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懋可編著的《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被譽為西方學者撰寫中國環境史的奠基之作。分為模式、特例、觀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標識和時間標記、人類與大象間的三韆年搏鬥、森林濫伐概覽、森林濫伐的地區與樹種、戰爭與短期效益的關聯、水與水利係統維持的代價、從物阜到民豐的嘉興的故事、漢人在貴州苗族傢園的拓殖、遵化人長壽之謎、大自然的啓示、科學與萬物生靈、帝國信條與個人觀點等12章。
《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被譽為西方學 者撰寫中國環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個世紀以來,伊懋可縱橫於中國農業史、社 會史等多個研究領域,這使他在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 寫中左右呼應、水到渠成。
在這部書中,他嚮我們講述瞭中國4000年來的經 濟、社會、政治製度、觀念、知識和錶達方式,與所 在的自然環境中的氣候、土壤、水、植物、動物之間 既互利共生又競爭衝突的漫長曆史故事。書的**部 分討論瞭大象南撤、森林破壞、戰爭、水利係統對環 境的影響,勾畫齣中國環境史的“一幅總圖”;第二 部分選擇浙江嘉興、貴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個 典型地區的個案,用“特寫鏡頭”對“總圖”進行細 化和強化,具有濃厚的經濟一社會史色彩;第三部分 以“大自然的啓示”、“科學與萬物生靈”、“帝國 信條與個人觀點”三章考察瞭中國曆**的環境觀念 、情感、知識和“天人感應”思想及其影響,給齣瞭 如何理解中國環境史的一種文化視角。
伊懋可(Hark Elvin),1938年生於英國劍橋,劍橋大學畢業。1990年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院中國史教授。曾在格拉斯哥大學、牛津大學、巴黎高師和海德堡大學任教,在哈佛大學做過訪問研究員。主要著作有:《中國曆史的模式》、《另一種曆史:從一個歐洲人的視角論中國》、《華人世界變化多端的故事》,閤編瞭《中國文化圖集》、《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還發錶瞭署名為約翰·達頓(John Dutton)的小說《聖伊萊斯集市》和《虎島》。
圖示
緻謝
許可聲明
凡例
序言
中譯本序言
模式
第一章 地理標識和時間標記
第二章 人類與大象問的三韆年搏鬥
第三章 森林濫伐概覽
第四章 森林濫伐的地區與樹種
第五章 戰爭與短期效益的關聯
第六章 水與水利係統維持的代價
特例
第七章 從物阜到民豐的嘉興的故事
第八章 中國人在貴州地方的拓殖
第九章 遵化人長壽之謎
觀念
第十章 大自然的啓示
第十一章 科學與萬物生靈
第十二章 帝國信條與個人觀點
結語
譯後記
參考書目
索引
閱讀一本環境史,我最希望獲得的是一種“時間感”的重塑。我們習慣於用幾十年為單位來衡量環境變化,但一個真正優秀的史學作品,應該能將時間拉伸到數百年甚至更長。我期待能看到,哪些看似微不足道、在當時被視為自然循環的一部分的環境波動,如何纍積成瞭今天的生態危機。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能幫助我們擺脫短期利益的誘惑,建立起對未來世代的責任感。我希望作者能夠描繪齣一種動態的、非綫性的曆史圖景,其中既有毀滅性的衝擊,也應有韌性與適應。例如,在災難麵前,民間社會是如何自發組織起來進行生態修復的?這些被主流曆史忽略的“非國傢行為體”的努力,是否為今天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瞭潛在的智慧?我期望讀到的是一部充滿張力、既有深沉的悲觀,又蘊含著對人類適應能力一絲微弱希望的宏大敘事。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的扉頁,我立刻被其引人深思的標題所吸引,它仿佛一幅緩緩展開的、關於一個龐大生命體逐漸隱匿於曆史迷霧中的圖景。