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三卷
定价:199.00元
作者: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熊友奇 等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12517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第三卷汇集了关于北极的文件,分四部分:**部分“国际条约”,收录了国际上关于北极开发利用的相关条约;第二部分“适用的国际法律”,收录了国际上关于北极开发的相关法律;第三部分“适用的俄罗斯法律”,收录了关于北极开发的相关俄罗斯法律;第四部分“外国和欧盟关于北极政策的法律”。
目录
北极地区在各类文件中的法律地位
部分国际条约(摘录)
地区性条约
北极熊保护协议(1973年)
巴伦支海一欧洲北极地区理事会成员国关于紧急情况预防、准备和处置领域合作的间协议(2008年)
北极空中和海上搜寻与救援合作协议(2011年)
北极国家双边条约
俄罗斯的双边条约
俄罗斯与英国关于两国北美领地划界的圣彼得堡公约(1825年)
俄罗斯向美国出让北美领地的公约(1867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和睦与合作条约(1992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北极与北方地区合作协定(1992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环境问题合作协定(1993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关于俄联邦主体与加拿大省、地区之间合作原则与基础的协定(2000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利坚合众国海洋空间划界协议(1990年)
俄联邦与挪威王国海洋空间划界和巴伦支海及北冰洋合作条约(2010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加拿大关于预防北极海洋环境污染与污染监控的合作谅解备忘录(1989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友好与合作宣言(1992年)
俄联邦与挪威王国关于搜救、严重事故预警的合作谅解备忘录(2000年)
俄罗斯北方地区海军退役核潜艇再利用的环境保护及提高核、辐射安全的合作协定(1998年)
俄联邦与丹麦王国关于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协定(1992年)
俄联邦与挪威王国关于巴伦支海失踪人员搜寻和失事人员救援的合作协议(1995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白令海与楚克奇海海域紧急情况下污染处置的合作协议(1989年)
其他北极国家的双边条约
丹麦与加拿大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协议(1983年)
加拿大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危险性废料跨境运输的协议(1986年)
加拿大与美利坚合众国间关于北极地区合作的协议(1988年)
加拿大与智利共和围环境保护合作协议(1997年)
第二部分确定适用国际法准则的辅助手段(摘录)
俄罗斯外交部通报照会(1916年)
加拿大致美国的照会摘要(1970年)
巴伦支海一欧洲北极地区合作宣言(1993年)
特罗姆瑟宣言(1993年)
努克宣言(1993年)
北极理事会成立宣言(1996年)
巴罗宣言(2000年)
伊纳里宣言(2002年)
雷克雅未克宣言(2004年)
萨列哈尔德宣言(2006年)
北冰洋沿岸五国伊卢利萨特宣言(2008年)
特罗姆瑟宣言(2009年)
北极石油和天然气海洋资源开采指南(2009年)
北极沿岸国家第二次部长会议成果主席总结(2010年)
俄罗斯外交部关于北极沿岸国家第二次部长会议成果的新闻通报(2010年)
第三部分俄罗斯适用法律及其他法令(摘录)
1821年9月4日致枢密院《关于执行东西伯利亚、美洲西北部、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以及其他群岛沿岸航行边界和沿海交往手续的命令》(1821年)
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议《宣布北冰洋陆地和岛屿为苏联领土》(1926年)
苏联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加强苏联极北地区和北部沿岸海域自然保护》(1984年)
苏联法令《关于批准苏联高苏维埃主席团令(加强极北地区和苏联北部沿岸海域的自然保护)》(1984年)
苏联部长会议决议《成立海运部北方海路管理局的相关问题》(1971年)(已批准的北方海路管理局条例)
苏联部长会议决议(1985年)(节选)
北方海路水域航行规则(1990年)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决议《批准(办理苏联北部沿岸海区科考活动及旅游许可证的暂行条例)》(1991年)
俄联邦地质和矿产利用委员会函件《利用北极地区地下资源时加强监督自然环境状况》(1993年)
俄联邦决议《改进北方海路管理措施》(1994年)
北方海路航行船舶设计、装备和必需品要求(1995年)
俄联邦总统令《建立工业生产基地以开发北极大陆架碳氢化合物矿床》(1996年)
俄联邦令《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市就发展运输和运输基础设施、吸引国际投资以实施俄联邦欧洲部分北部忧先方案、发展北方海路航运问题举行巴伦支海—欧洲北极地区理事会国家运输部长会晤”(1996年)
俄联邦会议委员会决议《北方海路现状和极北及此类地区货物运送的保障》(1997年)
俄联邦燃料与动力部部长令《建造高科技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北极大陆架碳氢化合物矿床开发设备、机器和装备的“大陆架”联邦专项规划》(1997年)
俄罗斯运输部长令《制定“北方海路海上引航员要求、培训程序、鉴定”的俄联邦国家标准》(2002年)
俄联邦令《2007—2008年允许悬挂外国旗帜的货船进入北极地区港口和站点》(2006年)
2020年前后俄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基础(2008年)
俄联邦运输部令《批准北方海路水域航行规则》(2013年)
2020年前俄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2013年)
第四部分外国及欧盟北极政策的法律基础(摘录)
加拿大
西北地区法(1985年)
毗邻加拿大北极地区大陆及岛屿之北极水域空间污染防治法(1985年)
加拿大关于北极外交政策的声明(2010年)
美国
美国北极研究与政策法案(1984年)
确定美国北极地区政策及相关措施的指令(2009年)
海军北极发展计划美国海军部(2009年)
美国海军北极路线国(2009年)
