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有机硅化学工艺实验 畅销书籍 教材 正版 | ||
| 作者 | 姜承永 | ||
| 定价 | 88.00元 | ||
| ISBN号 | 9787122244758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该书共分三篇,分别介绍有机硅化学与专业实验知识技能;有机硅化学工艺实验;有机硅化学工艺实验设计与扩展应用。重点通过65例化学工艺实验实例,对各类有机硅应用助剂、有机硅单体、中间体及硅烷、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聚硅烷的实验室制备技术进行了论述。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基本原理、与器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且书后附思考题和参考答案。 该书以实例说明具体工艺,实用性、参考性强,可供从事有机硅实验室合成、生产和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 |
| 编辑推荐 | |
| 1.该书由有机硅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姜承永高工编著,根据其在有机硅行业工作40多年经验和体会,将有机硅基础的知识编纂成册反馈给读者。 2.包含69例有机硅化学工艺实验,而且每个实验都是作者亲自参与的,实战性比较强。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基本原理、仪器设备与、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且后附思考题和参考答案。 |
| 作者介绍 | |
| 姜承永,原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现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 (现已退休),退休前任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1968~1969年在重庆东方红厂工作。1970~1982年在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二分厂(现为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工作,任有机硅车间主任等职。1982~1983年作为美道康宁公司特邀访问学者,在美辛辛那提大学聚合物研究中心为道康宁公司做有机硅聚合物研究工作。1984年按化工部调派,到化工部成都有机硅应用研究中心(现为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工作,任重点科研项目负责人及晨光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等职,至2000年退休。 自2001年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退休以后,应邀为多有机硅公司和科研院所作技术顾问,培养有机硅专业技术人才,或组建有机硅生产项目,传授先进生产技术,指导有机硅产品研究开发,已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序言 | |
从学术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本书的覆盖面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聚合反应和硅烷化反应层面,而是大胆地拓展到了许多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我惊喜地发现其中包含了关于有机硅纳米材料合成的章节,还涉及到了生物医用有机硅材料的最新进展,这些内容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近期顶级期刊才能获得零散信息,但在这里,作者却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将这些前沿知识系统地整合在了一起。特别是对催化剂体系的比较分析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不同催化剂的优缺点,而是从反应动力学和绿色化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甚至引入了DFT计算模拟的结果来辅助解释机理,这对于高年级本科生乃至研究生来说,都提供了极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兼顾基础理论深度和行业前沿广度的编排方式,让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和适用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延展,绝对称得上是一部与时俱进的权威著作。
评分这本书在实验操作指南部分的详尽程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平时在实验室操作中,最怕的就是那种“一笔带过”的操作步骤描述,结果往往是实验失败,耗费大量时间和昂贵试剂。然而,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核心实验,都提供了多达三到四个层次的详细说明。首先是理论背景的简要回顾,接着是所需仪器和试剂的精确规格列表,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最让我称赞的是“操作要点与潜在风险提示”这一栏,它不仅列出了精确的温度控制范围、滴加速率等关键参数,还特意用加粗字体标注了“必须佩戴特定型号手套”或“通风橱内操作,避免吸入蒸汽”之类的安全警示,这对于保障实验者的安全至关重要。此外,它还包含了针对常见错误操作的“故障排除”环节,比如“若产物颜色异常,请检查反应时间是否不足或搅拌速率是否过慢”,这种前瞻性的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把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那种微微泛着哑光的触感,让人一翻开就觉得是本值得珍藏的专业书籍。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色彩搭配上选择了沉稳的深蓝和清新的白色,很符合化学领域的严谨又不失活力的气质。尤其是排版方面,作者和出版社在这方面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能在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和数据表格前保持清晰的辨识度,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公式和实验步骤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过渡页的处理,那种留白的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图示点缀,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流畅起来,阅读体验大大提升。而且,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结实,即便是经常需要被压在书桌上或者带着去实验室,书脊也没有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可见是用料上乘,耐用性极强。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内容的尊重,也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愉悦和专业。
评分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这本书在习题设计上的独到匠心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很多教材的习题要么过于简单,只是机械地重复课本例题,要么就是难度陡增,脱离了教学大纲,让学生无从下手。这本书的习题设置则做到了完美的平衡与递进。它从最基础的化学式配平和命名开始,逐步过渡到需要运用所学反应机理进行推导的计算题,再到最后的综合性设计题。我特别喜欢那些“设计一个合成路线”或者“优化现有工艺参数”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真正考验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书后附带的答案与解析部分也做得非常详尽,对于那些复杂的计算题,解析步骤清晰可见,甚至连选择题中错误选项的排除逻辑都解释得头头是道,这让自学的读者也能获得极佳的反馈效果,极大地提升了自主学习的效率和信心。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仔细研读了这本书的绪论部分,它给我的冲击感是巨大的。作者在引言中并没有直接跳入晦涩的化学反应机制,而是非常巧妙地描绘了有机硅化学在现代工业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前景,从高科技电子产品到日常的医疗器械,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瞬间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介绍背景时,对相关历史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富有逻辑性,让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大致勾勒出这项技术从诞生到如今蓬勃发展的全过程。他没有将知识点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娓娓道来,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基础,比如对硅氧烷骨架稳定性的阐述,竟然能和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玻璃或陶瓷的特性联系起来,这种跨领域的类比思维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可以说,光是前几章的阅读体验,就已经让我对后续深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从兴趣到专业知识的坚实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