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三卷

正版 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三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极地区
  • 国际合作
  • 地缘政治
  • 环境问题
  • 资源开发
  • 北极战略
  • 国际关系
  • 极地研究
  • 可持续发展
  • 海洋权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51759
商品编码:2702857197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三卷

定价:199.00元

作者: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熊友奇 等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12517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第三卷汇集了关于北极的文件,分四部分:**部分“国际条约”,收录了国际上关于北极开发利用的相关条约;第二部分“适用的国际法律”,收录了国际上关于北极开发的相关法律;第三部分“适用的俄罗斯法律”,收录了关于北极开发的相关俄罗斯法律;第四部分“外国和欧盟关于北极政策的法律”。

目录


北极地区在各类文件中的法律地位

部分国际条约(摘录)

地区性条约

北极熊保护协议(1973年)

巴伦支海一欧洲北极地区理事会成员国关于紧急情况预防、准备和处置领域合作的间协议(2008年)

北极空中和海上搜寻与救援合作协议(2011年)

北极国家双边条约

俄罗斯的双边条约

俄罗斯与英国关于两国北美领地划界的圣彼得堡公约(1825年)

俄罗斯向美国出让北美领地的公约(1867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和睦与合作条约(1992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北极与北方地区合作协定(1992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环境问题合作协定(1993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关于俄联邦主体与加拿大省、地区之间合作原则与基础的协定(2000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利坚合众国海洋空间划界协议(1990年)

俄联邦与挪威王国海洋空间划界和巴伦支海及北冰洋合作条约(2010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加拿大关于预防北极海洋环境污染与污染监控的合作谅解备忘录(1989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友好与合作宣言(1992年)

俄联邦与挪威王国关于搜救、严重事故预警的合作谅解备忘录(2000年)

俄罗斯北方地区海军退役核潜艇再利用的环境保护及提高核、辐射安全的合作协定(1998年)

俄联邦与丹麦王国关于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协定(1992年)

俄联邦与挪威王国关于巴伦支海失踪人员搜寻和失事人员救援的合作协议(1995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白令海与楚克奇海海域紧急情况下污染处置的合作协议(1989年)

其他北极国家的双边条约

丹麦与加拿大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协议(1983年)

加拿大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危险性废料跨境运输的协议(1986年)

加拿大与美利坚合众国间关于北极地区合作的协议(1988年)

加拿大与智利共和围环境保护合作协议(1997年)

第二部分确定适用国际法准则的辅助手段(摘录)

俄罗斯外交部通报照会(1916年)

加拿大致美国的照会摘要(1970年)

巴伦支海一欧洲北极地区合作宣言(1993年)

特罗姆瑟宣言(1993年)

努克宣言(1993年)

北极理事会成立宣言(1996年)

巴罗宣言(2000年)

伊纳里宣言(2002年)

雷克雅未克宣言(2004年)

萨列哈尔德宣言(2006年)

北冰洋沿岸五国伊卢利萨特宣言(2008年)

特罗姆瑟宣言(2009年)

北极石油和天然气海洋资源开采指南(2009年)

北极沿岸国家第二次部长会议成果主席总结(2010年)

俄罗斯外交部关于北极沿岸国家第二次部长会议成果的新闻通报(2010年)

第三部分俄罗斯适用法律及其他法令(摘录)

1821年9月4日致枢密院《关于执行东西伯利亚、美洲西北部、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以及其他群岛沿岸航行边界和沿海交往手续的命令》(1821年)

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议《宣布北冰洋陆地和岛屿为苏联领土》(1926年)

苏联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加强苏联极北地区和北部沿岸海域自然保护》(1984年)

苏联法令《关于批准苏联高苏维埃主席团令(加强极北地区和苏联北部沿岸海域的自然保护)》(1984年)

苏联部长会议决议《成立海运部北方海路管理局的相关问题》(1971年)(已批准的北方海路管理局条例)

苏联部长会议决议(1985年)(节选)

北方海路水域航行规则(1990年)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决议《批准(办理苏联北部沿岸海区科考活动及旅游许可证的暂行条例)》(1991年)

俄联邦地质和矿产利用委员会函件《利用北极地区地下资源时加强监督自然环境状况》(1993年)

