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能原理
:88.00元
作者:杨学山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121336782
字数:424000
页码:456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对智能和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学生、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梳理了各个学科与智能研究相关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一般智能的构成要素,形成了生物智能和非生物智能统一的智能理论体系。系统分析了智能的进化、发展、使用和评价,提出了语义逻辑的主要准则和不同于冯诺伊曼体系的智能计算架构。并且为构建本书所述非生物智能体或人工智能学界讨论的通用人工智能提出了一条可实现的路径。本书适合对智能和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学生、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阅读。
目录
第1章 智能研究的进展和启示1
1.1 先哲们对智能的思考2
1.2 生物学研究的贡献4
1.2.1 进化生物学4
1.2.2 基础生命科学7
1.2.3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10
1.2.4 植物生理学13
1.2.5 动物行为学15
1.2.6 小结17
1.3 认知科学的贡献18
1.3.1 认知功能的载体:神经系统和脑18
1.3.2 感知觉研究的贡献20
1.3.3 学习、记忆、意识、行为等认知功能的一般讨论31
1.3.4 认知功能与主体32
1.3.5 认知的结构性35
1.3.6 注意、意识、情绪的认知功能特点37
1.4 心理学研究的贡献40
1.4.1 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40
1.4.2 信息加工的发展理论44
1.4.3 不同认知功能发展的心理学解释46
1.4.4 分类智力发展研究的贡献51
1.5 心智研究的贡献53
1.5.1 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53
1.5.2 主要心智内容的表征与计算55
1.5.3 CRUM需要面对的挑战57
1.6 工具和系统的贡献58
1.6.1 工具与智能59
1.6.2 简单工具和非数字机械的贡献65
1.6.3 计算工具的贡献68
1.6.4 数字机械和自动化系统的贡献72
1.6.5 人工智能的贡献78
1.6.6 小结91
1.7 逻辑和信息的贡献93
1.7.1 计算的逻辑93
1.7.2 问题求解的逻辑99
1.7.3 记录信息增长102
1.7.4 记录信息的表征力和可计算性104
1.7.5 记录信息的可获得性106
1.7.6 小结107
1.8 社会认知和群体决策108
1.8.1 个体认知和智能的社会性108
1.8.2 社会事件与群体决策110
1.8.3 社会认知的神经科学发现110
1.8.4 社会认知对智能进化和发展的影响112
1.9 小结112
第2章 智能的构成123
2.1 智能是什么124
2.1.1 智能定义的主要观点124
2.1.2 智能的定义129
2.1.3 智能的主要属性131
2.2 智能的构成要素133
2.2.1 智能要素及层架构133
2.2.2 主体类型与智能要素的讨论135
2.2.3 智能行为与智能要素的讨论137
2.2.4 环境作为智能进化、发展和使用的条件139
2.3 主体性139
2.3.1 智能主体性的特点和构成要素139
2.3.2 主体性的自我和意识141
2.3.3 主体性的资源和资源的拥有能力143
2.3.4 主体性的控制力143
2.4 功能144
2.4.1 功能的构成144
2.4.2 实现控制的功能149
2.4.3 行为的功能150
2.4.4 信息处理的功能153
2.4.5 小结154
2.5 信息155
2.5.1 信息要素的构成155
2.5.2 信息的完整性159
2.5.3 信息的结构性160
2.5.4 信息的可用性163
2.6 本章小结164
第3章 智能的进化与发展169
3.1 智能进化的台阶170
3.1.1 智能是进化的吗170
3.1.2 智能进化的阶段173
3.1.3 智能要素的进化特征174
3.2 单细胞生物:智能进化的不朽基石176
3.2.1 单细胞生物拥有的生物智能176
3.2.2 以生存为中心的主体性179
3.2.3 以生物体为边界的完整功能182
3.2.4 形成了遍及生物体及所有功能的信息过程184
3.2.5 环境因素分析192
3.2.6 小结192
3.3 神经系统和脑:开启独立的认知功能194
3.3.1 进化的历程和特征194
3.3.2 增加认知功能后的主体性197
3.3.3 完备的功能体系198
3.3.4 信息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1
3.3.5 环境影响机理的改变202
3.3.6 小结203
3.4 语言和文字:组合智能体与记录信息和客观知识204
3.4.1 组合智能主体和记录信息、客观知识的新阶段205
3.4.2 主体性:组合主体的诞生207
3.4.3 功能:信息转换成为重要的功能209
3.4.4 信息:记录信息和客观知识的诞生211
