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科学技术政策译丛—在卫星的阴影下: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与冷战中的美国 | 作者 | (美)王作跃 ,安金辉,洪帆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161531 | 出版日期 | 2011-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863Kg |
| 内容简介 | |
1957年,苏联发射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开启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美国“科教兴国”改革运动,并导致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在白宫的建立。《在卫星的阴影下》以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科学与之间关系演变开始,以解密的史料为基础来探讨冷战时期美国的科技政策,尤其是总统科顾委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王作跃考察了科学家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影响力、如何在1950年代早期的“红色恐慌”中拯救科学、如何利用苏联卫星发射后的良机来增加联邦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并控制核军备竞赛,以及如何应对越南战争期间动荡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总统科顾委的历史表明,科学家对和公众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能指出技术的潜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指出技术在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上的局限性。《在卫星的阴影下》是部完整的美国总统科顾委的兴衰史,同时也是对作为技术怀疑论者的科学家们在冷战期间及以后的美国所起作用的分析。它不仅对这段美国科技、文化、社会和政治史研究带来创新观念,而且为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引言部分 序曲:在苏卫一号之前 章 美国的公共科学,1863-1945年 第2章 技术怀疑论的起源,1945-1950年 第3章 在杜鲁门任内为朝鲜战争而动员科学,1950-1952年 第4章 艾森豪威尔任内的科学与国家安全体制,19521957年第二部分 艾森豪威尔、苏联卫星与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兴起 第5章 艾森豪威尔、苏联卫星与总统科顾委的创立,1957年 第6章 总统科顾委与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问世,1957-1960年 第7章 军事技术,19571960年 第8章 谋求核禁试,1957-1960年 第9章 大科学政治,1957-1960年 0章 艾森豪威尔任内有关科学政策的政治,1957-1960年第三部分 技术怀疑论的政治 1章 肯尼迪“新边疆”的科学,1960-1963年 2章 回应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1963年 3章 检验局限性,1961-1963年 4章 “科学家支持约翰逊”,1964年 5章 总统科顾委、越南战争与反弹道导弹争论,1964-1968年 6章 尼克松任内的技术异议政治,1969-1973年跋结语附录注释中的缩略语资料索引和参考书目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次接触这类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政府机构运作的书籍时,我常常会担心其内容的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生僻的术语和枯燥的行政流程描述。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非常注重叙事的流畅和逻辑的清晰。作者似乎掌握了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能够将复杂的政策制定过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因果链条展现出来,让那些原本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决策细节,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跟随一位高明的向导,穿梭于各个关键的会议室和幕后博弈之中,亲眼见证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是如何一步步孕育和落地的。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使是对这个领域初涉足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脉络,继而深入挖掘更深层的政治哲学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清晰的字体排版,透露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气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让人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简洁而不失深度的设计,它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关于权力、决策和时代变迁的故事。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不易疲劳,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舒适度也保持得很好,这对于一本需要细致品读的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装订得非常结实,看起来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长久的收藏价值。从包装到内里,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让人感受到他们对知识载体的尊重,也从侧面烘托了内容本身的厚重感。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在文本的精雕细琢,让人不禁想快点翻开扉页,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机构历史的简单梳理,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时代侧写。它巧妙地将微观的机构运作,置于宏观的国际政治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使得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清晰地映照出当时的全球格局与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微妙的权力制衡和利益冲突时所展现出的中立与洞察力,没有明显的褒贬,只是冷静地呈现事实和动机的交织。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既定概念,明白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科学与政治的交汇点上,究竟需要何等复杂的智慧去导航。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事件的全新透镜,让人不得不重新评估那些被简化叙述的历史真相。
评分读罢全书,最持久的感受是一种关于“责任与远见”的深层思考。它清晰地揭示了在科技飞速发展,且伴随着巨大风险的特定历史阶段,顶层决策者所背负的沉重枷锁——如何在追求领先优势的同时,审慎地评估和管控潜在的灾难性后果。这本书不仅是回顾历史的镜子,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警示。它迫使我反思,在任何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确保科学顾问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前瞻性,是何等关键的制度保障。这种历史经验的提炼,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关于我们如何管理我们创造出来的力量,以及如何确保智慧始终引导技术,而非被技术裹挟前行。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激发了读者对未来治理模式的持续探索与辩证思考。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仿佛拥有某种时间穿梭的能力,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内部讨论和高层间的微妙互动,以一种近乎现场直播的方式重现出来。那些关于战略方向、资源分配以及技术路径选择的争论,其激烈程度和思想的锋芒,即便隔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紧张感。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挖掘那些未被广泛公开的档案和口述史料,并将其有机地编织进整体的叙事之中,使得人物形象饱满立体,他们的决策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时代的烙印。这种对“人”在历史洪流中作用的精细刻画,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决策者共同塑造的进程,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