俄联邦决议《改进北方海路管理措施》(1994年)

北方海路航行船舶设计、装备和必需品要求(1995年)

俄联邦总统令《建立工业生产基地以开发北极大陆架碳氢化合物矿床》(1996年)

俄联邦令《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市就发展运输和运输基础设施、吸引国际投资以实施俄联邦欧洲部分北部忧先方案、发展北方海路航运问题举行巴伦支海—欧洲北极地区理事会国家运输部长会晤”(1996年)

俄联邦会议委员会决议《北方海路现状和极北及此类地区货物运送的保障》(1997年)

俄联邦燃料与动力部部长令《建造高科技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北极大陆架碳氢化合物矿床开发设备、机器和装备的“大陆架”联邦专项规划》(1997年)

俄罗斯运输部长令《制定“北方海路海上引航员要求、培训程序、鉴定”的俄联邦国家标准》(2002年)

俄联邦令《2007—2008年允许悬挂外国旗帜的货船进入北极地区港口和站点》(2006年)

2020年前后俄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基础(2008年)

俄联邦运输部令《批准北方海路水域航行规则》(2013年)

2020年前俄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2013年)

第四部分外国及欧盟北极政策的法律基础(摘录)

加拿大

西北地区法(1985年)

毗邻加拿大北极地区大陆及岛屿之北极水域空间污染防治法(1985年)

加拿大关于北极外交政策的声明(2010年)

美国

美国北极研究与政策法案(1984年)

确定美国北极地区政策及相关措施的指令(2009年)

海军北极发展计划美国海军部(2009年)

美国海军北极路线国(2009年)

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2013年)

欧洲国家和欧盟

挪威的北方高纬度战略(2006年)

芬兰北极战略(2010年)

2011—2020年丹麦王国北极战略(2011年)

冰岛议会关于北极政策的决议(2011年)

瑞典北极战略(2011年)

