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科學技術政策譯叢—在衛星的陰影下: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與冷戰中的美國 | 作者 | (美)王作躍 ,安金輝,洪帆 |
| 定價 | 78.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161531 | 齣版日期 | 2011-08-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863Kg |
| 內容簡介 | |
1957年,蘇聯發射顆人造地球衛星,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國引起瞭巨大反響,從而開啓瞭一個長達十年的美國“科教興國”改革運動,並導緻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在白宮的建立。《在衛星的陰影下》以20世紀上半葉美國科學與之間關係演變開始,以解密的史料為基礎來探討冷戰時期美國的科技政策,尤其是總統科顧委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王作躍考察瞭科學傢們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影響力、如何在1950年代早期的“紅色恐慌”中拯救科學、如何利用蘇聯衛星發射後的良機來增加聯邦對基礎研究的資助並控製核軍備競賽,以及如何應對越南戰爭期間動蕩的社會和政治環境。總統科顧委的曆史錶明,科學傢對和公眾的價值不僅在於他們能指齣技術的潛力,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指齣技術在解決社會政治問題上的局限性。《在衛星的陰影下》是部完整的美國總統科顧委的興衰史,同時也是對作為技術懷疑論者的科學傢們在冷戰期間及以後的美國所起作用的分析。它不僅對這段美國科技、文化、社會和政治史研究帶來創新觀念,而且為我們如何看待今天的科技發展提供瞭新的視角。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引言部分 序麯:在蘇衛一號之前 章 美國的公共科學,1863-1945年 第2章 技術懷疑論的起源,1945-1950年 第3章 在杜魯門任內為朝鮮戰爭而動員科學,1950-1952年 第4章 艾森豪威爾任內的科學與國傢安全體製,19521957年第二部分 艾森豪威爾、蘇聯衛星與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的興起 第5章 艾森豪威爾、蘇聯衛星與總統科顧委的創立,1957年 第6章 總統科顧委與國傢航空航天局的問世,1957-1960年 第7章 軍事技術,19571960年 第8章 謀求核禁試,1957-1960年 第9章 大科學政治,1957-1960年 0章 艾森豪威爾任內有關科學政策的政治,1957-1960年第三部分 技術懷疑論的政治 1章 肯尼迪“新邊疆”的科學,1960-1963年 2章 迴應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1962-1963年 3章 檢驗局限性,1961-1963年 4章 “科學傢支持約翰遜”,1964年 5章 總統科顧委、越南戰爭與反彈道導彈爭論,1964-1968年 6章 尼剋鬆任內的技術異議政治,1969-1973年跋結語附錄注釋中的縮略語資料索引和參考書目索引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色調和清晰的字體排版,透露齣一種嚴肅的學術氣質,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也讓人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簡潔而不失深度的設計,它似乎在無聲地講述著一個關於權力、決策和時代變遷的故事。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眼睛不易疲勞,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舒適度也保持得很好,這對於一本需要細緻品讀的著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細節。裝訂得非常結實,看起來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架,這無疑為這本書增添瞭長久的收藏價值。從包裝到內裏,每一個環節都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讓人感受到他們對知識載體的尊重,也從側麵烘托瞭內容本身的厚重感。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往往預示著內在文本的精雕細琢,讓人不禁想快點翻開扉頁,一探究竟。
評分讀罷全書,最持久的感受是一種關於“責任與遠見”的深層思考。它清晰地揭示瞭在科技飛速發展,且伴隨著巨大風險的特定曆史階段,頂層決策者所背負的沉重枷鎖——如何在追求領先優勢的同時,審慎地評估和管控潛在的災難性後果。這本書不僅是迴顧曆史的鏡子,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一種警示。它迫使我反思,在任何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確保科學顧問機構的獨立性、專業性和前瞻性,是何等關鍵的製度保障。這種曆史經驗的提煉,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關於我們如何管理我們創造齣來的力量,以及如何確保智慧始終引導技術,而非被技術裹挾前行。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激發瞭讀者對未來治理模式的持續探索與辯證思考。
評分初次接觸這類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期政府機構運作的書籍時,我常常會擔心其內容的晦澀難懂,充斥著大量生僻的術語和枯燥的行政流程描述。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齣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嚴謹性的同時,非常注重敘事的流暢和邏輯的清晰。作者似乎掌握瞭一種高超的平衡藝術,能夠將復雜的政策製定過程,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因果鏈條展現齣來,讓那些原本隱藏在曆史迷霧中的決策細節,變得觸手可及。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而是在跟隨一位高明的嚮導,穿梭於各個關鍵的會議室和幕後博弈之中,親眼見證那些影響深遠的決定是如何一步步孕育和落地的。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即使是對這個領域初涉足的讀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脈絡,繼而深入挖掘更深層的政治哲學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最初的預期。它不僅僅是對某一特定機構曆史的簡單梳理,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時代側寫。它巧妙地將微觀的機構運作,置於宏觀的國際政治背景之下進行審視,使得每一個決策的背後,都清晰地映照齣當時的全球格局與意識形態的激烈碰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微妙的權力製衡和利益衝突時所展現齣的中立與洞察力,沒有明顯的褒貶,隻是冷靜地呈現事實和動機的交織。這種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既定概念,明白在曆史的關鍵轉摺點上,科學與政治的交匯點上,究竟需要何等復雜的智慧去導航。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事件的全新透鏡,讓人不得不重新評估那些被簡化敘述的曆史真相。
評分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本書仿佛擁有某種時間穿梭的能力,將那些塵封已久的內部討論和高層間的微妙互動,以一種近乎現場直播的方式重現齣來。那些關於戰略方嚮、資源分配以及技術路徑選擇的爭論,其激烈程度和思想的鋒芒,即便隔著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緊張感。作者顯然投入瞭巨大的精力去挖掘那些未被廣泛公開的檔案和口述史料,並將其有機地編織進整體的敘事之中,使得人物形象飽滿立體,他們的決策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時代的烙印。這種對“人”在曆史洪流中作用的精細刻畫,讓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個個鮮活的決策者共同塑造的進程,極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