,它旨在呈现古希腊平等主义的小型城邦与它们周围君主政体的大型帝国相比,能够产生什么样的视觉艺术。相应地,对“人”这一观念、人的身体及其能力和意义的关切,以之作为模型来构想世界,后来成为“西方”艺术的根本问题。其次,本书旨在表明,古希腊的艺术品不是一个自律的审美现象,在博物馆或学园的封闭空间中被感知,而是在社会、宗教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图像是观念中的城邦及其生活实践的一部分。虽然这种 “图像的社会文化”在古希腊尤为突出,它实则可以被理解为大多数前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再次,我力图在写作这本书时不预设和接受西方艺术“自明”的前提,由此期望使它能够包容来自“外部”的开明的方法以及与其他社会视觉文化的比较。
我很感激陈亮提议为这本书出一个中文版并承担了翻译的任务。我与他在研讨课以及私人会面中有过多次讨论,涉及了希腊罗马艺术的诸多问题,从他的作为我相信他能以明白的方式将本书移植入中国文化语境。此外,我要对后浪出版公司富于勇气的决定和对此书细致的编辑致以谢意。
托尼奥·赫尔舍
2013年6月于德国海德堡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棒了,拿到手就爱不释手。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搭配上烫金的字体,瞬间就提升了整本书的格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颜色是那种温润的米白色,对眼睛非常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作者(或者说是编辑团队)在图文排布上花了不少心思,很多关键的艺术作品图片都采用了跨页或大篇幅的展示,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纤毫毕现,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帕特农神庙的浮雕,或者感受到米洛的维纳斯雕像那流动的线条。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同类艺术史书籍中是少有的。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硬货”。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质量的博物馆之旅,那种实体书独有的厚重感和美学享受,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从使用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功能上的考量。比如,书后附带的那份详尽的“术语表”和“重要艺术家/时期时间轴”,简直是复习和速查的神器。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很注重读者的反馈回路,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雅典式”和“爱奥尼亚式”柱式的微妙区别)都被用图示和对比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提炼总结,非常清晰。而且,这本书的“耐用性”也很强,多次翻阅后,书脊依然牢固,装订质量稳定可靠。这让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资,它不仅仅是一本暂时的参考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长期陪伴我进行艺术鉴赏和学习的“知识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又避免了陷入纯粹的考据泥潭。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和当代的考古发现,使得整个分析体系非常扎实可靠。特别是在探讨某些流派的哲学基础时,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形而上学思想,比如德尔斐神谕对建筑比例的影响,或是悲剧美学如何渗透到雕塑表情的塑造之中。这种深挖根源的做法,让原本静态的艺术品活了起来,充满了思想的张力。对于我这种对西方哲学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跨学科视角,让我能够以更宏观的视野去审视那个辉煌的文明的审美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配图选择和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通常艺术类书籍最大的痛点就是图片质量参差不齐,或者关键细节图缺失。但这里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每一张插图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优化过的,清晰度高到足以辨认出画作表面颜料的笔触厚度。更绝的是,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图。比如,在讨论“古典主义”的理想化人体时,会紧邻着展示一幅表现主义作品,用直观的视觉冲击来强调风格的演变和背离。这种“置于语境中”的展示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理解效率。我甚至不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资料,因为书中对关键文物的注释和局部放大图已经足够详尽,它自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学习系统。对于我这种需要通过图像记忆和联想来学习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量身定做。
评分我本来对艺术史这种宏大的叙事体系有点畏惧,总觉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和枯燥的年代梳理。但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笔极其生动流畅,仿佛他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他擅长捕捉那些隐藏在宏大背景下的“人情味”,比如某位雕塑家在创作巅峰时期的挣扎与荣耀,或是城邦政治风云如何直接影响到建筑风格的细微变化。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因为某个巧妙的比喻而会心一笑,或者为某个悲剧性的历史转折而扼腕叹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逻辑,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将不同的艺术形式(雕塑、建筑、陶艺)穿插对比,形成多维度的解读。它成功地将“学术研究”和“大众阅读”之间那条鸿沟给填平了,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信息量爆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