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外债务重组(辑)

法庭外债务重组(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卫国,郑志斌 著
图书标签:
  • 债务重组
  • 破产重整
  • 金融法律
  • 公司法
  • 商业法律
  • 法律实务
  • 诉讼
  • 债权债务
  • 危机处理
  • 企业融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弘一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99361
商品编码:2559668991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法庭外债务重组(辑)

定价:86.00元

作者:王卫国,郑志斌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18993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在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企业困境和企业拯救高潮之后,再次面临在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凸现的企业困境问题的严峻挑战。现行立法除了《企业破产法》所建立的司法重整、和解及清算制度外,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法庭外重组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在实务层面,法庭外重组正在企业、银行和的参与下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现法庭外债务重组的规范化、制度化已是势在必行。本书从国际惯例、现状及各国立法和实务的视野,围绕法庭外重组中发生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结合立法规定与实践经验,探讨建立多层次的债务重组体系,所提供的信息和意见对推动我国法庭外债务重组立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我国正在开展的企业拯救实践也具有的借鉴意义。

目录


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拯救实践王卫国

世界银行法庭外债务重组研究资料

法庭外债务重组郑志斌刘玥译贺丹审校

实务研究

预重整的制度框架分析和实践模式探索金春任一民池伟宏

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在债务重组运行中的机制研究

沙涛

困境企业的法庭外债务重组

胡利玲

中国二重债务重组模式的启示

张婷

英美 文 献

“系统重要性”金融公司的重组

——对《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第二章:有序

清算职权的分析[美]迈克?麦克德莫特(Marka Mcdermott)

大卫?图莱斯基(Davidm Turetsky)著

苏洁澈姚起慧刘诚田彧译

苏洁澈刘诚校

庭外处置[美]康拉德-杜伯斯坦(Honorable Conrad B.Duberstein)著

苏洁澈胡悦译苏洁澈校

日本文献与规则

事业再生程序中多数决的适用

[日]高木新二郎著吴色君席修举陈景善译

法庭外再生程序

——“事业再生ADR程序”

[日]濑户英雄著吴色君席修举芦超译

《法庭外债务重组指引》的框架

[日]今川嘉文著崔延花译

事业再生ADR的指引

[日]清水祐介著席修举吴色君陈景善译

《以特别认证ADR程序为基础的企业再生程序规则》

王茵茹邓琪陈景善译

《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利用与促进法》邓琪陈景善译

《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利用与促进法施行规则》

邓琪陈景善译

《产业竞争力强化法》

吴色君陈景善译

《经营者准则》席修举陈景善译

韩国研究及规则

韩国法庭外债务重组制度陈景善

《企业重组促进法》

吴守根整理朴文峰李慧璟译陈景善审校

会议 纪 实

届中国法庭外债务重组论坛纪实

作者介绍


王卫国,1951年生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兼任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和企业重组研究中心执行理事长,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国际破产学会创始会员,东亚企业破产重组协会中方主席。1994年以来,参加《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企业破产法》等许多重要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起草、制定、修订的专家论证工作。著有《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破产法精义》《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证券法破产法改革》《现代财产法的理论建构》《论重整制度》《债务重组与企业脱困》等数百万字著述。

