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伊藤博文:創造近代日本之人 伊藤之雄 廣場出版
作者:伊藤之雄
出版:廣場出版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544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869408820
出版日期:2017-02-22
本書著重一手史料還原伊藤的真實面貌!過去伊藤的形象主要有兩種樣貌:
在小說家下與八卦報紙筆下的伊藤形象乃為人輕佻淺薄,不具備做為政治人物的風骨。另一種是認定伊藤是制定德式保守反動憲法的中心人物,以致降低近代日本民主化的可能性,並且*後擔任韓國總監,彈壓韓國的民族主義,為安重根所殺的掌權者(可謂報應不爽)。
為何沒有真正的伊藤傳記
為何即使在伊藤的祖國日本,有關伊藤博文的傳記作品非常少?首先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出版的傳記、回憶錄、政治評論等,俱為二手史料,價值不大。而二戰後,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等近代文書館紛紛成立,其中不僅收藏了與伊藤相關的信件、日記、文書等,也有政治、外交、軍事方面的龐大史料,紛紛出現的**手史料這才使得研究伊藤有了更為直接基礎。
受時代左右的伊藤形象
不巧的是,1945年日本戰敗後,伊藤的評價也有了大幅改變。其理由為,「天皇主權」的明治憲法被視為是太平洋戰爭的原因之一,因而連同制定明治憲法的伊藤也遭到否定。結果是雖然有了龐大的**手史料,但是日本的氛圍改變了,努力想擺脫戰前千絲萬縷,也就缺乏研究伊藤的動機了。
本書的目的
本書想透過仔細追溯伊藤的生涯與其所處的時代,重新思考從明治維新以來激盪的日本近代,這也算是個以寬廣視野來考察現代改革的良機吧。
伊藤博文是輕佻膚淺的人嗎?─序言兩種伊藤形象
為何沒有真正的伊藤傳記
時代左右的伊藤形象
本書的目的
第 一 部??? 青春篇
第 1 章??? 獲得木戶孝允的賞識–從束荷、荻到京都、江戶、英國
第 2 章??? 外交交涉場合的活躍─列強與薩摩藩
第 3 章??? 討幕之戰─不滿意的情報收集
第 二 部?? 飛翔篇
第? 4? 章??? 與列強的交涉及知識的飛躍─兵庫縣知事、大藏官僚
第? 5? 章??? 岩倉使節團的特命全權副使─廢藩置縣、爭韓論的政變
第? 6? 章 參議兼工部卿伊藤的實力─西南戰爭
第 三 部? 熱鬥篇
第? 7? 章?? 開始建構伊藤體制─大久保利通的繼承者
第? 8? 章?? 對於大隈重信的憤怒─明治十四年的政變
第? 9? 章?? 伊藤灌注在憲法調查上的熱忱──日本的傳統與歐化
第? 10 章?? 內治優先與日清協調──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第 11 章?? 確立日本的國家構造-大日本帝國憲法與明治天皇
第 四 部? 成熟編
第 12 章?? 出乎預料-大隈條約改正問題
第 13章?? **議會的困惑-憲法的運作與充實近代國家
第 14 章? 守護明治憲法-第二次總選舉
第 15 章? 與民黨合作及條約改正──第二次伊藤內閣
第 16 章? 伊藤體制的興盛期──文官首相的日清戰爭
第 五 部? 夕陽篇
第 17章? 身為元老的強烈自尊心──第三次伊藤內閣
第18章 休養與充電—清國遊歷、西日本演講遊說
第 19 章? 身體的衰弱與對於「憲法」政治的理想─創立立憲政友會、第四次伊藤內閣
第 20 章? 國際協調與行政及國會間的和諧───致力於避免日俄對立
第 21 章? 與陛下之間的事不容他人置喙──日俄戰爭
第 六 部 老境編
第 22 章? 對韓國統治的抱負───伊藤韓國統監
第 23 章「滄浪閣」之夢──韓國人與大磯町民
第 24 章 暗殺
伊藤博文與日本、東亞--結語
政黨內閣與議會政治之父
從學習到創造國際秩序
「剛凌強直」的生涯
伊藤博文與安重根
後記
學術文庫版後記
註釋
參考文獻
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沉郁而有力的质感,读起来让人感到分量十足,仿佛每翻过一页,都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压在心头。作者的语言选择非常考究,既有时代特有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性。他似乎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着深刻的思辨,并巧妙地将这种思辨融入叙事之中。在描述这位历史人物的早期经历和受到外界环境的塑造时,笔触尤为细腻,展现了他是如何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试错与自我重塑,最终成长为能够影响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这种对“成长轨迹”的着墨,使得人物的复杂性得到了充分展现,而非仅仅停留在其政治成就上。此外,书中对涉及的诸多外交博弈和内部改革的论述,都展现了扎实的史料功底,使得所有论点都有坚实的根基支撑,让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人物传记的叙事手法有着独到的见解。从头到尾,文字的流动性都非常强,仿佛不是在阅读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而是在跟随一位资深导游,深入探索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历史现场。他没有将人物塑造成一个高不可攀的符号,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中,细致入微地描摹了其在决策过程中的挣扎与权衡。比如,书中对于某些关键政策制定的幕后博弈描写得栩栩如生,那些紧张的氛围、不为人知的妥协,都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重。这种深入骨髓的描摹,使得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立体和丰满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几个标签,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远见亦有局限的鲜活个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既不失趣味性,又能保证学术的严谨,让人读后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权力运作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历史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那些遥远的往事变得触手可及,引人深思。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索,而是根据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核心任务和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和推进。这种布局使得读者能够非常清晰地把握人物不同侧面的发展——从早期的思想启蒙与改革呼声,到中期的权力整合与制度构建,再到后期的应对外部挑战与内部平衡。作者在处理跨度巨大的时间线时,总能找到巧妙的衔接点,保证叙事的连贯性,绝无突兀之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某些长期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的溯源和影响分析,做得极其透彻,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结果,而是深入剖析了其思想根源和实施过程中的巨大阻力,这为理解现代国家构建的复杂性提供了极佳的案例。整本书读下来,就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马拉松,收获的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认知,更是对一个时代转型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融合运用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这不是那种堆砌史料、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的通俗读物。它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擅长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突然拉近镜头,聚焦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他面对选择时的那种压力和孤独感。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缔造历史的关键时刻,掌舵者也常常是凭着一股信念和对未来模糊的预感在前行。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政治联盟与派系斗争时,逻辑清晰,脉络分明,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节奏,理解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深层动因和连锁反应。这种清晰的结构,配合上富有韵律感的行文,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乏阅读的愉悦性,实属不易。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对阅读又一本关于近代重量级人物的传记是抱持着一丝疲倦的态度的,总担心会是千篇一律的赞颂或批判。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新颖,他仿佛在刻意避开那些已经被反复咀嚼的“高光时刻”,转而将笔墨集中于那些决定性的、往往被忽略的“过渡阶段”。正是这些过渡阶段,体现了这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其实际操作之间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努力还原一个历史场景的“真实感”,而不是去演绎一个被神化的版本。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矛盾的坦诚,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关于“他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于“他为什么那样做”,以及“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还能怎样做”。这种探究内在逻辑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