我帶著一種探尋文明興衰規律的古老好奇心來閱讀,想象著那些關於古代水利工程、帝國對資源的汲取,以及傳統農耕文明中人與自然微妙平衡的描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部史詩,勾勒齣從古代帝王治水到近代工業化的漫長圖景,探討“天人閤一”的哲學理念是如何在現實的壓力下被逐步瓦解的。更深一層,我期待它能深入到社會結構層麵,去分析在不同曆史階段,環境壓力是如何作用於階級關係、地方治理乃至意識形態的構建。比如,某個朝代的生態崩潰是如何預示瞭其統治的衰亡?現代化的進程中,又是何種社會力量推動瞭對環境的犧牲?這種閱讀體驗,不應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應當是一種對曆史邏輯的深度挖掘,讓我能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實就是一部關於權力、信仰與生存的無聲戰爭史。
評分坦白說,我選擇這本書的動機,很大程度上源於對當代環境問題的焦慮感,並希望從曆史中尋找某種“解藥”或至少是“前車之鑒”。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個極其細緻的時間軸,清晰地標明關鍵的轉摺點——那些我們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開發模式,在當時是如何被閤理化的。這種閤理性背後的推手,是技術進步的盲目樂觀,還是迫在眉睫的人口壓力?我特彆關注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沉默的受害者”——可能是偏遠山區的社群,可能是被汙染的水源地的原住民。這本書能否捕捉到那些微弱的、來自底層的關於環境惡化的早期信號?如果它僅僅停留在對宏大曆史事件的描述,那其價值就會減半。我更看重的是那種“微觀曆史”的介入,那種能讓我感受到泥土的芬芳與汙染的刺鼻的,具象化的細節。它需要有足夠的史料支撐,去還原一個鮮活的、正在經曆環境劇變的中國,而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模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一種難以言說的哀傷,讓人不禁想探究“退卻”的背後究竟蘊含瞭怎樣深刻的變遷。我原本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生態學或是具體環境事件的敘述,比如某條河流的枯竭,或是某種珍稀物種的消亡,帶著一種對自然災害的記錄感去閱讀。然而,更吸引我的是它所處的“海外中國研究係列”和“鳳凰文庫”的定位。這立刻將我的關注點從純粹的自然科學引嚮瞭更宏大的人文和社會框架。我很好奇,一個身處海外的研究者,是如何從一個相對抽離的視角來觀察和書寫中國的環境史。這種“海外”的視角,是帶來瞭更清晰、更客觀的分析,還是會因為信息獲取的局限性,而更側重於對宏觀趨勢的提煉與解讀?我希望能看到一種跨文化的比較視野,比如將中國的環境變遷與同時期的西方工業化進程進行對照,從而揭示齣中國特有的曆史脈絡。同時,“鳳凰文庫”的齣版背景也暗示瞭它可能不是一本麵嚮大眾普及的科普讀物,而更傾嚮於學術性的探討,或許會包含大量一手資料的解讀,或是對既有環境史觀的挑戰與重構。這種期待,驅使著我深入探究那些隱藏在“大象的退卻”這一隱喻之下的,復雜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係列定位,讓我預設它具有一種強烈的理論思辨色彩。我傾嚮於認為,它不會滿足於講述“發生瞭什麼”,而是會深入探討“為什麼會以這種方式發生”。我期待看到作者運用復雜的理論框架,或許是環境社會學、生態人類學甚至是後殖民主義的視角,來解構中國環境史中的權力關係。例如,現代化敘事本身是否就是一種新的環境殖民?在追求“發展”的旗幟下,哪些傳統知識體係和可持續的實踐被無情地拋棄瞭?我希望作者能大膽地挑戰“進步論”的固有觀念,指齣哪些曆史的“成功”是以生態的“失敗”為代價的。閱讀時,我的心神會不斷地在曆史的現場與現代的睏境之間穿梭,試圖藉由曆史的透鏡,看清我們今日所麵臨的結構性睏境的根源,這需要作者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極強的批判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