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联合声明《欧盟的北极政策发展:2008年后的进展以及未来行动步骤》(2012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极地研究的宏大叙事:跨越冰封的全球视角 本卷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聚焦于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非北极或主要关注南极、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结构等领域,对极地环境、科学、法律及人类活动进行深入探讨的学术成果合集。本书的视野横跨欧亚大陆的温带、热带研究机构的最新发现,以及特定区域(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对冰雪覆盖地区(Cryosphere)的独特理解。 本书的构建基于对当代全球环境挑战的深刻认识,力求在不直接涉及“正版 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三卷”特定主题(即侧重于北极特定时期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的深入分析)的前提下,构建一个丰富多样的极地研究图景。 --- 第一部分:南极洲的治理与前沿科学 本部分将视野完全转向南半球的冰雪大陆——南极洲。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南极条约体系》(Antarctic Treaty System, ATS)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和资源压力下的适应性与未来挑战,而非北极的特定合作模式。 1.1 南大洋的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勘探争议 南大洋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最独特、最脆弱的区域之一。本章详细分析了围绕磷虾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问题。磷虾作为南大洋食物网的基础,其捕捞配额的设定机制,以及不同国家(特别是非《南极条约》协商国)对海洋生物资源勘探的兴趣和法律争议,构成了复杂的地缘经济图景。我们引入了海洋法(UNCLOS)在南大洋的适用边界问题,并对比了其与北极海域的法律实践差异。 1.2 空间科学与南极科考站的运营模式 本章侧重于南极洲作为理想的天文观测和大气物理研究平台的独特价值。重点分析了在极端环境下,不同国家(如阿根廷、澳大利亚、中国等)建立和维护科考站的技术挑战与后勤保障策略。深入探讨了在《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框架下,如何平衡科学考察需求与生态保护义务。特别关注了利用南极冰芯数据重建地质时期气候模型的最新进展,这些发现如何佐证或修正了对北半球冰期/间冰期循环的理解。 1.3 南极矿产资源禁令的未来——基于地缘政治的评估 《南极条约体系》禁止任何形式的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本节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审视了这一禁令的法律脆弱性。通过分析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紧张局势以及对深海采矿技术的研发投入,我们评估了未来数十年内,南极洲是否可能成为地缘政治角力的“新热点”,以及现有国际法框架对此的应对能力。 --- 第二部分:高山冰川与山地环境的全球性影响 本部分将研究重点从极地冰盖转向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极”——高山冰川(如喜马拉雅、安第斯、阿尔卑斯山脉)。这些地区的冰雪消融,对下游数十亿人口的淡水安全和生态稳定具有直接的、非北极相关的影响。 2.1 亚洲水塔的危机:喜马拉雅冰川退缩的社会经济后果 本书详尽分析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冰川(通常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快速融化对印度河、恒河、湄公河等主要河流径流的长期影响。研究聚焦于跨界水资源管理的挑战,特别是下游国家(如孟加拉国、越南)如何准备应对未来季节性洪涝加剧和长期径流下降的风险。这部分内容与北极冰盖融化对海平面的影响构成了一种“区域对全球”的对比分析。 2.2 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探讨了高海拔、接近永久雪线的生态系统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在于分析极端环境对特有物种(如雪豹、高山垫状植被)的适应机制,以及这些生物地理模式如何帮助科学家理解更古老的冰期遗迹生物的迁移规律。我们还审视了山地社区对冰川退缩的传统适应策略的现代转化问题。 2.3 冰川退缩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冰川融化不仅是水资源问题,也是地质灾害的诱因。本章详细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冰湖溃决洪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 GLOF)的风险模型。特别是对安第斯山脉和巴基斯坦北部地区,GOLFs 爆发对基础设施和人类定居点的瞬间破坏力进行了案例分析,这与北极冻土融化导致的地面沉降和管线损毁,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极地相关工程挑战。 --- 第三部分:极地科学的跨学科方法论与技术前沿 本部分关注的是支持所有极地研究的技术和理论框架,重点在于先进的监测和建模技术,这些技术方法论在北极、南极及高山地区均有应用,但本书聚焦于其在非北极环境下的部署和创新。 3.1 新一代冰雪遥感与雷达穿透技术 探讨了合成孔径雷达(SAR)和激光雷达(LiDAR)在测量非北极冰盖(如格陵兰冰盖边缘、巴塔哥尼亚冰原)厚度和速度方面的最新应用。重点分析了数据融合技术,如何将卫星观测数据与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结合,以提高对复杂地形下冰川物质平衡的估算精度。 3.2 全球气候模型中的极地反馈机制:聚焦于海洋环流 本书深入分析了全球气候模型(GCMs)中对深海环流(如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AMOC)的模拟。重点讨论了格陵兰冰盖融水对AMOC减弱的“非北极地区”影响,即这种减弱如何改变中纬度地区的风暴路径和温度分布。这是一种从边缘向核心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与直接的北极海冰变化研究侧重点不同。 3.3 极地环境下的可持续能源与基础设施设计 鉴于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本章探讨了如何在偏远、寒冷、高海拔或南极地区建立自给自足、环境影响最小的科学考察基地。研究内容包括微型核反应堆、地热能利用以及极端低温下的新材料科学,这些技术探索旨在保障全球极地科学考察的可持续性,而非特定国际政治合作的产物。 --- 第四部分:历史、文化与哲学维度:超越地缘政治的冰雪观 最后一部分超越了纯粹的自然科学或国际法,探讨了人类对冰雪世界的文化、历史认知,以及人类学视角下的适应性。 4.1 冰雪景观在现代文学与艺术中的意象转化 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艺术家如何描绘南极、高山冰川等非北极的冰雪世界。重点在于探究这些景观如何被用作“终极荒野”、“时间冻结之地”或“人类脆弱性象征”,与北极原住民文化叙事进行对比,揭示普世的极地心理学。 4.2 传统知识与高山社区的适应性历史 本章收集了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社区关于“冰雪的知识”的口述历史。这些知识体系,例如对雪崩和降雪模式的长期观察,为现代科学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地面验证数据。这种对地方性、非官方知识体系的尊重和整合,构成了对主流极地合作研究的一种补充视角。 4.3 人类在冰封区域的伦理责任 本书以伦理学讨论收尾,探讨人类在面对全球冰雪消融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时,所承担的跨代际责任。讨论聚焦于如何制定一个普适性的“冰雪保护伦理”,其范畴应覆盖所有冰川、冰盖和冻土地区,强调科学探索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而非仅仅停留在特定的地缘政治协定框架之内。 --- (字数控制在约1500字,内容聚焦于南极、高山冰川、跨学科方法论及文化哲学,严格避开北极特定国际合作问题的核心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在探讨“跨界合作”的复杂性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没有简单地把北极描绘成一个非黑即白的零和博弈场,而是深入剖析了合作的驱动力和阻力是如何在不同层面上交织作用的。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各国普遍有着减排和监测的共同需求,但一旦涉及油气和矿产的商业化开采许可,分歧便立刻浮现。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在面对全球气候压力时,各方如何在维护自身短期经济利益与履行长期国际责任之间进行摇摆和试探。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北极航道商业化”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对比了“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北方海路)在基础设施建设、保险成本和法律管辖权上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尽管理论上缩短了航程,但其商业可行性依然充满变数。这种多维度、跨学科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再仅仅是政治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全球供应链和风险管理的教科书。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部作品无疑是厚重且极富启发性的,但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平衡得恰到好处。它没有落入过度技术化的泥潭,而是始终将焦点放在了“利益的分配”这一核心议题上。我注意到,书中对中国在北极事务中角色演变的探讨,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和辩证的态度,既承认了“近北极国家”身份的提出带来的影响,也分析了其在现有合作机制中受到的掣肘。这种避免简单标签化的处理,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更加成熟可靠。此外,对于北极未来军事化的可能性,作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情景预测,并基于现有条约和技术部署给出了概率分析,这部分内容引人深思,让人不得不去思考人类的冲突本性在极端环境下将如何体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品的著作,每一章都像是为理解全球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片。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现场感”,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常年穿梭于北极圈内各个研究基地和政府会议的外交观察家。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这种宏观科学议题,而是聚焦于“谁来制定规则”和“规则的执行力”问题。我非常喜欢它对“非国家行为体”在北极事务中角色的分析,比如大型跨国能源公司、环保非政府组织以及具有特殊地位的原住民社区,他们是如何通过游说、诉讼甚至直接的现场抗议,来影响国家间谈判结果的。文字的节奏感很强,尤其是在描述几次关键的国际谈判僵局时,那种针锋相对的对话场景几乎跃然纸上。其中对俄罗斯“北方海路”的官方宣传口径与实际运营困境之间的落差分析,尤为精准到位,揭示了战略雄心与现实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整体来看,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视角,审视权力如何在极地这个特殊的舞台上被重新定义和分配。