郑志斌,1965年生人,吉林大学法理学博士。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钱伯斯中国破产法律执业排名级别。中国投资协会常务理事,中投危困企业投资并购联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破产协会会员,东亚破产重组协会中国区副会长,北京市破产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特聘专家委员,高人民法院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平台建设小组成员。参与《企业破产法》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的立法工作。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与《法庭外债务重组(辑)》无关: 《帝国之殇:罗马晚期社会与政治的变迁》 作者: 亚历山大·科诺沃洛夫 出版社: 历史之镜出版社 页数: 850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198.00元 ISBN: 978-7-5686-9123-4 --- 内容简介: 《帝国之殇:罗马晚期社会与政治的变迁》是一部深度剖析公元三世纪危机至西罗马帝国灭亡(约公元235年至476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将罗马衰亡简单归咎于“蛮族入侵”的片面叙事,转而聚焦于帝国自身内部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多维结构性转变。作者亚历山大·科诺沃洛夫,作为研究古代晚期历史的权威学者,以其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创新的史学视角,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一个曾经看似永恒的超级大国是如何在内部压力与外部冲击的交织作用下,逐步走向瓦解与重构的。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二十章,结构严谨,论证详实。 第一部分:危机的多重维度(公元235年—305年) 本部分重点考察了“三世纪危机”的深层根源及其具体表现。科诺沃洛夫摒弃了仅仅将危机归咎于军事动荡的观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框架内进行分析。 第一章:军事化与帝国财政的失衡 详细分析了“兵营皇帝”时代对财政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为应对波斯萨珊王朝和莱茵河-多瑙河前线的压力,帝国所采取的极端货币贬值政策如何引发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作者利用出土的铭文和货币学证据,重建了当时地方经济的崩溃路径。 第二章:瘟疫、人口与农业基础的动摇 本章引入了环境史的视角,探讨了塞浦路斯瘟疫等重大流行病对帝国劳动力结构,特别是对奴隶制依赖的农业经济的毁灭性打击。科诺沃洛夫认为,人口的锐减不仅削弱了军团的招募基础,也加剧了土地的荒芜和地方精英的撤离。 第三章:都市的收缩与地方的重塑 作者考察了罗马化城市(Civitas)在危机中的角色转变。随着中央权威的衰弱,地方贵族(Curiales)的负担加重,公共服务的职能退化,城市开始向更易于防御的城堡(Castrum)形态演变,标志着晚期罗马社会空间结构的初步转型。 第四章: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与体制的刚性化 本章深入分析了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并非简单地视为复兴,而是将其解读为一种“强制性的稳定化”措施。这些改革,如《价格法令》和对职业的世袭化规定,虽然暂时遏制了混乱,却也极大地僵化了社会流动性,为后来的停滞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帝国的再定义与东西方的分野(公元306年—395年) 第二部分聚焦于君士坦丁王朝的继承与基督教化进程,并重点分析了帝国在君士坦丁堡建立后,东西部在行政、军事和文化上的渐行渐远。 第五章:基督教的政治嵌入 作者对君士坦丁大帝采纳基督教的动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本书强调,基督教的崛起并非纯粹的精神胜利,而是与帝国对新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和行政工具的需求紧密结合的结果。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aea)被视为一次重要的国家与教会权力协作的范例。 第六章:军事改革与联邦化(Foederati)的兴起 军事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被详述:重装步兵比例的下降,以及对“蛮族”同盟部队(Foederati)日益严重的依赖。科诺沃洛夫指出,这种依赖在初期是高效的补充,但长期来看,它使得帝国边防的“罗马性”逐渐稀释,为日后地方军事集团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第七章:财富的地理迁移与行政的二元化 随着君士坦丁堡的崛起,帝国的经济重心和行政资源向东方倾斜。本章通过对比东西部财政收支和官僚机构的规模,论证了这种“二元化”结构如何削弱了西部的长期生存能力,尤其是在税基萎缩的背景下。 第八章:蛮族“迁徙”的复杂性 作者对“蛮族入侵”的概念提出了修正。通过分析法兰克人、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在帝国境内的定居与互动,科诺沃洛夫展示了这些群体更多是以移民、雇佣兵和半自治的军事承包商的身份进入帝国的,而非简单的毁灭者。 第三部分:西方的崩解与新王国的萌芽(公元395年—476年) 最后一部分是全书的高潮,专注于西罗马帝国如何在内外交困中最终解体,以及古典晚期向中世纪早期过渡的特征。 第九章:宫廷政治与权力的碎片化 详细描绘了西帝国末期,由斯提利科、阿提乌斯和李希梅尔等军事统帅主导的“幕后统治”现象。权力不再集中于皇帝,而是分散于拥有私人军队的军事寡头手中,皇帝沦为象征性人物。 第十章:文化精英的退缩与知识的本土化 在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中,西方的城市精英阶层逐渐退回到其庄园(Villae)中,形成了“庄园化”的早期趋势。本章分析了这一趋势如何导致了古典教育的衰落,同时促进了地方性文化和拉丁教会传统的固化。 第十一章:四次关键的失败:从阿德里安堡到莱文斯堡 通过对阿德里安堡战役(378年)、萨科尼战役(406年)、瓦伦斯之死以及阿提乌斯对匈人的胜利(沙隆战役,451年)的深入剖析,作者论证了西方政权错失了数次整合蛮族势力、重塑边防体系的战略机遇。 第十二章:最终的谢幕:罗慕路斯·奥古斯都与奥多亚塞的登场 本章以细腻的笔触重构了476年发生的事件,指出奥多亚塞废黜末代皇帝,并非一次彻底的“终结”,而是一次权力的“交接”——从一个日渐空壳化的西罗马行政体系,正式过渡到一个由日耳曼军事首领主导的、但仍然在形式上承认东部皇帝权威的新政治实体。 学术价值与特点: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广阔的跨学科整合能力。科诺沃洛夫不仅熟练运用了普罗科皮乌斯、阿米阿努斯·马塞里努斯等古典史料,还大量引入了考古学证据、地理信息系统(GIS)重建的交通网络图,以及对早期教会文献(如圣奥古斯丁的著作)的社会学解读。他成功地描绘了一幅晚期罗马社会在持续的压力下,如何从一个高度集权、标准化的地中海帝国,逐步演化为一个多元化、地方化的政治碎片集合体,为理解欧洲中世纪的起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书被誉为是近年来研究罗马晚期历史最全面、最具启发性的著作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商业运作和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法庭外债务重组(辑)”这个书名,立刻触动了我对经济危机管理和企业生存策略的思考。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的挑战远不止市场竞争,债务危机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法庭外”这三个字,则暗示着一种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解决方案,它意味着企业可能在法律的框架内,通过巧妙的谈判和重组,避免走向破产的深渊。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一些成功的企业债务重组案例,剖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谈判艺术。例如,它是否会介绍如何与银行、供应商、员工等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多方博弈,如何在维护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将债务的影响降到最低?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企业财务健康评估、债务风险预警以及危机应对的理论框架,并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可操作的指南。或许,它还会涉及一些国际性的债务重组案例,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环境和商业文化对债务处理方式的影响。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在经济下行周期,债务管理并非绝境,而是可以借力创新和智慧,实现企业涅槃重生的契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法庭外债务重组(辑)”,让人不禁好奇,在庄严的法庭之外,那些棘手的债务纠纷是如何被巧妙化解的?我一直对法律的实际应用充满兴趣,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经济上的困境,这比冷冰冰的条文更具人情味和实践指导意义。虽然我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但仅从书名就能想象出,它可能涵盖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案例,比如小企业主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或者个人因为突发的疾病或失业而背负巨额债务。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案例的背景,展现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如何通过谈判、协商,甚至是一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最终达成共赢的局面。那种避免漫长而昂贵的诉讼过程,而是寻求更高效、更人性化的解决方式,在我看来,是现代社会解决经济纠纷的一种重要趋势。这本书也许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评估风险、如何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等等。我非常好奇它是否会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债务重组模式,或者是一些在特定行业内行之有效的策略。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它可能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充满生活智慧和现实操作指南的宝藏。

