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北極地區:國際閤作問題:第三捲
定價:199.00元
作者: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熊友奇 等
齣版社:世界知識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125175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第三捲匯集瞭關於北極的文件,分四部分:**部分“國際條約”,收錄瞭國際上關於北極開發利用的相關條約;第二部分“適用的國際法律”,收錄瞭國際上關於北極開發的相關法律;第三部分“適用的俄羅斯法律”,收錄瞭關於北極開發的相關俄羅斯法律;第四部分“外國和歐盟關於北極政策的法律”。
目錄
北極地區在各類文件中的法律地位
部分國際條約(摘錄)
地區性條約
北極熊保護協議(1973年)
巴倫支海一歐洲北極地區理事會成員國關於緊急情況預防、準備和處置領域閤作的間協議(2008年)
北極空中和海上搜尋與救援閤作協議(2011年)
北極國傢雙邊條約
俄羅斯的雙邊條約
俄羅斯與英國關於兩國北美領地劃界的聖彼得堡公約(1825年)
俄羅斯嚮美國齣讓北美領地的公約(1867年)
俄聯邦與加拿大和睦與閤作條約(1992年)
俄聯邦與加拿大北極與北方地區閤作協定(1992年)
俄聯邦與加拿大環境問題閤作協定(1993年)
俄聯邦與加拿大關於俄聯邦主體與加拿大省、地區之間閤作原則與基礎的協定(2000年)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美利堅閤眾國海洋空間劃界協議(1990年)
俄聯邦與挪威王國海洋空間劃界和巴倫支海及北冰洋閤作條約(2010年)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與加拿大關於預防北極海洋環境汙染與汙染監控的閤作諒解備忘錄(1989年)
俄聯邦與加拿大友好與閤作宣言(1992年)
俄聯邦與挪威王國關於搜救、嚴重事故預警的閤作諒解備忘錄(2000年)
俄羅斯北方地區海軍退役核潛艇再利用的環境保護及提高核、輻射安全的閤作協定(1998年)
俄聯邦與丹麥王國關於環境保護領域的閤作協定(1992年)
俄聯邦與挪威王國關於巴倫支海失蹤人員搜尋和失事人員救援的閤作協議(1995年)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與美利堅閤眾國關於白令海與楚剋奇海海域緊急情況下汙染處置的閤作協議(1989年)
其他北極國傢的雙邊條約
丹麥與加拿大關於海洋環境保護的閤作協議(1983年)
加拿大與美利堅閤眾國關於危險性廢料跨境運輸的協議(1986年)
加拿大與美利堅閤眾國間關於北極地區閤作的協議(1988年)
加拿大與智利共和圍環境保護閤作協議(1997年)
第二部分確定適用國際法準則的輔助手段(摘錄)
俄羅斯外交部通報照會(1916年)
加拿大緻美國的照會摘要(1970年)
巴倫支海一歐洲北極地區閤作宣言(1993年)
特羅姆瑟宣言(1993年)
努剋宣言(1993年)
北極理事會成立宣言(1996年)
巴羅宣言(2000年)
伊納裏宣言(2002年)
雷剋雅未剋宣言(2004年)
薩列哈爾德宣言(2006年)
北冰洋沿岸五國伊盧利薩特宣言(2008年)
特羅姆瑟宣言(2009年)
北極石油和天然氣海洋資源開采指南(2009年)
北極沿岸國傢第二次部長會議成果主席總結(2010年)
俄羅斯外交部關於北極沿岸國傢第二次部長會議成果的新聞通報(2010年)
第三部分俄羅斯適用法律及其他法令(摘錄)
1821年9月4日緻樞密院《關於執行東西伯利亞、美洲西北部、阿留申群島、韆島群島以及其他群島沿岸航行邊界和沿海交往手續的命令》(1821年)
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決議《宣布北冰洋陸地和島嶼為蘇聯領土》(1926年)
蘇聯高蘇維埃主席團命令《加強蘇聯極北地區和北部沿岸海域自然保護》(1984年)
蘇聯法令《關於批準蘇聯高蘇維埃主席團令(加強極北地區和蘇聯北部沿岸海域的自然保護)》(1984年)
蘇聯部長會議決議《成立海運部北方海路管理局的相關問題》(1971年)(已批準的北方海路管理局條例)
蘇聯部長會議決議(1985年)(節選)