3.4.5 环境:交流和学习的影响214
3.4.6 小结215
3.5 计算和数字设备:弥补脑力的不足215
3.5.1 计算工具和数字设备:符号处理的极速发展216
3.5.2 主体性:人驾驭的计算和连接能力218
3.5.3 功能:符号处理与准语义处理的诞生219
3.5.4 信息:工具中的信息、符号处理中的语义221
3.5.5 环境:技术的力量223
3.5.6 小结224
3.6 自动化和智能系统:非生物智能显示力量224
3.6.1 自动化和智能系统:承担复杂智能任务的主角225
3.6.2 主体性:赋予主体性可以达到或人的智能227
3.6.3 功能:自我意识之外的完整功能类型229
3.6.4 信息:完备显性结构的诞生230
3.6.5 环境:人与非生物智能的权衡232
3.6.6 小结233
3.7 非生物智能体:隐约可见的未来、新自我的产生233
3.7.1 什么是非生物智能体233
3.7.2 走向非生物智能体的技术要素235
3.7.3 非生物智能体产生的社会环境240
3.7.4 非生物智能体产生后的智能主体格局240
3.8 生物智能的发展241
3.8.1 什么是智能发展241
3.8.2 生长发育过程243
3.8.3 学习过程245
3.8.4 使用过程248
3.8.5 蜕变过程249
3.8.6 小结250
3.9 非生物智能和组合智能的发展251
3.9.1 生命周期和发展特征251
3.9.2 赋予过程252
3.9.3 使用过程253
3.9.4 淘汰过程253
3.9.5 小结254
3.10 本章小结254
第4章 智能的使用261
4.1 智能事件262
4.1.1 内部智能事件262
4.1.2 跨界智能事件263
4.1.3 外部智能事件264
4.1.4 智能事件的系统特征266
4.1.5 智能事件的一般构成267
4.2 智能任务268
4.2.1 智能任务的一般分析268
4.2.2 主观性和个体自身任务270
4.2.3 增长性任务270
4.2.4 重复性任务271
4.2.5 变革性任务272
4.2.6 开创性任务273
4.2.7 小结274
4.3 作为智能使用的问题求解275
4.3.1 智能使用275
4.3.2 问题求解过程分析276
4.3.3 求解问题的类型分析279
4.3.4 问题求解的策略和路径281
4.3.5 问题求解的评价与学习283
4.3.6 智能与人工智能的问题求解286
4.3.7 小结287
4.4 智能评价289
4.4.1 智能评价的一般讨论289
4.4.2 复杂性评价290
4.4.3 就绪度292
4.4.4 成熟度293
4.4.5 完备度294
4.4.6 有效性301
4.4.7 增长性302
4.4.8 小结303
4.5 本章小结303
第5章 智能的逻辑305
5.1 语义性准则306
5.1.1 智能进化中的信息过程语义性306
5.1.2 智能行为中的语义处理和形式处理308
5.2 结构准则308
5.2.1 结构准则308
5.2.2 小主体单元309
5.2.3 小功能单元310
5.2.4 小信息单元311
5.2.5 小智能单元及其存在312
5.2.6 从小单元到单元构成的体系313
5.2.7 小结316
5.3 具体性和有限性准则316
5.3.1 智能任务和智能行为都是具体的316
5.3.2 智能结构及其操作是具体的317
5.3.3 智能构件是有限的318
5.3.4 小结319
5.4 连接准则320
5.4.1 连接的对象320
5.4.2 连接的目的322
5.4.3 连接的模式323
5.4.4 连接的有效性324
5.4.5 小结324
5.5 容错与规范准则324
5.5.1 进化的容错325
5.5.2 发展的容错325
5.5.3 使用的容错326
5.5.4 规范和价值准则327
5.6 叠加准则329
5.6.1 叠加式智能增长329
5.6.2 叠加的计算331
5.7 递减准则336
5.7.1 不确定性递减准则337
5.7.2 复杂性递减准则338
5.7.3 递减的实现339
5.7.4 算法、计算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递减340
5.8 融通准则342
5.8.1 融通准则342
5.8.2 跨主体融通343
5.8.3 跨态融通344
5.8.4 智能融通的下一步345
5.9 本章小结346
第6章 智能的计算架构349
6.1 基于语义和智能任务流程的智能计算架构350
6.1.1 基于语义和智能任务流程的智能计算架构组成350
6.1.2 智能行为流程351
6.1.3 智能主体的资源353
6.1.4 环境354
6.1.5 主体355
6.1.6 小结356
6.2 微功能单元357
6.2.1 微功能单元的构成和机制357
6.2.2 微处理器358
6.2.3 描述构件359
6.2.4 连接构件359
6.2.5 形成和增长模式360
6.2.6 小结361
6.3 功能单元组和功能系统361
6.3.1 功能单元组362
6.3.2 功能系统363
6.3.3 控制类功能系统364
6.3.4 连接功能系统365
6.3.5 执行类功能系统367
6.3.6 构件描述类功能系统368
6.4 起点、成长和停止369
6.4.1 非生物智能体的主要类型369
6.4.2 起点370
6.4.3 成长371
6.4.4 跨架构成长373
6.4.5 计算架构发展的内部规范374
6.4.6 小结376
6.5 微处理和内计算376
6.5.1 微处理377
6.5.2 内计算的定义、类型和机制378
6.5.3 成长性内计算379
6.5.4 维护性内计算381
6.5.5 计算架构中的算法382
6.5.6 硬件实现的要求383
6.6 本章小结386
第7章 智能的未来389
7.1 未来图景390
