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尼古拉斯.韦普肖特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凯恩斯
  • 哈耶克
  • 经济思想史
  • 自由主义
  • 干预主义
  • 宏观经济学
  • 经济学派
  • 历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世纪摆渡人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10515
商品编码:256854145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定价:59.00元

作者:(美)尼古拉斯.韦普肖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114105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历***经典*的经济学决斗 影响了数百万人生命和生计的争论 梁小民、何帆专文推荐 世纪论战,百年恩怨 凯恩斯与哈耶克,低增长时期,谁是中国经济的救世主?易中天中华正史:《祖先》《国家》电子书免费抢先看>>

内容提要


历*经典的经济学决斗之起源与遗产
《通论》、《通往奴役之路》,这些思想的两位奠定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隔着一道巨大的深渊,凝视着彼此。这道深渊,拉开了我们这个时代轰轰烈烈的经济学之战:是否应当干预市场。两人同时从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之上研究商业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哈耶克认为,改变经济的“自然平衡”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标志着一个周期结束的大规模失业和困难,可以靠开支来缓和。终其余生,两人始终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
二十多年中,两人通过信件辩论,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章辩论,通过激烈的私下对话辩论,终又通过他们热心的弟子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代为辩论。
凯恩斯口才和魅力过人,对世界持有一种乐观的愿景:计划和管控能撑起经济。这一观点很快为大西洋两岸整整一代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接受。

目录


工具书>百科全书

作者介绍


古拉斯·韦普肖特
记者,著有《罗纳德`里根和玛格丽特撒切尔:政治姻缘》(Ronald Reagan and Margaret Thatcher:A Political Marriage)。《伦敦时报》和《纽约太阳报》前编辑,现居纽约。

文摘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尘封的年代:一战后欧洲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重塑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大陆经历的深刻社会结构转型、文化思潮的剧烈碰撞以及政治版图的重塑过程。它聚焦于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这段动荡而充满活力的历史时期,旨在描绘一个在旧秩序瓦解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同时又孕育着全新可能性的欧洲。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重建与幻灭的年代(1919-1924) 一战的硝烟散去,留给欧洲的不仅是断壁残垣和数以百万计的伤亡,更是一次对既有信念体系的彻底颠覆。战前的乐观主义和进步史观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弥漫的“迷惘一代”(Lost Generation)的情绪。 1. 凡尔赛体系的脆弱基础: 本书细致考察了《凡尔赛条约》的签署及其在欧洲各地引发的连锁反应。条约如何重塑了中欧和东欧的民族国家版图?战败国的屈辱感如何成为日后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我们不会将目光局限于外交文本,而是深入分析条约对德国魏玛共和国初期经济和社会心理的压制性影响,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对中产阶级储蓄和信任感的毁灭性打击。这种经济上的不稳定,成为政治极端化的早期驱动力之一。 2. 社会结构的裂变: 战争极大地改变了劳动力市场和性别角色。女性在战时承担了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工业和公共服务岗位,战后她们对平等权利的诉求空前高涨。本书描绘了战后初期,尤其是在英国和法国,争取选举权和职业平等的运动浪潮。同时,大规模的退伍军人回归社会,他们适应新的和平生活时的困难、对昔日荣耀的追忆,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不满,构成了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3. 艺术与文学中的反叛: 在政治经济动荡的背景下,文化领域爆发了一场对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美学的全面清算。达达主义(Dadaism)和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并非简单的艺术流派,它们是对理性主义和传统逻辑的直接反抗,反映了人们对“何为真实”的深刻怀疑。本书将通过分析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作家的叙事手法变化,探讨文学如何从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内心幽暗角落的探索。巴黎,作为战后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避风港,其沙龙文化和咖啡馆里的思想交锋被细致还原。 第二部分:咆哮的二十年代与潜流的危机(1924-1929) 在表面上经济复苏和文化繁荣的掩盖下,二十年代中期欧洲的稳定是建立在不牢固的基础之上的。 1. 工业化与消费主义的兴起: 美国资本的输入和福特主义生产模式的推广,为部分西欧国家带来了短暂的繁荣。这催生了大众消费文化,汽车、无线电和电影开始进入普通家庭。然而,这种繁荣的分配极不均衡。本书探讨了不同阶级对新消费主义的不同反应:工人阶级对生活水平提高的期望与工会谈判的僵局;以及新兴的白领阶层对时尚、爵士乐的狂热追求,这本身就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一种挑战。 2. 政治光谱的极端化: “稳定”时期,欧洲的政治对抗并未停止,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进行。在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如何利用国家机器对异议进行系统性压制?在东欧,新生的民主政体如何抵御军事政变和共产主义渗透的威胁?我们将重点对比德国内部,即使在道斯计划(Dawes Plan)实施后,政治话语的对立依然尖锐,极右翼和极左翼组织在街头冲突中积累着动员力量。 3. 知识界的焦虑: 科学领域的突破(如量子力学、相对论的普及)加剧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同时,大众传媒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速度空前加快,但也带来了宣传和煽动的新工具。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开始出现深刻的分歧:一部分人拥抱技术进步和理性规划,另一部分人则坚信人类正走向不可避免的道德和文明的衰落。 第三部分:大萧条的冲击与意识形态的决战(1929-1933) 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并非欧洲危机的起点,而是加速器。它暴露了战后欧洲经济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和对外部信贷的过度依赖。 1. 经济秩序的瓦解: 本书详述了美国信贷撤离对依赖德国和奥地利偿还战争赔款的欧洲金融体系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失业率的飙升如何迅速转化为政治动员的能量?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从传统的紧缩政策到保护主义关税壁垒的设置——如何加剧了国际贸易的萎缩,并将危机深化为一场全球性的萧条? 2. 救赎的诱惑:国家干预主义的登场: 面对自由市场失灵的现实,国家干预经济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法国和英国,出现了要求政府进行大规模公共工程和社会福利干预的呼声。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极端意识形态如何利用萧条为自己招募信徒。 对于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集体主义的承诺——无论是苏联模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还是法西斯主义的民族复兴叙事——都提供了一种清晰、有力的解释和行动纲领。本书会深入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救世主”思想,是如何在萧条期的欧洲民众心中播下种子,并迅速生根发芽,最终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剧变。 3. 民主的退却: 在经济压力和街头暴力的双重挤压下,中东欧和北欧的一些民主政体如何一步步沦为威权统治?本书将分析关键节点的政治决策失误,以及保守派精英在自保心态下,如何倾向于支持“强人”而非维护脆弱的议会制度。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叙事,本书试图描绘出“一战”后欧洲如何在一个充满矛盾、期望与恐惧交织的熔炉中,完成了向一个更具对抗性、意识形态冲突更激烈的时代的转变。这是一个关于信念、失败、以及人性在极端压力下选择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个书名,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两个经济学家名字的组合,它更像是一个标志,指向了经济学发展史上一个核心的、持续存在的张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定义一个时代、影响深远的思想斗争充满好奇,而凯恩斯和哈耶克无疑是这样的代表。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他们思想的交锋,了解到他们为何会在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对市场机制的信任程度等根本性问题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分歧。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讲述了他们各自的理论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引发了怎样的论战,又最终对我们今天的世界,留下了怎样的遗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经济学名词的浅层理解,而是能够真正触及到那些塑造我们经济思维底层逻辑的思想根基。它是否会让我看到,经济学领域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思想辩论,而这种辩论,正是推动我们理解和改善经济运行的强大动力?

