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 | |||
书 名 | 感恩太极--扎西解析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 | ||
作 者 | 扎西 | 出版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1-10 | 版 次 | 1 |
印刷时间 | 2013-1 | 印 次 | 1 |
页 数 | 270 | 字 数 | 280000 |
I S B N | 9787500941705 | 开 本 | 16开 |
包 装 | 平装 | 重 量 | 480克 |
原 价 | 48元 | 折后价 | 37.5元 |
目录 |
序一 乐为扎西新作作序——赵幼斌 |
内容简介 |
初,她重病缠身,历尽生死磨难.幸得赵斌大师授予太极拳.奇迹康复。 |
这本书对于理解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提供了独到且极具操作性的视角。很多练习者,包括我自己,在实战应用中往往因为重心不稳而导致虚实转换不畅。作者通过对方位感和身体中轴的描述,清晰地勾勒出了如何在移动中保持“根基”的方法。这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死板的“左实右虚”或“上实下虚”的断裂感,而是一种流动性的、瞬间完成的能量调度。阅读时,我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师父在耳边细语,指导我如何感知地面的反作用力,如何利用身体的转动而非蛮力去化解和引导力量。这种强调身体感知和内在协调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太极拳技击层面的兴趣,让我对接下来的练习充满了新的期待和方向感。
评分这本关于传统杨氏太极拳的著作,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一直对武术的内在精髓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太极拳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组合。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带着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仿佛引领我走进了一片静谧的太极之境。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具体的招式名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气”的运行和“意”的引导上,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过去我总是在模仿外形,却忽略了内里的流动,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练习时的状态,体会到形神合一的真正含义。作者对于阴阳转换的阐述,精准而富有哲理,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读完后,我感觉对太极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套路练习,而是开始探索动作背后蕴含的生命能量的转化。这种深入肌理的解析,使得练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自我觉察和修行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体力活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朴素而典雅,让人拿在手里就有种宁静下来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关于太极拳历史传承和文化背景的探讨。它不仅仅局限于功法本身,而是将太极拳置于中国传统养生和武学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种宏大的视野,使得练习者能够跳出“小我”的局限,认识到自己所习练的不仅仅是一套拳法,更是一种流淌了数百年的文化血脉。作者在解析招式时,常常会引经据典,引用古籍中的只言片语来佐证自己的理解,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它仿佛在告诉我,你所站立的,是巨人的肩膀之上,因此更要心怀敬畏,精益求精。
评分书中的文字韵味十足,充满了古典的诗意和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动作转换时的那种细腻笔触,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身体在松柔、蓄劲、发劲之间的微妙变化。举例来说,对于“揽雀尾”中掤、捋、挤、按的连贯性描述,完全跳脱出了传统教材那种机械的指导,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顺应自然、顺应对手力量的动态平衡艺术。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练习的热情,让我更渴望在实际操作中去验证和体会这种“顺”的境界。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做”一个动作,而是如何“成为”这个动作,让身体自然而然地在空间中形成和谐的结构。对于长期困扰我的重心转换问题,作者提供了一种基于内听觉的解决思路,而非单纯的视觉对齐,这对我解决“漂浮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深度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因为它不是一本速成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武术哲学的导读。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杨氏太极拳中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内功”环节。它详细剖析了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沉降与升发的辩证关系,这些内容往往是其他教程中寥寥数语带过的地方。尤其对“松紧”二字的辩证探讨,作者提出了“松中有紧,紧中寓松”的境界,配以大量的比喻,使得这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阅读时,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练习感受,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非常强烈。它让我明白,太极拳的修行是一场漫长的内求之旅,每一层的提升都依赖于对自身体感的精微捕捉和调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