7.2 主体392
7.2.1 人392
7.2.2 非生物智能体393
7.2.3 组合智能主体396
7.3 功能396
7.3.1 专用396
7.3.2 通用397
7.3.3 替代397
7.3.4 非替代398
7.3.5 功能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技术问题398
7.3.6 关于常识399
7.4 信息400
7.4.1 非生物智能体的记忆401
7.4.2 跨智能体交流的介质402
7.4.3 非生物智能体复制的基因402
7.4.4 智能时代的数字双生子403
7.4.5 信息描述的逻辑和工具系统404
7.5 智能社会的理性404
7.5.1 智能体理性404
7.5.2 社会理性405
7.6 本章小结406
作者介绍
杨学山,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上海人,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党,1984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2015年2月卸职。主要研究领域:汉字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和开发,信息经济学,信息法学,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主要研究成果:1981年以来,先后发表了150余篇论文,著有《专家系统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等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与其说是《智能原理》,不如说是一本“智能的哲学思考录”。我原本期待的是技术层面的深入讲解,比如算法的原理、神经网络的架构等等,但读下来发现,作者更多的是在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智能的本质。他没有直接给出“智能是什么”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回顾、哲学流派的对比,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来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意识”与“智能”关系的探讨,这是一个非常前沿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但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以一种非常冷静和理性的方式,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和论证。他举了许多例子,比如那些能够进行复杂对话的AI,它们真的“理解”了对话的内容,还是仅仅在进行一种高级的语言模式匹配?这种追问,让我对“智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具辨识度的理解。这本书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论”,但它激发了我对智能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聪明”,而是开始去探究其背后更本质的东西。它是一本让人“慢下来”思考的书,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快节奏的技术指南,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有些意外,但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探索智能的边界和深度,这本书无疑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启发。
评分《智能原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智能”的理解。我一直以为智能就是逻辑、就是计算、就是记忆,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智能可能远远不止于此。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定义什么是智能,而是通过大量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例子,来展示智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被其中关于“情境感知”和“意图理解”的讨论深深吸引,书中列举了许多人工智能在看似简单的任务中,却因为缺乏对具体情境的理解而犯下的错误。比如,一个机器人可以区分桌子和椅子,但如果突然有人把桌子当作椅子坐下,它可能就会“宕机”。这让我反思,人类的智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变之上的,我们能够从细微的表情、语气中读懂对方的意图,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构建智能的“秘籍”,但它让我明白,智能的真正挑战,可能在于如何让机器拥有类似人类的“同理心”和“洞察力”,而不仅仅是机械的执行指令。它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深沉的期待,同时也保持了一份审慎。
