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适读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者
典雅皮封,盈掌开本,轻巧随行,揣在口袋里的传统文化随身读本。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南先生“破天荒”地shouci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钱。”用举重若轻的“南氏风格”,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南氏语言”,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古今图书集成》等中国古代典籍里的财货观切入,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发,将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讲述了近一个世纪中国金融、企业、文化演进的“另类史”。与银监会的漫谈
diyi堂
不虞之誉,求全之毁
缘起
北伐与南伐
翻译问题大
西方、东方和人类的经济学
吃饭大如天的农业
自己的金融、法律体系
求索而迷惘的百年
票号、钱庄、银行与金银、钞票、卡
第二堂
财富从哪里来
清末民初的货币战争
张恨水的文章
抗战与抗战后的金融
到了台湾 朝不保夕与白色恐怖
分税制、黄金、计口授粮
治理通货膨胀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合作社、搭会与信用
第三堂
小国寡民与治大国
政治与经济的主辅
克难运动
土地公有与金融
公与私的辨证
盛名之下不可久居
《票据法》的兴废
文物衣冠与中药
美国、法国的银行
做生意的时机
金温铁路与试验中国银行
文学与人生修养
两首诗的感慨
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
diyi堂
缘起与感想
奖学金与助学金
所谓“经济”
学问知识文化
历史的重要性
政治与经济的主辅
管鲍之交与做领袖的条件
第二堂
国之四维
管仲相齐
吕不韦相秦
春秋大义
文景之治
发展的虚实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堂
一穷二白的发展经验
政策的争论
读《史记》的窍门
政治哲学
史官的品格
六经皆史也
骄奢淫逸的风气
经济、政治的教育原则
谁够得上儒商
第四堂
贤愚不肖皆爱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财产与人格
财富的无常与无情
财富与文化、道德
欲望的jixian
第五堂
微言大义
文化的基础在文学
经史合参
企业实业事业
六个突然
新旧企业家
管理学的历史
访问日本
第六堂
自我管理
《诫子书》
唯大英雄能本色
管理自己的性与情
zuida的管理学
晚餐后答学员问
国学与中国文化
diyi堂
缘起
国学中国文化国粹汉学
焚书坑儒的背后
项羽的一把文化劫火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断层
对汉学的无知
白头宫女在
学国学的diyi步——诵书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二百年文化反省
文字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钥匙
第二堂
万古通晓的文化体系
先研究“小学”
中国的书院
尺牍与师爷
教授与“叫兽”
儿童jingdian读诵工程
教育的zhongji目标
民办、官办教育的历史得失
知识分子的榜样与精神追求
第三堂
有容乃大与通变
组织与利害关系
研究中国文化的捷路
《朱子治家格言》
如何读史
文化文学诗词
第四堂
诗词与文艺
玩索而有得
好小说中短命的爱情
帝王的诗才
诗人政治的代价
尾声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我们回过来还是讲本身的问题,刚才提到“经济”,我常说,我们很多翻译的名称是二手货,西方文化变成中国文化,很多名称没有自己翻译,日本人是用汉文,用中国文字,日本人先接手翻译的。譬如说“智慧之学”,我们中国人叫“慧学”,日本人翻成“哲学”。当我到台湾以后,一听闽南语的发音,哲学叫做“铁盒”,我们浙江人一听“铁盒”,铁的盒子啊!实际他是用“哲学”两个字。可是“慧学”给日本人一翻成“哲学”,我们用到现在还是“哲学”。
再譬如说“经济”,我就严重地反对,中国讲“经济”,在中国文化里头很严重啊!是经纶济世,大政治家,大文化家,这个叫“经济”。我们常说中国古人的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那个“经济”不是现在这个“经济”。他讲写文章文学,西汉一个司马迁作《史记》,一个司马相如文学diyi,所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中国经纶济世之才,赤手空拳打下来天下,建立一个政权而万古留名的,很好的榜样zhiyou诸葛亮一个人,所以叫“经济南阳一卧龙”,卧龙先生就是诸葛亮。这是中国人由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的观念。日本人把管财经的问题叫经济,这是很好笑的事。现在一提到经济就想到管钞票,要钱,这个文化问题很严重。
所以我们有一个遗憾,把西方文化翻到中国来,从来没有做统一的翻译,包括自然科学。我们国家从满清末期开始翻译西方文化,满清同治年间,成立了同文馆,这是国家翻译院。可是到现在呢?不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一切翻译都没有统一。
讲到同你们工作有关系的经济,这里一位李慈雄博士,是我的老学生,比陈峰资格还老,他也是同学里头言听计从的一个人,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我在美国的时候,他正在世界银行做事。我说慈雄啊,这个不能做了,你马上就辞了吧。他地位很好,拿高薪的。我说,我看了美国,不行,遇到问题diyi个开除的,一定是东方人,而且是中国人,你赶快辞掉,在你dianfeng的时候、zuihaode时候辞掉。他说,老师,我也想辞,辞掉到哪里?我说回大陆去。他很难,他是台湾人,美国留学的博士,岳父萧政之中将,政治部主任,曾经是反共的主将,他三个身份都很难。他说老师让我到大陆干什么?我说,到上海去发展,中国需要人,经济发展这一方面你是zhuanjia。他在我面前站不到一分钟,说,老师叫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就一句话。然后他到上海做企业,现在叫斯米克公司,股票也上市了。