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2013年)
欧洲国家和欧盟
挪威的北方高纬度战略(2006年)
芬兰北极战略(2010年)
2011—2020年丹麦王国北极战略(2011年)
冰岛议会关于北极政策的决议(2011年)
瑞典北极战略(2011年)
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联合声明《欧盟的北极政策发展:2008年后的进展以及未来行动步骤》(2012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在探讨“跨界合作”的复杂性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没有简单地把北极描绘成一个非黑即白的零和博弈场,而是深入剖析了合作的驱动力和阻力是如何在不同层面上交织作用的。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各国普遍有着减排和监测的共同需求,但一旦涉及油气和矿产的商业化开采许可,分歧便立刻浮现。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在面对全球气候压力时,各方如何在维护自身短期经济利益与履行长期国际责任之间进行摇摆和试探。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北极航道商业化”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对比了“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北方海路)在基础设施建设、保险成本和法律管辖权上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尽管理论上缩短了航程,但其商业可行性依然充满变数。这种多维度、跨学科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再仅仅是政治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全球供应链和风险管理的教科书。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讲,这部作品无疑是厚重且极富启发性的,但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平衡得恰到好处。它没有落入过度技术化的泥潭,而是始终将焦点放在了“利益的分配”这一核心议题上。我注意到,书中对中国在北极事务中角色演变的探讨,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和辩证的态度,既承认了“近北极国家”身份的提出带来的影响,也分析了其在现有合作机制中受到的掣肘。这种避免简单标签化的处理,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更加成熟可靠。此外,对于北极未来军事化的可能性,作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情景预测,并基于现有条约和技术部署给出了概率分析,这部分内容引人深思,让人不得不去思考人类的冲突本性在极端环境下将如何体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品的著作,每一章都像是为理解全球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现场感”,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常年穿梭于北极圈内各个研究基地和政府会议的外交观察家。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这种宏观科学议题,而是聚焦于“谁来制定规则”和“规则的执行力”问题。我非常喜欢它对“非国家行为体”在北极事务中角色的分析,比如大型跨国能源公司、环保非政府组织以及具有特殊地位的原住民社区,他们是如何通过游说、诉讼甚至直接的现场抗议,来影响国家间谈判结果的。文字的节奏感很强,尤其是在描述几次关键的国际谈判僵局时,那种针锋相对的对话场景几乎跃然纸上。其中对俄罗斯“北方海路”的官方宣传口径与实际运营困境之间的落差分析,尤为精准到位,揭示了战略雄心与现实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整体来看,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视角,审视权力如何在极地这个特殊的舞台上被重新定义和分配。
评分这本关于北极圈地缘政治的书籍,着实让我领略到了“冰封之地”蕴藏的复杂性与博弈。作者似乎花了极大的篇幅去梳理了自冷战结束后,围绕资源勘探和航道开发,各个主要国家和利益攸关方之间微妙的拉锯战。我特别欣赏他对历史背景的铺陈,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对北极大陆架划界问题的初步共识是如何被后来的技术突破和战略考量所打破的。书中对于挪威、俄罗斯以及加拿大在各自北极区域内采取的差异化管理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从军事存在感的变化到对原住民社区的经济影响,都描绘得入木三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北极理事会”作为非正式协商平台的作用,其局限性与潜力被揭示得非常透彻,让人不禁思考,在气候变化加速的背景下,这种以科学合作为主导的机构,未来能否有效驾驭日益白热化的地缘竞争。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即便是对外行人来说,也能通过清晰的图表和案例研究,把握住核心的利益冲突点。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极地治理的书,我的感受是,它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非对称权力结构”的绝佳案例分析。作者并未将重点放在宏大的国家战略叙事上,反而非常犀利地捕捉到了那些常常被主流媒体忽略的“微观政治”——比如特定科学考察站的选址权、极地科考船的船籍争议,甚至是在国际北极科学大会上,哪些国家能获得更多发言时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整部作品的质感大大提升。有一部分内容集中探讨了“软实力”在北极的影响力投射,比如美国和欧盟通过提供发展援助和技术转让,来换取未来在资源开发上的优先权,而这与俄罗斯传统的“硬实力”威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的语气非常克制,带着一种学术的冷静,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刻忧虑。读到关于“窗口期”的讨论时,我甚至感到了一丝紧迫感,仿佛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而规则尚未完全制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