评分《智能原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智能的谦卑”的学习。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教我如何构建智能机器的“操作手册”,或者至少是一本揭示智能秘密的“宝典”。但实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多的是在强调智能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作者并没有打包票说可以复制人类智能,反而花了很多篇幅去分析为什么模仿人类大脑如此困难,以及我们目前所见的“智能”技术,在哪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常识性知识”的讨论,书中列举了大量人工智能在理解日常情境时遇到的尴尬情况,比如一个机器人可以识别数千种物品,但却无法理解“水是湿的”这样最基本的常识。这让我意识到,人类的智能,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我们无需言说的、融于日常生活的庞大“背景知识”之上,而这恰恰是当前技术最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学会了什么”的满足感,反而让我对那些宣称“即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言论,多了一层审慎的思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能,或许不仅仅是计算能力和模式识别,更包含了一种对世界深层次的理解和融汇贯通的能力,而这,我们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智能原理》,但读完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智能的边界”的探索。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智能是什么,或者如何构建一个百分之百的智能体。相反,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一些看起来“聪明”但实际上是基于复杂规则和数据模式的系统,以及一些人类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直觉”或“创造力”,来探讨智能的定义究竟有多么模糊。作者在其中穿插了对哲学、心理学甚至艺术的思考,让我开始怀疑我们一直以来对“智能”的认知是否过于狭隘,或者说,是否被我们自己的生物性思维模式所束缚。比如,书里提到的某些人工智能在围棋上的表现,虽然惊人,但作者却借此反思,这种“胜利”是否等同于人类对围棋“理解”的深度?它是否拥有对“策略”、“博弈”的真正领悟,还是仅仅是经过海量数据训练出来的概率模型?这种追问非常引人深思,我花了很长时间消化这些概念,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究竟是真正的智能,还是某种习得的“技巧”?整本书读下来,与其说是获得了“答案”,不如说是获得了一系列更深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而比任何现成的答案都更有价值。它让我明白,探索智能的旅程,或许才刚刚开始。
评分这本《智能原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告诉你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帮你找到提问方式”的书。我本来以为读完之后,会对如何构建或理解智能有更清晰的框架,但事实是,它打开了我更多的疑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很多习以为常的“智能”现象。书中有大量关于“创造力”和“直觉”的讨论,作者通过分析艺术创作、科学发现中的一些非线性思维过程,来挑战我们对传统算法和逻辑的固有认知。他并没有否定这些算法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真正的“智能”,或许包含着一些我们目前无法用理性完全解释的成分。例如,他举了某个音乐家在创作时,那种“灵感乍现”的过程,并试图将其与机器学习中的“涌现”现象进行类比,但同时又指出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对比,让我意识到,人类的智能,可能是一种更加复杂、更加多维度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信息处理,还包含了情感、体验、甚至是一种对意义的感知。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获得一套完整的“智能原理”,但我获得了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那些看似“聪明”但又难以捉摸的现象,并且,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愿意去拥抱那些“不确定性”,并从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