当时他在斯坦福大学时,学校里有个经济学的名教授,慈雄就给他谈中国文化,他说到他中国的老师是南某人。他说南老师批评我们学经济的。我说世界上的经济学家,欧美的经济学家,是强盗的经济学家,都是为一个国家、一个观点,写了许多经济学的书。你们学经济不要乱跟他们。从《原富论》开始,通通不对。没有一个学者研究全体人类的经济学,马克思有一点像,还不完全,他在那个时代还看不清楚。任何一个学问,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土话,叫做“麻子上台阶”,一个麻子上了台阶,群众观点,个人看一点。整个麻子脸,哪个洞在哪里都搞不清
楚。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学都是这样。实际做国际大生意的,影响了整个世界,他们对全人类究竟是怎么个影响法,今天乃至以后的全人类,究竟应该怎么样生存生活,没有人研究,这是很严重的大问题。
那么,请问中国原来有没有现在所谓的“经济学”?没有。这是十九世纪以后过来的。譬如说,我们“抗战”以前,经济学没有几个人,某人在外国留学,学经济回来,好像很不得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有!我今天特别带来,这是康熙、雍正时代整理的《古今图书集成》,恐怕你们图书馆没有,它把几千年的财经,一切内容的要点囊括在里面。所以康熙、雍正时期对中国文化,很对得起。
经济学,在中国过去叫什么呢?叫“食货”。中国人过去是重儒轻商,看不起商业。司马迁写《史记》,他写了一篇《货殖列传》、一篇《平准书》。后来班固写《汉书》,在《史记》的《平准书》、《货殖列传》的基础上写了《食货志》。
你看“货”字,为什么用这个字呢?这要研究中国字了。不认识中国字,你中国文化讲不通的。“货”是“化”下面加个宝贝的“贝”。贝是什么?我们上古货币是用贝壳做的,最初商朝、周朝以前的货币是贝壳,后来慢慢变成用其他的货币。“货”是化贝,包含了物品交换和货币贸易的内容。“贸”字上面是“卯”,下面是“贝”,早晨五六点钟(卯时)在集市上买卖交换物品。“易”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日、月每天轮转更替,包含交换、交易的意思。
由“货”字,谈到货币学。我常问学经济的同学,我说古今中外每个国家,每个社会,货币一定会通货膨胀,每个时代都会通货膨胀,而且每个新时代会把货币变了,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经济哲学的问题了。货币为什么一定会变?譬如刚才讲到“货”字,是变化的“化”下面加一个宝贝的“贝”,有财富变更变化的意思。所以,司马迁diyi个提出来商业的哲学,写了一篇《货殖列传》,那么中间有两句话很重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学问道德抵不住一个钱、利,利之所在,拼命苦干,命不要就是为了这个利。人家说司马迁是历史学家,我说你们不要搞错了,司马迁是一个历史哲学家,他走道家的路线,他为人类开了一条路。
司马迁以后,班固写《汉书》,走司马迁的路线,但是改了,把这个叫《食货志》。我抽出来这部《古今图书集成》里面叫《食货典》的,把五千年农业社会的经济、税务的收入、国家财政的给配、商业的行为、政策的安排,都收录在其中。可是可怜我们中国人自己,这一百年
当中,有几个学者回转来研究研究自己的经济学?
换句话说,我们讲银行,银行怎么来?我等一下讲外行话给大家听。可是今天所有的银行,没有研究中国文化特色的银行应该怎么样。
从阅读节奏和内容密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精妙。虽然是口袋书的篇幅,但每一小节都蕴含着足够的信息量和思辨深度,读起来丝毫没有空洞感。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为了追求情节跌宕而牺牲了内容的厚度。相反,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打磨的散文片段,每一个片段都像一颗小小的珍珠,单独拿出来都有其光泽,串联起来又构成了一串完整的智慧项链。这种结构让阅读的压力大大减轻,非常适合碎片化时间的吸收,但留下的思考余韵却久久不散。
评分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国学入门读物往往过于晦涩,或者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它没有采用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深藏在历史脉络中的智慧。作者似乎很擅长将那些看似宏大、抽象的文化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文化精髓的力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思想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棒了,拿在手里感觉很舒服,小小的尺寸非常方便携带,完全符合“口袋版”的定位。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韵味,初次看到就觉得这绝不是那种掉书袋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低语。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作为一名经常需要通勤的读者,我尤其欣赏这种便携性,无论是地铁上、咖啡馆里,还是午休的间隙,都可以随时拿出来翻阅几页。这种贴心的设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选题角度非常新颖和独到,能够将“金融”、“企业”这样现代的、极具现实意义的领域,与“国学”这一传统母体进行深度融合和探讨。这种跨界的视野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探寻传统智慧在当代商业环境中的适用性和指导价值。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那些古老的典籍中提炼出可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甚至是个人职业规划的真知灼见的。这种结合无疑拓宽了国学研究的边界,使其真正“活”在了当下。
评分作为一个注重实践应用的人,我尤其欣赏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感。它没有停留在对“道”的空泛探讨,而是试图将“道”落实到“术”的层面,去审视现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这种务实精神,使得书中的内容极具落地性。我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立刻应用到日常工作决策中的思维框架,而不是读完后只能点头称是,却不知如何去实践。这种“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它真正做到了以古鉴今,启迪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