评分

读到《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因为“凯恩斯”和“哈耶克”这组词本身就代表了经济学界两个最重要、也最对立的阵营。我一直对那种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较量非常感兴趣,而“大战”这个词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精髓。我想象着,这本书就像是一场思想的拳击赛,凯恩斯用他的宏观调控理论,一记重拳打向了自由市场的脆弱之处;而哈耶克则以他的自由市场至上主义,巧妙地闪避开来,并反击以对政府干预的警惕。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场“大战”的详细解读,了解他们各自的论据,他们是如何回应对方的挑战,以及他们的思想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被采纳、被修正,甚至是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的。这本书是否会为我揭示,为什么在经济繁荣时,人们倾向于哈耶克的自由市场,而在经济衰退时,凯恩斯的干预主义又会重回视野?它是否会让我更清晰地看到,经济学并非是一门僵化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演进、充满争议,但又至关重要的社会科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张力,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那些试图为动荡的世界寻找出路的思想巨匠。《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两位智识上的巨人,在思想的竞技场上,用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各自的经济哲学进行辩护。我想象着,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既能感受到凯恩斯关于国家干预、需求管理的宏大叙事,又能领略到哈耶克对自由市场、个人主义的坚定捍卫。这本书会不会不仅仅是关于经济理论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自由与秩序、个体与集体的深刻探讨?它是否会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经济困境下,不同的理论会被推到台前?它又是否会揭示出,这两位大师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留下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印记,以至于我们今天依然在他们的思想光谱中摇摆?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经济概念,转化为鲜活的思想交锋,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窥见经济学思维的魅力,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无论是就业、物价,还是社会的整体繁荣。

评分

对于《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名字的直接和有力,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而“大战”二字则瞬间激发了我对书中思想冲突的好奇心。这让我想到了许多历史上的伟大辩论,比如哲学上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或是科学上的牛顿与莱布尼茨。经济学领域,能被冠以“大战”之名的人物,其理论的分量和影响力必定非同一般。我开始思考,这两位经济学巨匠,他们的思想是如何走向对立的?又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现实,促使他们各自形成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关于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是对市场失灵的解读?抑或是对个人自由与集体福利的权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他们各自的核心论点,并详细剖析他们是如何通过严密的逻辑和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他们的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对当下全球经济格局和政策制定所产生的持续影响。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经济学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理解经济,并非只有一种视角?

评分

读《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之前,我其实对经济学理论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知道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以及一些大众媒体偶尔会提及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之类的词汇。我对这两位经济学巨匠的名字,凯恩斯和哈耶克,也只是隐约有所耳闻,知道他们大概是分属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这本书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书名本身所蕴含的“大战”的戏剧性,仿佛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激烈碰撞,一场关于如何让社会和经济更好地运转的辩论。我满怀期待地想知道,他们究竟是如何“大战”的?他们争论的焦点又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论又是如何深刻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世界?我想象着书中可能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经济术语,但更期待的是能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去理解这些深刻的经济思想是如何在两位大师之间激荡、升华,最终塑造了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的框架。这本书会不会像一场引人入胜的辩论赛,让我坐立不安,想要为其中一方辩护,又或是被另一方的逻辑所折服?我非常好奇,两位在各自时代都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之间的分歧究竟有多么根本,又有哪些地方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共识?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出,经济学的真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演变,也可能永远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