北方海路水域航行規則(1990年)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決議《批準(辦理蘇聯北部沿岸海區科考活動及旅遊許可證的暫行條例)》(1991年)
俄聯邦地質和礦産利用委員會函件《利用北極地區地下資源時加強監督自然環境狀況》(1993年)
俄聯邦決議《改進北方海路管理措施》(1994年)
北方海路航行船舶設計、裝備和必需品要求(1995年)
俄聯邦總統令《建立工業生産基地以開發北極大陸架碳氫化閤物礦床》(1996年)
俄聯邦令《在阿爾漢格爾斯剋市就發展運輸和運輸基礎設施、吸引國際投資以實施俄聯邦歐洲部分北部憂先方案、發展北方海路航運問題舉行巴倫支海—歐洲北極地區理事會國傢運輸部長會晤”(1996年)
俄聯邦會議委員會決議《北方海路現狀和極北及此類地區貨物運送的保障》(1997年)
俄聯邦燃料與動力部部長令《建造高科技海上石油、天然氣開采及北極大陸架碳氫化閤物礦床開發設備、機器和裝備的“大陸架”聯邦專項規劃》(1997年)
俄羅斯運輸部長令《製定“北方海路海上引航員要求、培訓程序、鑒定”的俄聯邦國傢標準》(2002年)
俄聯邦令《2007—2008年允許懸掛外國旗幟的貨船進入北極地區港口和站點》(2006年)
2020年前後俄聯邦北極地區國傢政策基礎(2008年)
俄聯邦運輸部令《批準北方海路水域航行規則》(2013年)
2020年前俄聯邦北極地區發展和國傢安全保障戰略(2013年)
第四部分外國及歐盟北極政策的法律基礎(摘錄)
加拿大
西北地區法(1985年)
毗鄰加拿大北極地區大陸及島嶼之北極水域空間汙染防治法(1985年)
加拿大關於北極外交政策的聲明(2010年)
美國
美國北極研究與政策法案(1984年)
確定美國北極地區政策及相關措施的指令(2009年)
海軍北極發展計劃美國海軍部(2009年)
美國海軍北極路綫國(2009年)
美國北極地區國傢戰略(2013年)
歐洲國傢和歐盟
挪威的北方高緯度戰略(2006年)
芬蘭北極戰略(2010年)
2011—2020年丹麥王國北極戰略(2011年)
冰島議會關於北極政策的決議(2011年)
瑞典北極戰略(2011年)
緻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的聯閤聲明《歐盟的北極政策發展:2008年後的進展以及未來行動步驟》(2012年)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閱讀體驗上講,這部作品無疑是厚重且極富啓發性的,但它的魅力恰恰在於其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平衡得恰到好處。它沒有落入過度技術化的泥潭,而是始終將焦點放在瞭“利益的分配”這一核心議題上。我注意到,書中對中國在北極事務中角色演變的探討,采取瞭一種非常審慎和辯證的態度,既承認瞭“近北極國傢”身份的提齣帶來的影響,也分析瞭其在現有閤作機製中受到的掣肘。這種避免簡單標簽化的處理,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更加成熟可靠。此外,對於北極未來軍事化的可能性,作者提齣瞭幾種不同的情景預測,並基於現有條約和技術部署給齣瞭概率分析,這部分內容引人深思,讓人不得不去思考人類的衝突本性在極端環境下將如何體現。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細品的著作,每一章都像是為理解全球治理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獨特的切片。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極地治理的書,我的感受是,它簡直就是一本關於“國際關係中的非對稱權力結構”的絕佳案例分析。作者並未將重點放在宏大的國傢戰略敘事上,反而非常犀利地捕捉到瞭那些常常被主流媒體忽略的“微觀政治”——比如特定科學考察站的選址權、極地科考船的船籍爭議,甚至是在國際北極科學大會上,哪些國傢能獲得更多發言時間。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整部作品的質感大大提升。有一部分內容集中探討瞭“軟實力”在北極的影響力投射,比如美國和歐盟通過提供發展援助和技術轉讓,來換取未來在資源開發上的優先權,而這與俄羅斯傳統的“硬實力”威懾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書中的語氣非常剋製,帶著一種學術的冷靜,但字裏行間卻透露齣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深刻憂慮。讀到關於“窗口期”的討論時,我甚至感到瞭一絲緊迫感,仿佛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而規則尚未完全製定。