评分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对那些充满复杂法律术语和程序性的书籍总是望而却步。然而,“法庭外债务重组(辑)”这个名字,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实用。它似乎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律师的书,而是告诉你,当生活中遇到经济上的困难时,有哪些非诉讼的途径可以解决问题。我猜想,这本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些普通人可能遇到的债务困境,比如因为创业失败而背负的贷款,或者因为家庭变故而产生的医疗费用。然后,它会循序渐进地介绍,如何在律师的协助下,或者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与债权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制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还款计划。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对话范例,或者一些谈判技巧,能够让我明白在面对催债电话或者债权人的上门时,如何保持冷静,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困境和意愿,以及如何争取到最有利的条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种“原来债务问题也可以这样解决”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不再对债务感到恐惧,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和解决它。它或许能成为我在面临经济压力时的一本“救急手册”。

评分

“法庭外债务重组(辑)”——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如同在迷雾中看到了一缕曙光,预示着一种更加人性和务实的解决方案。我们都知道,债务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给个人、家庭甚至企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而传统的法律程序,虽然是解决纠纷的最终手段,但往往过程漫长,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可能将本就脆弱的关系彻底撕裂。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更加温和、更加注重长远利益的解决方式。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讲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沟通和理解,来化解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矛盾。比如,它是否会介绍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如何倾听对方的需求,如何在表达自身困难的同时,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制定灵活还款计划的经验,例如根据债务人的实际还款能力,分期、减免利息,甚至是通过提供其他形式的价值来抵偿部分债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传递一种积极的能量,告诉读者,即使身处困境,也并非绝望,总有办法可以通过智慧和协商,找到一条出路,从而修复关系,重拾生活的信心。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债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化解冲突、重建信任的书。

评分

从一个法律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法庭外债务重组(辑)”这个书名,就暗示着一个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在传统的法律实践中,债务纠纷往往通过诉讼来解决,但诉讼的成本高昂、耗时漫长,且往往导致双方关系破裂,不利于长期发展。因此,“法庭外”的债务重组,即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方式来解决债务问题,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理论层面,对债务重组的法律基础、法律原则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它是否会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法外债务重组方面的立法和实践,比较其优劣之处?它是否会构建一套完整的法外债务重组的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批判性评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前沿的债务重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数字货币债务重组、跨境债务重组等,这些都是当前法律界和金融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结合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来检验和完善其理论框架,为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能为法律从业者提供理论支持,也能为学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