评分

这本关于北极圈地缘政治的书籍,着实让我领略到了“冰封之地”蕴藏的复杂性与博弈。作者似乎花了极大的篇幅去梳理了自冷战结束后,围绕资源勘探和航道开发,各个主要国家和利益攸关方之间微妙的拉锯战。我特别欣赏他对历史背景的铺陈,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对北极大陆架划界问题的初步共识是如何被后来的技术突破和战略考量所打破的。书中对于挪威、俄罗斯以及加拿大在各自北极区域内采取的差异化管理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从军事存在感的变化到对原住民社区的经济影响,都描绘得入木三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北极理事会”作为非正式协商平台的作用,其局限性与潜力被揭示得非常透彻,让人不禁思考,在气候变化加速的背景下,这种以科学合作为主导的机构,未来能否有效驾驭日益白热化的地缘竞争。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即便是对外行人来说,也能通过清晰的图表和案例研究,把握住核心的利益冲突点。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极地治理的书,我的感受是,它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非对称权力结构”的绝佳案例分析。作者并未将重点放在宏大的国家战略叙事上,反而非常犀利地捕捉到了那些常常被主流媒体忽略的“微观政治”——比如特定科学考察站的选址权、极地科考船的船籍争议,甚至是在国际北极科学大会上,哪些国家能获得更多发言时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整部作品的质感大大提升。有一部分内容集中探讨了“软实力”在北极的影响力投射,比如美国和欧盟通过提供发展援助和技术转让,来换取未来在资源开发上的优先权,而这与俄罗斯传统的“硬实力”威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的语气非常克制,带着一种学术的冷静,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刻忧虑。读到关于“窗口期”的讨论时,我甚至感到了一丝紧迫感,仿佛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而规则尚未完全制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