評分這本關於北極圈地緣政治的書籍,著實讓我領略到瞭“冰封之地”蘊藏的復雜性與博弈。作者似乎花瞭極大的篇幅去梳理瞭自冷戰結束後,圍繞資源勘探和航道開發,各個主要國傢和利益攸關方之間微妙的拉鋸戰。我特彆欣賞他對曆史背景的鋪陳,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各國在《聯閤國海洋法公約》框架下,對北極大陸架劃界問題的初步共識是如何被後來的技術突破和戰略考量所打破的。書中對於挪威、俄羅斯以及加拿大在各自北極區域內采取的差異化管理策略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從軍事存在感的變化到對原住民社區的經濟影響,都描繪得入木三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北極理事會”作為非正式協商平颱的作用,其局限性與潛力被揭示得非常透徹,讓人不禁思考,在氣候變化加速的背景下,這種以科學閤作為主導的機構,未來能否有效駕馭日益白熱化的地緣競爭。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數據翔實,即便是對外行人來說,也能通過清晰的圖錶和案例研究,把握住核心的利益衝突點。
評分不得不說,這部作品在探討“跨界閤作”的復雜性上,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它沒有簡單地把北極描繪成一個非黑即白的零和博弈場,而是深入剖析瞭閤作的驅動力和阻力是如何在不同層麵上交織作用的。例如,在環境保護方麵,各國普遍有著減排和監測的共同需求,但一旦涉及油氣和礦産的商業化開采許可,分歧便立刻浮現。作者非常巧妙地運用瞭博弈論的視角,分析瞭在麵對全球氣候壓力時,各方如何在維護自身短期經濟利益與履行長期國際責任之間進行搖擺和試探。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北極航道商業化”的章節印象深刻,它詳細對比瞭“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北方海路)在基礎設施建設、保險成本和法律管轄權上的差異,解釋瞭為什麼盡管理論上縮短瞭航程,但其商業可行性依然充滿變數。這種多維度、跨學科的論述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它不再僅僅是政治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全球供應鏈和風險管理的教科書。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現場感”,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常年穿梭於北極圈內各個研究基地和政府會議的外交觀察傢。它沒有過多糾纏於冰川融化導緻的海平麵上升這種宏觀科學議題,而是聚焦於“誰來製定規則”和“規則的執行力”問題。我非常喜歡它對“非國傢行為體”在北極事務中角色的分析,比如大型跨國能源公司、環保非政府組織以及具有特殊地位的原住民社區,他們是如何通過遊說、訴訟甚至直接的現場抗議,來影響國傢間談判結果的。文字的節奏感很強,尤其是在描述幾次關鍵的國際談判僵局時,那種針鋒相對的對話場景幾乎躍然紙上。其中對俄羅斯“北方海路”的官方宣傳口徑與實際運營睏境之間的落差分析,尤為精準到位,揭示瞭戰略雄心與現實技術能力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整體來看,它提供瞭一個極具洞察力的視角,審視權力如何在極地這個特殊的舞颱上被重新定義和分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